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长江口生境与水生动物资源(庄平,2012)

(2015-06-27 21:28:37)
标签:

财经

分类: 生态文学/工具书
    长江口生境与水生动物资源
    (2012.03.21《科学杂志》庄平)
http://www.kexuemag.com/Article/ShowInfo.asp?InfoID=13216 
  江河的入海口是上游延伸到潮汐所至河道段、下游通向大海的宽广半开放水体。长江的入海口称为长江口,是太平洋西岸第一大河口,位于我国东南海岸带的中部。长江口潮汐影响到安徽省铜陵的大通,自此以下为河口区,到河口口门长640公里。自江苏省常熟市新港镇的徐六泾以下,长江口开始分汊,首先被崇明岛分为北支和南支,南支经长兴岛、横沙岛又被分为北港和南港,最后南港在口门附近被九段沙分为北槽和南槽,形成“三级分汊、四口入海”格局。长江口从北面江苏省启东嘴角到南面上海市浦东新区南汇嘴角间宽91公里。在长江口外,长江径流入海与海水混合的冲淡水范围为口外海滨,后者包括舟山群岛所属的嵊泗列岛。
  长江口受长江干流淡水径流与海洋咸水潮汐的交互影响,水质同时具有淡水、咸淡水和海水3种特性,陆海物质交汇、咸淡水混合、径流和潮汐相互作用,产生各种复杂的物理、化学、生物和沉积过程,形成长江口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多样的生境,构成丰富多样的水生动物栖息地、洄游通道、产卵场所,并提供充足的食物来源。长江口是我国水生生物多样性最丰富、渔产潜力最高的河口,许多广盐性动物种类在这里完成部分或全部生活史,也是西太平洋沿岸最大的候鸟“驿站”,水生动物资源极为丰富多样。
长江口的生境特点
    丰富的淡水和营养物质来源
  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自西向东横贯中国,从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长江干流全长6300余公里,长度仅次于非洲尼罗河和南美洲亚马孙河,居世界第三位。它是中国水量最丰富的河流,年入海总径流量9793亿米3,约占全国各流域径流总量的38%,为黄河的20倍。长江口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1 060米/秒,仅次于亚马孙河和刚果河,也居世界第三位。长江径流到达入海口时,携带着180万公里2流域面积雨水冲刷聚集的营养物质,为长江口的水生生物提供充足的营养元素,年输送总无机氮88.81万吨、磷酸盐1.36万吨、硅酸盐204.44万吨、硝酸盐63.57万吨。长江口及邻近水域初级生产力平均为1062毫克碳/(米2·天),为一般温带海域的3倍、东海区的6倍。
    独有的水文特征
  长江口的潮汐来自东海潮波,属半日潮类型,每一潮汐日出现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近河口段以下河床纵比降很缓,过水断面大,枯水期潮波可向上延伸达600余公里。自长江口外向内,潮差先逐渐增大,再上溯逐渐减小;河口处南槽中浚站多年平均潮差2.66米,属中等强度的潮汐河口。长江口潮流属非正规浅海半日潮流,以拦门沙为界,东侧为旋转流,西侧为往复流。长江口受到长江冲淡水、台湾暖流、黄海冷水团等多种水体的影响,形成一个复杂多变的交汇区。
  长江口区波浪以风浪为主,涌浪次之,东部涌浪频率增加,口内主要是风浪。10米等深线附近的平均波高0.9米,口内高桥站平均波高0.35米。长江口风浪的浪向季节变化明显,冬季偏北浪,夏季偏南浪,涌浪以偏东浪为主。长江口为咸淡水混合区域,盐度平面分布变化极大。夏季口内南支水道盐度(每千克海水含盐克数)一般在1以下,北支水道稍高。在佘山岛、鸡骨礁和大戢山附近形成三个舌状低盐区域(称低盐舌),长江冲淡水由口门先向东南伸展,然后在东经122°30′左右转向东或东北,扩散到东部海域,形成海区夏季近表层低盐的特征,影响可至韩国济州岛附近。在水深10米以下的水层,台湾暖流水和南黄海混合水组成的外海水将长江内陆水压制在口门处,盐度则很快达到30以上。长江口盐度季节变化受长江径流季节变化的影响,冬季盐度比夏季的高。
  长江径流还带来巨量泥沙,每年达4.86亿吨。悬沙浓度呈西高东低分布,东经122°30′以东水域悬沙浓度显著降低,向西在拦门沙一带悬沙浓度较高。东经122°30′至123°00′间是长江口悬沙向东扩散的一条重要界线,大致与水下三角洲吻合。
    广袤的湿地
  长江径流每年带来的泥沙中,50%左右沉积在河口,形成一系列沙洲岛屿,使长江口的岸线不断向东拓展,在长江口三角洲内形成广袤的湿地。长江口湿地可分为沿江沿海滩涂湿地和河口沙洲岛屿湿地两种类型,前者约8.6万公顷,占长江口自然湿地总面积的25%;后者约26.7万公顷,占自然湿地总面积的75%。两种湿地都具潮上带淡水湿地、潮间带滩涂湿地和潮下带近海湿地等河口湿地的显著特征。
  长江口多样的湿地、丰富的营养物质与多变的水文特征,是构成水生动物生境多样性的基本要素。长江径流携带的丰富营养物质,孕育了大量的浮游生物和滩涂植物,使水生动物食源充足。因此,长江河口不仅吸引各种水生动物栖息、繁殖和索饵肥育,还是海淡水间洄游种类的必经通道。
    水生动物的乐园
  长江口是水生动物的产卵繁殖场。长江口有不同盐度的水体,滩涂湿地广阔,水深适中,水草丰富,生境多样,是极佳的产卵繁殖场所,吸引着海水和淡水动物经长距离洄游来此繁殖,如海生的棘头梅童鱼、银鲳、中国花鲈等,淡水种类的中华绒螯蟹、淞江鲈等。终生生活于河口的前颌间银鱼、 鱼等也在长江口产卵。多数鱼类的繁殖期在上半年,下半年是幼鱼的索饵期。
  长江口是水生动物的幼体索饵场。它像一个巨大的“水生动物幼儿园”,许多水生动物的幼年期在这里度过。当它们生长发育成熟,就会游向更加广阔的空间——大海、长江和通江湖泊。据调查,至今长江口出现过的鱼卵和仔鱼、稚鱼共有17目54科140种。长江口水域全年皆有鱼卵和仔鱼、稚鱼出现,主要在春夏季,包括鳀、凤鲚、大银鱼等;秋冬相对较少,有江口小公鱼、七星底灯鱼、花鲈等。东海区是我国渔产量最高、捕捞量最大的海区,而长江口的水生动物幼体资源是东海主要渔场补充群体的主要来源。
  长江口是水生动物的重要栖息地和越冬场。不仅有一些咸淡水种类终生定居于此,海淡水间洄游种类在进入海洋或淡水之前,也要在此短暂停留,作必要的生理调节。例如,中华鲟成体每年秋季在长江上游产卵繁殖,幼苗于次年5—6月顺江漂游至河口,在此停留约3个月进行索饵肥育和渗透压生理调节,于8—9月游向大海。刀鲚成体每年2—3月进入长江中下游产卵,当年幼鱼顺江而下,聚集于河口,第二年才入海生长肥育。日本鳗鲡成体在大海深处产卵,幼苗从12月开始顺海流漂游至长江口,也在此停留一段时间再溯江而上。还有一些种类选择在长江口水域越冬,如凤鲚、中华绒螯蟹等。
  长江口是水生动物必经的洄游通道。长江口的水生动物长距离洄游方式有溯河洄游和降海洄游之分,溯河洄游是水生动物从海洋通过河口进入江河产卵,在海水中生长,在淡水中繁殖,如中华鲟、刀鲚、鲥鱼等;降海洄游是水生动物从江河通过河口到达海洋产卵,在淡水中生长,在海水中繁殖,如日本鳗鲡、淞江鲈等。还有一些鱼类在长江口附近进行短距离洄游,如前颌间银鱼、凤鲚、棘头梅童鱼等,它们在繁殖季节洄游至河口、浅海产卵。
    丰富的水生动物资源——
    水生动物多样性概况
  长江口栖息地的多样性造就了异常丰富的生物多样性。长江口区域有记载的鱼类达332种之多,包括淡水种类、海水种类、咸淡水种类等,种类组成极具区域特色。我国淡水鱼类区系的主要特征是鲤形目占绝对优势,鲤科为第一大科;而海洋鱼类区系则以鲈形目占主要优势,虾虎鱼科有较大比例。近岸底拖网鱼类调查显示,长江口鲈形目种类数最多,其次为鲱形目和鲤形目。由此可以看出,长江口近岸水域的鱼类区系组成处于长江下游至东海鱼类区系的过渡类型,具河口鱼类区系的显著特色,是淡水鱼类区系向海水鱼类区系过渡的典型代表。
  除鱼类以外,长江口的其他物种组成也十分丰富。调查显示长江口的浮游植物有7门84属,浮游动物中原生动物17属、轮虫11属、枝角类8属、桡足类31种。九段沙有底栖动物130种,其中:小型底栖动物49种,以线虫为主;大型底栖动物81种,包括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多毛类等。在口外区采集到底栖动物有多毛类51种、软体动物33种、甲壳动物37种、棘皮动物3种。长江口及周边湿地有两栖爬行动物21种;崇明东滩还记录到水鸟139种,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19种。江豚、白暨豚等十余种国家重点保护的濒危水生哺乳动物也有光顾长江口的记录。
    “五大渔汛”孕育地
  充足的营养元素和优良的产卵繁殖条件,使长江口及邻近水域渔产十分可观,形成了著名的舟山渔场、吕四渔场和长江口渔场,社会和经济效益极其显著。仅长江口渔场就有“五大渔汛”,形成“五大渔汛”的种类分别是刀鲚、凤鲚、前颌间银鱼、白虾、冬蟹。
  刀鲚是溯河洄游性鱼类,平时生长在近海及半咸水中,成体每年2月开始溯江而上洄游至长江中下游的产卵场,3—4月在长江口形成渔汛。刀鲚素来为名贵水产品,价格高昂。在1970年代,长江口的刀鲚最高年捕捞量可达300余吨,近年来产量急剧下降,渔汛已消失,成为濒危物种。
  凤鲚是短距离溯河性洄游鱼类,平时栖息于浅海,成体每年3月开始洄游至长江口半咸淡水区域产卵,5月上旬至7月上旬是凤鲚渔汛的旺发期。凤鲚是长江口目前仅存的能形成渔汛的鱼类,年产量约1000吨,但其资源也在衰退。
  前颌间银鱼是小型溯河性洄游鱼类,平时栖息于近海,成体每年2月初开始到长江口进行生殖洄游,3月下旬至4月上旬进入产卵盛期,也是渔汛旺发期。1960—1970年代长江口前颌间银鱼的年产量在200~300吨,现在渔汛已消失。
  白虾是长江口的安氏白虾和脊尾白虾的总称。每年的5—10月为白虾的渔汛期,其中7—8月为旺汛期,渔获物中安氏白虾居多。1980年代以前,长江口白虾年渔获量稳定在250~400吨,目前白虾渔汛期不明显。
  冬蟹,指中华绒螯蟹在长江口的产卵群体,渔汛期为11—12月。中华绒螯蟹在淡水中生长,成体在秋冬之交洄游至长江口咸淡水交汇处交配繁殖,形成渔汛。长江口是中华绒螯蟹最大产卵繁殖场,目前汛期不明显。为保护冬蟹资源,1989年起上海市渔政部门开始核发《冬蟹特许捕捞许可证》,对冬蟹捕捞量、捕捞期和捕捞区域进行限制。
    天然水产苗种资源
  长江口丰富的水生动物幼体除了是海区和长江流域渔业资源的补充群体外,还是我国水产养殖业苗种的重要来源。日本鳗鲡是我国的主导水产养殖品种,曾居我国出口水产养殖品种第一位。然而其苗种人工繁殖仍然是世界性难题,至今其养殖业还完全依赖天然苗种,我国约60%的天然鳗苗产自长江口。日本鳗鲡是降海洄游性鱼类,在大洋中产卵繁殖。刚孵化出的日本鳗鲡称柳叶鳗,在随海流漂流的过程中变态为透明的玻璃鳗(鳗苗)进入长江口。每年12月初鳗苗到达长江口沿海,经一段时间的渗透压生理调节,随着水温上升,12月至翌年5月形成鳗苗汛期。
  中华绒螯蟹是我国另一个主导水产养殖品种,仅江苏省的产量就超过20万吨,产值超100亿元,是该省农副产品中的第一产业。虽然中华绒螯蟹的蟹苗种人工繁殖取得了成功,但天然苗种仍然是养殖业的重要来源。天然蟹苗种养成品的品质、生长速度等优于人工蟹苗种,养殖者偏爱天然苗种。长江口是中华绒螯蟹最大的天然产卵场,每年6月上旬蟹苗随潮流溯河而上。由于近年来限制对天然产卵群体的捕捞,并人工增殖放流产卵群体,产卵群体数量显著增加,蟹苗资源量也随之上升,年捕捞量由20世纪末的几吨,上升到目前的几十吨。
    珍稀名贵鱼类众多
  长江口栖息着多种受国家保护的珍稀濒危鱼类,如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中华鲟、白鲟,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胭脂鱼和淞江鲈等。有“国宝”之称的中华鲟是典型的江海洄游性鱼类,成鱼生殖洄游和幼鱼索饵洄游都必须经过长江口,是全球进入淡水个体最大的海洋鱼之一,体长可超过4米,体重可超过500公斤。白鲟是淡水洄游鱼类,成鱼在长江上游产卵繁殖,幼体向下游作索饵洄游,长江口是其索饵肥育地之一。这是最大的淡水鱼,1950年代曾发现体长超过7米的白鲟个体,但目前已极度濒危。胭脂鱼是淡水洄游鱼类,成鱼在长江上游产卵繁殖,幼体向下游作索饵洄游,长江口是其索饵肥育地之一。它不仅可以食用,还是著名的观赏鱼。淞江鲈是短距离江海洄游性鱼类,栖息于与长江河口相通的河流和湖泊中,产卵繁殖在河口浅海。它是我国四大淡水名鱼之一,被誉为“江南第一名鱼”,但长江口已多年未见其踪迹。
  刀鲚、鲥鱼和暗纹东方鲀都是长江口的名贵鱼类,并列为“长江三鲜”。刀鲚肉质细嫩鲜美,富含脂肪,向来为人们所喜食,尤其是春季产卵前的个体体内营养积累最丰富、肉质最鲜美。长江口是其幼鱼的栖息地和洄游必经之地。鲥鱼素为江南水中珍品,明代万历年间起成为贡品,清代康熙年间被列为“满汉全席”中重要菜肴。与刀鲚一样,产卵前夕是食鲥鱼的最佳季节。长江口是鲥鱼洄游必经之地,但长江中已多年未见其踪迹。暗纹东方鲀是河鲀的一种,肉味非常细腻、鲜美,自古有“冒死吃河鲀”之说,日本和我国长江下游居民特别爱吃此鱼;河鲀的肝脏和卵巢含有剧毒的河鲀毒素,提取后可用于治疗神经痛、痉挛、夜尿症等。长江口是暗纹东方鲀的洄游通道和重要栖息地。
    水生动物资源面临的问题
  河口是人类活动最频繁的地区,也是地球上最敏感的生态系统之一。长江口及其周边地区高强度的开发,不可避免地给长江口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长江口水生生物资源面临的状况是严峻的,总体呈资源量下降、濒危物种增加、生物多样性减少的趋势。历史上的“五大渔汛”除凤鲚有一定产量外已不复存在;“长江三鲜”中的鲥鱼绝迹多年,刀鲚也已濒危;淞江鲈已消失,白鲟和胭脂鱼也踪迹难觅;中华绒螯蟹和日本鳗鲡这两种重要的水产苗种资源量较以往大幅下降。影响长江口水生动物资源的重要因素可归纳如下。
    栖息地快速大规模地丧失
  长江口区域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土地资源严重不足,河口和海湾滩涂围垦造地成为新土地的主要来源。长江三角洲海滨湿地以每年200余公里2的速度减少,潮间带湿地已累计丧失57%,东海沿岸湿地生态服务功能已下降50%。滩涂湿地是许多水生动物不可替代的栖息地,也是水生动物产卵繁殖场所和幼体摄食场所。湿地的丧失即是一些水生动物家园的丧失,或许也是一些物种局部绝灭的开始。
    水域污染和事故频发
  长江口及邻近水域水质劣于国家四类海水质量标准的面积已超过60%,是中国近海污染最严重的区域之一。随着长三角地区对外交流的扩大,海上运输日趋繁忙,加之东海油气勘探开发、海底通信光缆和输油输气管道的铺设,导致各类污染和溢油等事故频发,对长江口区域生态环境的威胁越来越大。一些泄漏污染事故对水生动物栖息地或许造成长久深远的影响,长江口的前颌间银鱼产卵场就是由于污水的影响而消失。
    长江口重大工程建设
  目前长江口已建和在建的大型工程有长江口深水航道、洋山港国际航运中心、外高桥集装箱港口、崇明越江通道、东海风电场、青草沙水库等,规模之大世界少见。水下施工的噪音,尤其是水下爆破产生的震动可波及相当大的范围,对水生动物产生不利影响。在洋山深水港建设中,通过对某一类型水下爆破对水生动物影响的研究,发现100米是鱼类的“速死半径”,300米才是“安全半径”。工程施工还对栖息地造成大面积破坏,大型水中建筑物将改变流场结构、营养盐和其他化学物质循环,搅拌导致的浑浊的泥沙水使水生动物呼吸困难,影响水生动物的生存、行为和生长。
    长江中上游重大水利工程建设
  代表性的长江中上游重大水利工程包括中游江湖隔绝、上游梯级水能开发、南水北调等。江湖隔绝导致洄游通道被阻隔,影响水生动物的生长与繁殖,减少了整个长江流域水生动物资源量和生物多样性,河口淡水区的水生动物资源也受到明显影响。三峡工程的建设改变了长江口径流和泥沙来量的时空格局,对长江口生态环境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高强度的非法捕捞
  长江口是一开放性水域,刀鲚、河鲀、鳗苗、蟹苗等捕捞对象的经济价值高,吸引了大批渔民来此捕捞作业,且捕捞强度居高不下,渔政管理难度大。一些非法捕捞方法对水生动物资源造成严重影响,尤其像鳗苗网、蟹苗网等禁用的小网眼网具更是对水生动物的幼体伤害严重,危害水生动物资源的补充。
    水生动物资源保护的对策
  加强法制建设,依法保护水生动物资源。近年来,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持续利用的法律制度日趋完善,2006年国务院批准实施《中国水生生物资源保护行动纲要》,将其纳入国家行动计划之中,加强了对水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但要真正落实这一纲要规定的任务与目标,还必须进一步完善与之配套的法律法规,为水生动物资源养护工作的长效机制提供法制保障。我国也是《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国际公约的缔约国,必须认真履行这些国际公约所规定的责任。
  探索体制创新,实现跨部门综合保护。长江口水域水生动物的保护不仅要考虑沿海地区,还要考虑整个流域,建议在国家层面成立相应机构,统筹协调交通、农业、水务、旅游等部门,治理长江口水环境,保护水生动物资源。需要科学布局沿江沿海产业带,加强沿岸国土资源的深度规划,科学利用土地,尤其是在滩涂上进行城市、工业、农业用地规划时,一定要注重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长江口的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段沙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分属不同主管部门管理,行政资源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和浪费,希望通过整合这些机构,来发挥更好的保护管理效益。
  重视科学研究,恢复重建生态系统。科学研究是保护好长江口水生动物资源的基础性工作,长江口水域环境因子复杂,生物组成多样,许多领域需要加强科学研究。近年来在长江口进行了一些生态修复和重建的努力和实践,如大规模水生动物人工增殖放流,以期重建濒危的水生动物自然种群及其栖息地,新型人工鱼礁建设已呈现良好的应用前景。
  唤起民众关注,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保护好长江口水生动物资源,还要充分唤起民众意识,发动全社会力量参与。需尝试吸收社会、民间资本进入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建立长江口水生动物保护专项基金。我国虽然在有关法规中有一些鼓励公众参与的规定,但还不够全面。如果能详细规定公众参与水生动物资源保护活动的权益与义务,包括参与决策、管理和监督程序,将会大大推动我国民众参与水生动物资源保护的热情。

[1] 陈吉余. 上海市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报告.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2] 庄平,王幼槐,等. 长江口鱼类.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3]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等. 上海鱼类志.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4] 庄平. 河口水生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5] 庄平,刘健,王云龙,等. 上海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与综合管理. 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
[6] 蔡友铭,袁晓. 上海水鸟.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7] 王幼槐,倪勇. 上海市长江口区渔业资源及其利用. 水产学报,1984,8(2):147-159.
[8] 刘文亮,何文珊. 长江河口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9] 汪松年. 上海水生态修复调查与研究.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10] 陈家宽. 上海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 北京:科学出版 社,2003.

【《长江口独特生境与水生动物》简介】

长江口生境与水生动物资源(庄平,2012)


  河口在地球生态系统中具有特殊的意义,是一个复杂的自然综合体,它是流域的“汇”,又是海洋的“源”,河口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河口地区也是人类活动最为频繁,环境变化影响最为深远的地区。《长江口独特生境与水生动物》汇集了长江口区域多年来的水生生物资源科学考察资料,全面反映长江口水生生物资源的变迁和现状,为科学有效地保护长江口水生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以及合理的资源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长江口独特生境与水生动物》图文并茂、数据丰富、资料翔实,可供科学研究者、大专院校学生参考,也可成为普通民众的读物。  长江孕育了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更是一条色彩斑斓 的生命之河,在绵延6300千米,天然落差5300米的河流中栖息着众多世界 上独一无二的生物物种,堪称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宝库。滔滔长江从上海 崇明岛以东注入大海,形成环太平洋最大的河口。 长江口受长江干流淡水径流与海洋成水潮汐的交互影响,同时具有淡 水、成淡水和海水三种特性。陆海物质交汇、成淡水混合、径流和潮汐相互 作用,产生各种复杂的物理、化学、生物和沉积过程,形成了长江口独特的 自然条件和多样的生境,构成了复杂多变的水生动物栖息地、产卵场、索饵 场、越冬场、洄游通道等。长江口是我国水生生物多样性丰富、渔业特色显 著的区域,许多广盐性的水生生物种类在这里完成部分或全部生活史,还是 西太平洋沿岸最大的候鸟“驿站”,水生动物资源极为丰富多样。 庄平、张涛、侯俊利、刘鉴毅、章龙珍等编著的《长江口独特生境与水生动物》分为三篇,分别描述了江海交汇处的特殊生境,展现了多姿多彩的水生动物家园,表达了长江口需要关怀与呵护的愿望。《长江口独特生境 与水生动物》中二百余幅科学考察照片初次与读者见面,图文并茂,雅俗共赏。

【《长江口独特生境与水生动物》目录】

  第一篇 长江口江海交汇处的独特生境
  第二篇 长江口多姿多彩的水生动物家园
  第三篇 长江口翘首以待关怀与呵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