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好友——婕

(2012-07-11 19:01:42)
标签:

杂谈

我的好友—

我和是同一天进厂,和我进厂的一共是七个人三男四女,婕是其中的一人。那会儿新员工进厂,首先要进学习班学习,学习的内容无非就是念报纸,或学习文件。那六位年龄都比我大,又都是年轻人,所以,年轻人在一起就有共同语言,给我们办班的是位老太太,其实她并不老,也就五十岁上下,不知怎的,那会儿的人都显老,也许是营养不良的缘故吧,等那老太太一出屋门,我们几位就无拘无束海阔天空地聊了起来。说来也怪,我们就像八百年前就认识似的,见面儿熟。我们七个人的家庭出身也都相似,都不是红五类,所以也不避讳,什么都敢说。那时已是文革末期,但还是比较“左”讲家庭成分。聊天的内容从外国小说、电影、到他们在农村插队或兵团里的奇闻异事,那真是云山雾罩过瘾,时间过得特快,一周的学习一晃就结束了,真有点恋恋不舍之意。我们就撺捣婕主动找那位办班的老太太,代表大家强烈要求再延长一周的学习时间,理由是大家通过学习后,思想和认识都有显著的提高。那位老太太很无奈地说:“生产车间里缺人呐,需要你们马上走上工作岗位,”没辙了,我们只好走进车间拜师学艺开始工作了。后来听师傅们讲,他们早就听说要分配新员工来,所以天天盼着我们来。那会儿,我们是三班倒,早班、中班、夜班,我和婕和另外一个男同胞分在一个班里,我听到结果后心里暗自窃喜。刚开始上班一切都感到新奇,时间一长也就觉得索然无味了,每到没什么事的时候,我常到婕的工作岗位和她聊天,我师父和我谈了多次说:“没事可以看书学习不能聊天,”但我不听还是我行我素,后来终于把我和婕分开了,我想不光是有影响工作的原因,或许还有其他的因素吧,总之就楞把我俩分开了。

那会儿我们是三班倒,要提前半小时接班,每到接班时两个班组插在一起特热闹,当然,我又能与婕见面了,所以我特盼着交接班的时刻。

我上班的地方在东直门内,那会儿还没有二环路,地铁也正在施工中。上中班的时候吃过晚饭没事,就常和同事出了单位来到城外的大土山上瞎溜达,(挖地铁堆积的土山)那会儿的东直门外还比较荒芜,和现在的不可同日而语。现如今的东直门外,行人匆匆、车流滚滚,每当傍晚华灯初上之时,高层建筑上的灯饰闪烁着七彩之光,是多么的现代和时尚,颇有隔世之感。

时光飞逝,不知不觉进入了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初期,人们被外面缤纷的世界所吸引,人们都希望有机会出国,尤其是家里有海外关系的人更是如此,婕的家里有海外关系,所以她是八一年出去的,她算是出国比较早的那批人,她去的国家是葡萄牙,从她的来信中感觉她很想念国内的朋友,一人在异国他乡生活很不容易,她很爱看我的来信,所以那时我们之间书信往来很频繁,后来婕有了男朋友,也结了婚有了女儿,我和婕的书信往来也逐渐少了。

婕是八一年出国,八四年夏天回国学习针灸,在国内住了一段时间,那会儿我也常去找她,那时候的婕除了装束有些变化,其他一如既往,还是爱说爱笑说话特逗人,她的针灸学得很好,后来在国外办起小诊所用针灸为患者治病,目前婕的一家人定居在加拿大多伦多市,婕还是虔诚的基督徒,她除了在自己的小诊所里为患者治病,还要抽时间到教会去做义工,每天生活的既充实又快乐,一双儿女很听话不让她操心。2010年的秋天,婕和丈夫回到了阔别近三十年的故乡北京,我和婕终于又见面了,与八四年那次见面相隔整整二十六年了,时光荏苒岁月不饶人,我也过了知天命的年纪,婕也是年近六十岁的女人了,而她还是那样爱说爱笑,说话幽默的性格一点也没有变,这就是我所认识的婕,我由衷地祝福她......

我的好友——婕这是婕初到葡萄牙时的照片(上下)

我的好友——婕
婕的近照,年近六十岁风韵犹存。
我的好友——婕
2010年秋,婕与当年同事们的合影,左边第一人是我,旁边的是婕。
我的好友——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