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主体,实现教学互动
(2011-07-31 23:55:34)
标签:
杂谈 |
一、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坚持“授之以渔”。
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伟长教授明确提出:教,关键在于“授之以渔”;教学,关键在于教给学生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也就是说,教师给予学生的不应是“鱼”,而应是捉鱼的方法。
根据这一理念,我在教学过程中能注重鼓励学生对知识的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在上《美丽的拉花》一课时,利用教材积极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研究折叠方法及变化、技巧的不同。使学生学会了,分析书中的步骤示意图,自己掌握折叠方法,进而进行条理性地操作。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我认为这基本的美术素养是学生们在今后的生活中所必须具备的。
以学生为主体,关键是要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我曾经看过一幅漫画《训》,美术课堂上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片叶子,全班学生照着老师的画依葫芦画瓢,其中有一个学生“不守规矩”画了一只虫,把叶子吃掉了一大半,结果遭到了老师严厉的训斥,其实这位所谓“不守规矩”的学生,正是向传统美术教学挑战的佼佼者。事实上,对同一事物,学生们都会有各自不同的感受和理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们创新意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二、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实施开放教学。
小时侯我们可能都做过这样一道题:“树上有十只鸟,被枪打掉一只还有几只?”古往今来似乎只有两种答案一种是:“一只也没有,都吓跑了。”另一种是:“打死一只,还剩九只。”那么在信息化,开始触动孩子们的今天,还有没有第三种答案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重庆市首次头脑奥林匹克赛中的精彩解释:“打死一只还有九只,因为那就只都是聋子,没有听见。”诸如类似的回答还有许多,虽然这样的回答在意料之外,然而却也在情理之中。受此启发,我大胆尝试开放式的教学形式,注重在三性上做文章,努力优化课堂教学:1、媒体的丰富性,在《巧用纸餐具》一课中我指导学生利用收集到的纸杯、纸盒、纸盒饭……日常废弃物制作小作品。我和学生一起做游戏,我手拿饭盒一张一合并模拟童话故事的声音说:“哈,你们好呀!猜猜我是谁?”于是学生们便纷纷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大胆设想,争先恐后地说:“虎”、“鲸”、“鲨鱼”。我再将纸杯纵向切开,对在一起,,学生会说“像小船、摇篮、汽车……”学生们情绪高昂、积极发挥自己的独特的创造力,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进行别出心裁的设计制作。2、多样性,在上《美丽的秋天》一课时,我和同学们共同回忆秋天的特征,树叶颜色的变化,庄稼、果实的情况,以及劳动人民的心情……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争先恐后地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从而一幅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画面跃然纸上,学生们在浓厚的兴趣下,积极创作、手法虽然稚气未脱,但很有儿童味。3、设计新颖性和制作方法的灵活性。许多著名的心理学家都认为儿童具有巨大潜能,其创造力是最有价值的。在上手工课《太阳》一课时, 除欣赏课本上的作品,了解其制作方法外,还特别引导学生动脑筋,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设计出了种种新颖别致的制作方案。再如《泥巴真好玩》一课时,我抓住了学生对泥巴的浓厚兴趣,引导和启发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大胆地设计,这样不少独特新颖的小动物、小飞机、小坦克……便呈现在我们面前。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充分培养了学生们探究能力,想象能力和创作能力,实现了教学互动。
三、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合作精神。
合作教学过程就是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学与学的互补过程,集体智慧、优化组合的过程。首先是实现教与学之间的良性互动。教与学之间的互动,实际上就是师生之间的心灵互动。在上《花点心》一课时,我端上自己做的点心,让学生欣赏、评价,学生在一种自由、愉悦、互动、活泼的情景下,提出了作业要求。学生们积极开动脑筋,利用泥塑方法,作出一盘盘各式各样的花点心,就这样同学们体验到制作的乐趣、提高了技能。其次是实现学生之间激励互补。现在的小学生打多是独生子女,孩子们之间无论是课堂上还是在课外活动中,他们都会自觉地互帮互学,相互学习、吸收别人的优点。为此,我有意识地将爱动和爱静的、反应快和反应慢的、兴趣浓厚和兴趣淡漠的编排在一起。这样有利于在学习活动中,互相影响、互相帮助。
总之,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尽最大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积极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学习,从而实现教学互动,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