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山石窟】-临时抱佛脚

标签:
历史旅游 |
分类: 行者无疆2022 |
我专研了云冈,学习了莫高窟,熟悉了龙门
在云冈之后随时准备着重游敦煌或者洛阳
结果国庆计划又从PLAN A一路改到PLAN Z
临时抱佛脚的来到天水麦积山
有龛皆是佛,无壁不飞天
始于姚秦兴于元魏
麦积山,继云冈之后,北朝石窟延续着辉煌
白日策马镇江南,夜半挥刀定西北,10小时,梦回西域







火车站对面有公交直达距离大概30多公里的麦积山石窟,打听好了末班公交是下午6点,安心开始扫窟了



麦积山进门要坐短驳车,要不然就是要步行至少2KM才能到正式的景区入口,网上有建议不要在山下请导游,我一直以为这个山下是指短驳车那一路会碰到的当地人,没想到指的是短驳车到站后的那些身着麦积山石窟制服的景区工作人员,她们只负责讲一些麦积山石窟的历史,到检票口就结束了。
早就听闻麦积山石窟“保护”的特别好,要想真正领略石窟魅力,只能买特窟的门票,大中小分别是180/160/100,忘记拍照了。参观特窟必须请讲解120,这个讲解是包括整个麦积山常规石窟的,买好了3个特窟(43/133/135),讲解员取了特窟钥匙,终于我要看到我临时“抱得佛脚”了。








扫窟前先保存下这张石窟示意图,显示屏上,当天入窟的只有73人,这跟去年人山人海导致不得不限流规定路线的石窟简直不能同日而语啊,游客少到全程不需要等镜头中无人。


第44窟,又称美人窟,特窟之一,如果不买票,是连窟门都看不到的,大铁锁在走廊的一头,而43/44窟则在这条走廊的终点。43窟有一尊“阿弥陀佛”塑像,传说就是依照西魏文皇后乙弗氏面容而塑,被游客称为“东方的蒙娜丽莎”。佛像那饱含深情的双眼,温婉安详的表情和低眉清纯的微笑,令凝视者不由得会滋生出一种纯净和温暖。
相传元宝炬面对北方柔然族的威胁,不得不把感情甚笃的皇后乙弗氏废黜,去迎娶柔然公主为后。当乙弗氏以比丘尼身份带着幼子来到秦州,侍婢随从俱全,物质生活并不欠缺,而精神寄托全在于佛教。大统六年,文帝迫于压力,又一次违心地将乙弗氏赐死,死后在麦积崖凿龛,埋葬了乙弗氏。此时距乙弗氏来到秦州不过两年时间。所以44窟又被称为魏后墓




从43/44窟往上,就是中七佛阁和华严三圣




西魏恭帝元年要和北齐对抗,企图再次变革图新,不过这次变革不是继续汉化,而是恢复鲜卑原貌,自此至北周宣帝大成元年时,才议改穿汉魏衣冠。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西魏原先的那种博带广袖、形象清峻酒脱的造像风格随之消失,朝着鲜卑化方向趋进。似乎可以说,也就是要把云冈前期的造像风格再次发扬光大。但是,这次发扬光大,毕竞是在石刻造像中已经风行南朝风近百年的历史上进行的,整个社会审美趣味的主流已经形成了清峻为美的格调。在这一前提下,北周造像在极力挣脱这种处于主流地位的社会审美趣味规范下的结果,出现了相对而言的面相丰圆、形体结实且璎珞满挂的造像类型。在客观上造成促使造像向着骨肉停匀的柔丽妩媚方向发展的趋势,也因此成为北周造像的基本特色之一





















第3窟千佛廊




第133窟,整个麦积山最出名的石窟,如果只看一座特窟,那就是非133莫属,对普通游客来说这里有麦积山的代表人物-微笑的小沙弥。
洞窟中不仅有许多泥塑作品,而且有18通石碑,有几通碑面密列贤动千佛小佛像,因此又称“万佛堂”。第16号造像碑浮雕,描绘佛陀将近说法,构图严谨,刻画细腻,人物各具神态,表情自然,非常传神。
大门打开,映入眼帘的就是前堂正中而立的高大立佛,身前合手伫立的是其儿子罗睺罗。据《佛本行集经》记载:罗睺罗生于其父释迦牟尼佛苦修6年成道之夜。佛成道后回迦毗罗卫探亲时,初次见到儿子罗睺罗。15岁时罗睺罗从佛受记出家。跟随其父而成为十大弟子之一,即所谓“密行第一”。释迦牟尼预言其将来成佛,号“七宝华如来”。以上是佛经中记载的佛教神话。这两尊塑像的塑造者成功地实现了塑泥质料的凝重和父子生命的灵动,两者的合二为一,使体积造型的艺术魅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躯干立体的体积美,庄重肃穆而又蕴含着动感和活力。而如磁石一样吸引欣赏者的审美关注的是立佛的手语。立佛右手前伸,中指朝下似乎是点化罗睺罗开悟的象征;左手拂袖平举,做兰花指印。表现了自在、祥瑞、如意,不管光线从哪方照来,人们都可以看见两朵逆向盛开的玉兰。仔细琢磨就会感觉出“盛开的玉兰”自然悠久的生命来。
讲解员关掉窟内的灯光,佛陀的眼睛似乎在闪光,仿佛是第一次见到罗睺罗的压抑的激动,感伤尽在不言中



第135窟,俗称天堂洞,北魏晚期开凿,为西崖三大窟之一。横长方形平顶窟,其独特之处是前壁上部开三个明窗。
全窟共有造像17身。正壁中龛泥塑一佛二菩萨和窟左石雕一佛二菩萨,都是形神兼备的优秀作品。壁画保存约五十平方米。正壁上部绘涅架变,其右侧的八王争舍利,构图准确,描绘真切,表现了激烈的争战场景。


在133/135特窟继续往高处走,就是麦积山石窟群中最宏伟、最壮丽的一座建筑是第四窟上七佛龛,又称散花楼,位于东崖大佛上方,距地面80米,为七间八柱庑殿式结构,高9米,面阔30米,37进深8米,分前廊后室两部分。
立柱为八棱大柱,覆莲瓣形柱础,建筑构件无不精雕细琢,体现了北周时期建筑技术的日臻成熟。后室由并列七个四角攒尖式帐形龛组成,帐幔层层重叠,龛内柱、梁等建筑构件均以浮雕表现。
窟内原雕塑一佛二弟子六菩萨或一佛八菩萨像,历经唐、宋、元、明不断修缮,造像已非初始原貌。诸龛外部浮雕帐幔帷幕上饰火焰纹、宝珠、鳞片网络花饰及流苏等,显得十分华丽壮观。龛与龛之间有石胎泥塑。
有天、龙、夜叉等恶鬼形象,以及宋塑两尊高4.2米的金刚力士,骨骼健壮,肌肉突起,造型夸张,都强悍无比,气势逼人,雕塑技艺高超,是金刚力士中之杰作。








窟外上方的崖壁上,有薄肉塑伎乐飞天5组,均为北周原作。每组飞天4尊、面部、四肢等肌肉裸露的部分浮雕,其余衣纹、裙带及披巾等彩绘。有的手执乐器演奏,有的手捧供物飞舞,自由自在地飞旋于鲜花与样云的虚空之中。她没有翅膀,没有羽毛,借助云彩而不依靠云彩,只凭借飘逸的衣裙,飞舞的彩带,凌空翱翔的美丽少女。




从散花阁穿过一条狭窄崎岖的栈道就到了牛儿堂。牛儿堂的雕塑中最值得一看的就是佛龛外面的这尊天王像,天王名为可鸠摩首罗因为脚下踩一头神牛所以民间又称它为“踏牛天王”。鸠摩首罗天高鼻深目、上身着铠甲、下身着战裙、双拳紧握,显示出威武不屈、不可侵犯的英雄气概,宛如驰骋沙场统领万军的将军。因为麦积山在古代经常遭受地震,所以在这里建造了一尊天王像希望可以镇守一方

中窟雕塑一佛二弟子四菩萨。虽经后代重修,仍保持着隋末到唐初的造像风格。中窟外两侧各开一圆拱形大龛,每龛内各雕塑一佛二菩萨。菩萨花萝高冠,面目端庄秀丽,胸部半祖,双臂外露,肌肤丰腴。但姿态服饰有别,体形微呈型扭动曲线,婀娜多姿,后人形象地称唐代的菩萨如宫娃,具有“丰满圆润”的艺术风格。








麦积山石窟除了中七佛阁,上七佛阁外几乎所有的洞窟都被不到一厘米的网格铁丝窗阻隔,且洞窟里没有任何照明,只能靠自然光线的摄入,所以别说看清,连趴着铁窗看,都是个技术活了
78窟也是特窟之一,主尊佛是三世佛,形体高大,着右袒服,衣褶线条繁密流畅,有一定的厚重感。面相略呈“用”字型,眉目清秀,鼻梁高直,唇微上翘,大耳几近垂肩,直腰跌坐,体格雄伟。四周壁面则刻有千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