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位禅师临终前的告言忏悔

(2012-07-02 11:20:56)
标签:

杂谈

 一位禅师临终前的告言忏悔

 

 

       那个禅者,是我多年的好友,得了不治之症,在禅坐中面对死亡,参悟死亡。作为好友,临终前我经常去看他,聆听他的教诲。我每去,他总在端坐,消瘦的脸上带着微笑。我们坐下聊天,他说:我一生被虚名所误。虽然外面看着风光,出了书,有人跟着我学佛,可我知道,自己并没有真正开悟,也没有明心见性,现在想来,聪明反被聪明误。他说得很诚恳。我说:古来宗师,不是也有临终开悟得道的么?他说:那是大修行,放下万缘,一灵炯炯,不是我这种聪慧的小根器,我一生太聪明,太有才,太有情,因此有太多的放不下。我又问:那你最近如何用功?我每次来,你都在禅坐,我不忍心打扰你,在外面念佛,为你祈祷。


     禅者淡然一笑,说:谢谢。生死大事,何时死,乃至来生何处投胎,我还是知道的。我说:这就是大修行啊,你都知道你何时死,投胎何处,你还没开悟?禅者有点赧然,说:这只是功夫,与开悟没关系,更与明心见性没关系。我出生到三岁,就能记忆投胎的因缘,长大后学佛来求证这因缘。我此生很早就知道自己生从何来,一生的修行只为完成死向何去,现在能知道死期,不过是预知时至而已,死向何去,我也知道了,不过还是那句老话:再入轮回做众生,我的内心已经没有对死亡的恐怖,这点粗浅修行离得道或开悟或见性还远着呢。


      那你最近如何用功?


      禅者说:一心忏悔那些业障,从内心净化。我是一个将死之人,要在临死前,把内心清理干净,这几月我一直在忏悔。忏悔我造的业,忏悔我做过的错事,忏悔自己没能真正尽孝,忏悔自己曾经伤害过朋友、亲人,忏悔曾经说了很多妄语,在修行上,未得言得,未正言证,自负轻狂;忏悔自己曾经口是心非,说了不少是非,惹了不少麻烦,给他人带来了不少伤害;忏悔我对爱过我的女人带来的心灵上的伤害;忏悔自己的无知对同修带来的误导……”禅者说了那么多可忏悔的事情,说时还会流泪。他对我说,一个人,在临终前的大忏悔,就是放下包袱,轻装上路。说到这句,他笑了。谁都知道上路意味着什么。

 

他要我找来一个农村人洗衣服用的大铁盆,要我帮他把平生的文稿搬来,足足有一米高,要我当着他的面烧了。

     帮他烧?我不忍心,说:这可是你一生的心血啊,多少出版社找你要书稿,为何要烧?不是很好吗?我不干。他说:你不烧,那我自己烧。这些没有价值的东西,不烧何用?我没有得道,那些知解宗徒的文字,到头来都是魔障,我自己是清楚的。烧了书稿,以免贻误后学,以免增我罪过。没有真正明心见性,所谈所说尽是野狐禅啊,你想让我堕落地狱吗?他沉静地说:我一生说法讲经,辩论是非,因为没有得道,没有见性,说了妄语和见地不正的话,报应在身,得病在口腔、食道、胃。他的脸越来越消瘦,因为坐禅,精神尚好。

     我和他一本一本地烧他的作品,包括他的日记,不少还是用毛笔写的,字迹工整。大冬天,我们以书稿取暖。看着他的淡定与超然,我很感动,也想,我死前,要像他一样,烧尽自己所有的日记、文稿,不留那些杂碎,干干净净,毫无牵挂地离开。我的念头一动,他笑了,说:别学我,学我没出息。

      我来过多次,禅师都说在忏悔业障,忏悔过恶,他对我说:口业最难忏悔,这一生中,我讲经说法,口出妄语,说人是非,口业大如山岳。他叹口气说,尽管口业深重,我还是要忏悔清净了再死。看来,我比预期的日子要晚死一月,这一个月专门忏悔口业。修道学佛的人,口头禅也造业啊,何况我口业不净,说是非,争曲直,谈邪见,不知这一个月能否忏悔清净。等我忏悔清净了,就是我要走的日子。作为多年亦师亦友的人,我还是难过,问他:你要走了,有什么话作为对我最后的忠告?

     禅者说:我知道你的未来之路,但不能说破,说破就是害你。未来的路在你心中,你如果能在夜里静坐内观,也会知道的。我这一生的经验,能告诉你的,就是:没有得道、没有开悟见性前决不为师,为师就害人,误人子弟即误人性命,果报严重,我的报应就在你眼前,所以,决不好为人师;

     其二,你开悟见性,还要保任修行,修出更大的本领后再出来弘扬佛法,即便你有了弟子,记住,不要接受他人供养,决不剥削弟子,江湖上的事情我见多了,很多老师把弟子当仆人马仔使唤,那个罪过很重;

     其三,不要轻视任何不懂佛道的人,哪怕他们见解幼稚、错谬,都不能笑人,我这一生笑了很多见解错谬的人,结果自己遭到报应,每一个没有开悟的人都是未来佛,一旦开悟就是大师,你怎能嘲笑大师?这道理我懂,但习气、傲气使然,给自己招了不少祸端,最近一月所忏悔的,就是我曾经轻视过他人;

     其四,你以后去参访他人,哪怕外道宗师,也不要带着成见去参访,不要比较谁高谁低,人间有无数菩萨化身教诲,外道中何尝没有菩萨教化?不要带分别心和成见,你一心聆听,内观,内智自生,生而不住。我过去好辩论,好争斗,口诛笔伐,结果自己得了咽喉癌、食道癌,罪孽深重啊。他说着眼泪流下来了,是忏悔的泪,是悟达的泪,也是教诲的泪。他用泪眼看我,记住了?我说,记住了。我这十余年来也有一点点虚名,来拜师的人偶尔有,我深记禅者之戒,从来没有收过徒弟。有人给我磕头,我就赶快跪下给他磕头。这都是禅者的教诲。

     一个月后,他说:我要走了,还是投生西北吧,西北穷一点,但人厚道,佛道的根源甚深,不像江南人,拿佛道赚钱,也不像东北人,骨子里并不敬佛。我就投生西北,咱哥俩有缘,三十年后,还能再见,那时你是大哥,我是小弟,你可要帮我。我们都笑了。我说:我向你学禅时不上进,你踢过我,那时该我踢你啰。他说:踢狠点,争取在你一踢之下,我当场开悟。

     他真的在认定的那天坐化,肉体火化。我分取了他一点骨灰,来京时还带着,有一年,我发现窗外长的竟然是海棠,秋海棠,这才想起他的那首临终诗:

     海棠风过蝉魂香,寥廓青天是故乡。
     再来求道道安在?康宁福寿非吾望。

     我恍然大悟,就把他的那点骨灰撒在窗外的海棠树下。窗前原先有棵松树,看了两年,小区的物业把松树移走,种了海棠,大概有五年了,夏天,海棠叶茂,无数鸣蝉在海棠叶下歌唱。海棠花红的深秋,蝉声已息,夜是那么安宁,安宁得让人猛然间不太习惯没有蝉嘈的夜晚,禅嘈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蝉鸣声不断,显出深林般的寂静。我家住在一个叫康宁居的小区。《尚书》把福、寿、康、宁、善终当成人生的五福,那个禅者不求人间的五福,只求大道。

     他最后一次显露神异,预言了我未来的居处,他的骨灰会渗进海棠树枝。他说这些都是无常的,离大道、离见性还很远。就他这样的修行还是没有了脱生死,没有开悟,没有见性。写这篇文章时,禅者已经坐化十多年了,想想自己的修为,惭愧啊。那个禅者是谁?我不愿意说出他的名字,他把一生的文稿焚毁,不希望有人记住他。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会在茫茫人海遇见他的,不论是否认出他,我们总会有缘遇见,尽未来际,会遇见他,在那个了无分别的本地风光里会遇见他。
 
 
旁观者言:
 
这位禅师认为自己一生被虚名所误,这话说的很准确。被虚名所误的表现是满足于被信徒崇拜,出了书,有人跟着我学佛。
 
学佛这个词本身就有一点疑问,应该改为修佛。学佛是为了修成佛,它本身不是目的。为什么叫修佛呢?人是肮脏的,必须去掉身上的种种污秽与执著,才能成佛。也就是说,你必须正自己,才可能成佛。佛不是知识,不来的。
 
有人跟着我学佛这句话对吗?事实可能是许多人跟着这位禅师学习修佛。但问题就在这里:你不是要成就自己的佛果的么?那么,你想一想,你应该跟谁学?当然应该是跟着佛学了。你怎么跟着还没有成佛的人呢?
 
你跟着佛学,可能成佛,也可能由于自身努力不够而不能成佛;但你若是跟着不是佛的人学,就肯定成不了佛,最多只能成为那个指导你学佛的人。
 
只有跟着佛修习,才能成佛;跟着和尚修,只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和尚。
 
这就牵涉到一个尖锐的问题:修佛的人应该以法为师,还是以和尚为师?
 
这位禅师可能在修行上有所成就,他讲的可能就是释迦牟尼的法。但准确的说,他讲的是自己所理解的释迦牟尼的法,而不是释迦牟尼本来的法。这是最关键的地方。
 
讲法人自己越是有所成绩,问题往往就越严重。正因为你讲的好,大家才相信你,信众才要以你为师。而你又愿意接受,这就导致了一个始料未及的后果:信众与佛之间有了一道屏障。这屏障就是你自己,因为大家都认为你讲的法就是释迦牟尼的原意——但你讲的并不是佛法,而只是你自己的认识,不能度人。
 
老子曾讲过自己的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器长。如果人好为人先,也就是舍后争先,就陷入危险了,即舍其后,且先,则必死矣。(《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这位禅师犯的就是敢为天下先的大忌。今天的佛教中有多少这种阻挡于佛祖和信众之间的敢为天下先者啊!他们不是佛,却敢于和佛比肩而立。这是不是一种狂妄和僭越呢?!
 
我不是否定这些人对佛教经典的某些理解。实际上,他们很可能对信众有一些启发作用与引导作用,但这种启发与引导能不能代替佛经本身呢?在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禅师的忏悔:忏悔自己的无知对同修带来的误导。
 
说的白一点,你的错误在于你把自己当成师父了。你和别人一样,也是一名弟子,只不过入门早一些,可以帮助师父做一点辅助工作。你可能觉得冤枉:我没有想当师父呀。事实可能是这样的——但问题是当别的弟子见不到师父(读不懂佛经,或不愿费力去读佛经),天天跑来问你之后,你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变成师父了。而你又不去阻止他,劝戒他。那么对于他的错误,对于他的远离正道,你是不是有一定的责任呢?
 
不说别人,就说这篇文章的作者(也是崇拜禅师的)。他在看到禅师焚稿后,决定死前,要像他一样,烧尽自己所有的日记、文稿,不留那些杂碎,干干净净,毫无牵挂地离开。既然禅师的一生已经错了,你为什么还要等到最后才象他一样去纠正错误呢?早一些不好吗?你之所以这样做,还是由于崇拜禅师的缘故,自己不知不觉中在模仿禅师。
 
禅师自己认为:这一生中,我讲经说法说是非,争曲直,谈邪见。别人听了也许觉得过分。但不同层次的生命有不同层次的衡量标准。对于修佛者、修道者来说,客观世界对他们有更高的要求。百姓和信众对他们的评价不一定是真实的,只有客观世界对他们的裁定才是最真实的。这个禅师的故事认识没有人披露出来,恐怕那些崇拜他们的百姓和信众都无法想象出这个事实。
 
再说一个事实:禅师火化后,文章作者分取了他一点骨灰,并没有提及禅师有无舍利一事。如果我的猜测不错,很可能是没有的。没有舍利,对佛教徒来说,说明其人的修行毫无成果。(其实,即使有舍利,情况也很复杂:有的人舍利多,有的舍利少;有的人舍利色泽鲜艳,有的色泽黯淡,甚至发黑)这是对修佛人最公正的评价(顺便说一句,有位佛教协会的著名领导火化后,只有一堆黑灰),是客观世界对修佛人的真伪之辨!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禅师还有许多观点有待商榷,如没有得道、没有开悟见性前决不为师。这话说明禅师还是愿意为师的,只是觉得自己还不够资格。实际上,传道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历史使命,不是某个人随便就可以担任的。历史上只有少数大觉者、大道才堪此重任,如释迦牟尼、老子、耶稣等。向众生传道,毫无疑问,是一种客观安排,不以人的主观意愿为转移。在一个特定的文化环境中,传道者通常只有一个,而不能是许许多多。多了,就是对正道的干扰!
 
即使某个人开悟了,开悟的层次是什么?能和释迦牟尼相提并论吗?打个不恰当的比方:释迦牟尼是大学教师,而你是小学老师。信众跟佛学,就等于上大学;跟着你学,就只能上小学了!你说你是在做好事,还是在做坏事.

一位禅师临终前的告言忏悔

 

·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