班级形式授课的课堂教学中,在继承传统教学手段的合理基础上,恰当地引进现代教学手段,使二者有机地结合,相辅相成,各展所长,促成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我浅谈自己的做法:
一、利用课件使美术手工课变得“轻松”。
传统的小学美术手工课,老师一般要向学生介绍预先做好的手工(模型),然后通过图解或直接分步制作来传授技能,过程中鼓励学生联想创作,这是一个很费唇舌的过程。如果引入了美术课件一切就变得简单化。如美术教材第六册《爸爸妈妈(二)》,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对人物的特征、动态难以理解,而且是用黏土来制作自己的爸爸妈妈,按照传统的方法学生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做了美术课件就变得轻松多了。课件内容包括导入、人物的组成、重要组成构件的制作成游戏和动画、人物的制作步骤演播、人物的动态变化,使课程有条理地进行。在这个课例中,一开始就引导学生利用课件学习,不到十分钟学生便可以自行制作和创作人物的造型,并在制作过程中参考课件给予的提示,使学生通过自我学习、模仿、提问,顺利地完成人物的制作。课中,老师不仅脱离了烦琐的讲解和示范制作过程,还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建构意义的认知主体位置,但是又离不开教师事先所作的、精心的教学设计和在协作学习过程中画龙点睛的引导位置,使手工课变得非常“轻松”。再如美术教材第七册《十二生肖》,传统上法就是课前教师要充分准备教具,很烦琐,而且课上学生不感兴趣,学生学得也不“轻松”。如果引入课件,一切变得简单,课前教师只要在网上收集一些资料,和剪纸知识做成课件(如动物的真实面貌和剪纸作品相比教),课上学生不仅学得“轻松”,教师教得也“轻松”。
二、利用网络使美术欣赏课变得“津津有味”。
传统的美术欣赏课是“教师+课本+黑板+挂图+实物”的教学模式,学生对所学的某些欣赏知识往往不容易消化。电脑网络的运用,使美术课欣赏课变成“老师+课本+黑板+挂图+实物+网络”的新型教学模式,这给枯燥无味的欣赏课注入了活力,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使枯燥的欣赏课变得“津津有味”。例如美术课本第九册《非洲雕刻》,传统美术课最多只拥有几幅挂图,学生往往不专心,而且一节课很难讲完。而我课前先上网搜寻有关非洲雕刻的素材,再布置学生利用校园网络资源进行素材收集,课上我提供相应的素材与学生收集的素材相比较,并让同学们相互讨论,学生对非洲雕刻知识很快得以理解消化,学生个个学得“津津有味”。再如美术教材第十二册《现代雕塑》,传统美术课最多只拥有几幅挂图,学生往往不专心,而我课前先用摄像机去市中心摄一些城市雕塑或公园中的一些现代雕塑或找一些有关现代雕塑的录像上传到校园网上,课上让学生自己来上网“求知”,并让同学们相互讨论,学生对现代雕塑知识很快得以理解消化,学生个个学得“津津有味”,而且大大节约了上课时间。
由此可见,从小学阶段开始将信息技术引入美术课堂,而且在全国进行新课程改革的长远发展趋势来看,从小培养学生用电脑进行美术创作、美术设计的技能是十分必要的。而利用电脑来进行绘画,无非又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一种好办法。我们有理由相信,将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进行整合,必将促进学生两方面能力的提高,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