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博物馆之石刻鼻祖

标签:
历史杂谈 |
分类: 行者无疆2022 |
西安的七日
阴雨且降温
碑林那天,适逢大雨
我对书法一窍不通,勉强把碑林二室里那些重量级的碑刻认真看完后
便流连于石刻造像馆无法自拔
昭陵六骏,可以算得上是石刻艺术中精品中的精品了。其实就是唐高宗经常乘骑的六匹战马,它们分别叫“拳毛駱”、“什伐赤”、“白蹄乌”、“特勒票”、“青骓”以及“飒露紫”。为了纪念这六匹不辞辛劳地随他南征北战的战马,唐高宗便命令当时的工艺家阎立德和画家阎立本,用浮雕的形式描绘六匹战马,并放置在昭陵前面。梁思成先生曾说:“唐代陵墓雕刻,尤有足述者,则昭陵六骏是也。”六骏中保存最好的飒露紫和拳毛騎凿成碎块被运出国,现藏于美国费城宾タ法尼亚大学博物馆






昭陵六骏太出名了,接下来出场的就是整个碑林我个人的最爱了-千佛造像碑
这件“千佛造像碑”很明显就是佛教文化碑刻了。正面上方现实雛刻有满是装饰的帷幔,雕凿精细繁丽又不会显得琐碎紊乱,帷幔的挂钩束带够了出的褶皱条理顺畅,就像真实的拢纱一样轻盈柔软。在这件竖方形的造像碑上,浮雕四面刻有多龛千佛造像,龛内有六种形态大小不等一的小龛,数量繁多的佛与菩萨让人倍感肃穆。背面与两侧同样有多层的佛龛,人物表情生动,神态安详。如此精美的千佛造像碑,乃隋代造像石刻的精品。
我在这块千佛造像碑前驻足很久不愿离去,虽然是隋代石碑,却偏偏在我看来有着浓重的北魏遗风,我仔细的看着每一个佛龛中的佛像,千姿百态,无一雷同。




北魏皇兴造像
这尊北魏皇兴五年弥勒石像是北魏佛像造像的代表作品。造像的正面是弥勒像,他穿着通肩大衣,衣纹细密,交脚坐在狮子座上。乍一看,这弥勒的坐姿像不像如今瑜伽的坐姿,其实,这种交脚式的坐法是北魏时盛行的样式。整个造像无论是神态,还是浮雕,都特别精美他身后还有舟形背光,浮雕了火焰和化佛呢。


终于又到了北魏朱法曜造像碑
造像碑一共雕刻了大小佛、菩萨近百尊。从造像下部的线刻宝供和铭文,碑的正背两面都是三层大龛,龛楣是拱形,周边雕刻有飞天作为装饰。这通碑的人物造型,里面的佛像梳着高肉髻,面相瘦削秀丽,眉毛弯弯,眼角细长。他的双手作说法状,并盘膝坐着,身上穿着双领下垂式袈裟,衣裙重叠,像是正在飘动一样。菩萨的面相和佛差不多,也是装饰绚丽,富于变化。
这块造像碑上有双佛对坐,典型的北魏风格




大雨瓢泼的碑林

太和元气坊,明代万历年间由皇族捐资400多万两黄金修建而成,最早立在华山西岳庙。
太和元气坊前半圆形的半池是孔庙特有的建筑


入口的三扇门叫棂星门。棂星门是中国传统建筑,位于孔庙的中轴线上


穿过棂星门往里走,就能看到八棱形华表。华表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形式,通常用作装饰,碑林这对华表来自明清时期。


大夏石马-国宝级文物,也是目前现存的唯一一件有大夏纪年的文物。大夏是十六国时期最后出现的一个政权,是由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的国家,他们的都城就是大名鼎鼎的统万城。在当时,这大夏国占有陕西北部及内蒙古部分地区,也因此,马匹较多,也很被重视。
大夏石马的造型特征处于汉唐之间,承袭了霍去病墓前“马踏匈奴”的艺术形式。这大夏石马体态匀称,四蹄健壮,为了承担马身的巨大重量,马的两个前足和两个后足之间都没有镂空,显得很是坚实有力。整件雕塑采用线刻、浮雕和圆雕相结合的雛刻手法,既保持了雕塑的厚重感和饱满度,又具有一定的绘画效果和装饰效果,富有韵味。


唐景云铜钟-景云钟不像是一般钟那样宏伟壮观,属于儒雅秀丽型。它从上到下有三层,共分成18格,每格都有精美图案,包括浮云、飞天、仙鹤等。钟身有铭文,这铭文是唐睿宗李旦亲自撰写的,宣扬了道教的玄妙神奇和对景云钟的赞语。


景云钟和大夏石马相对而立

林则徐书写碑林二字的碑亭


碑亭后的C位归于石台孝经
《石台孝经》顾名思义,碑刻的内容都来自于儒家经典著作《孝经》,讲的是孔子及其弟子曾参关于孝悌的问答之辞。《石台孝经》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它是由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作序、注解并书写,太子李享通篆书写碑额。






碑林有两座石刻艺术馆,分别位于中轴线的左右两边,先走进右侧的那座石刻馆
北周五佛-这五尊大型佛像依次排开,气势非凡。他们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被发现,又因为有“北周大象二年”的刻铭,所以被称为“北周五佛”。

交脚弥勒佛像---是由一种带有淡绿色彩的一整块蓝田黄花石雕刻而成的。他比较完美的再现了早期弥勒造像,诠释了弥勒的本尊样貌,是隋代雕刻的上品。

其他佛造像





观音立像
释迦牟尼降外道造像-佛像造像大多身穿袒右袈裟或者双领下垂式袈裟,当然也可以见到早期键陀罗式的通肩大衣。眼前的这尊释迦牟尼降外道造像就是其中的代表
双观音菩萨立像

唐代密宗断臂菩萨立像
这尊唐代断臂菩萨立像有一个很文艺的别名一一东方维纳斯。虽然她的头部和双臂残缺,但是从颈部那华丽的的璎珞来看,她应该是佛教密宗的一尊观音菩萨像。


释迦多宝千佛造像碑
多宝佛是释迦牟尼前的古佛,像这种多宝佛和释迦牟尼并坐的造像是北魏冯太后时期最流行的题材。冯太后之所以推广这种造像是想在舆论上占据和北魏孝文帝共同执政的地位




北魏朱辅伯造像碑
这尊造像碑是现存最早的造像碑之一,碑的四面都造像,正面中部分上下两龛,上龛是倚坐佛像施无畏和与愿印,应该是表现成佛的弥勒。左右是胁侍菩萨,分别持莲和变形宝珠。下龛的坐佛是释迦,他半跏跌坐,也施无畏和与愿印,穿着双领下垂袈裟。除了这两龛之外,还开了四个小龛,是供养人像,中间是两位主要供养人,还有骑马出行图。



唐观音菩萨坐像
这尊唐观音菩萨结跏趺坐在束腰莲座上。她的头上挽着高髻,戴着宝冠,冠前还装饰有小化佛。她的双目则微微闭合,像是在静思一样,神态安详而慈善。坐像底下的台座上布满了莲花雕饰,再下面的莲台基座上则刻上了环绕一周的伎乐天,他们拿着排箫、横笛、腰鼓等乐器。
碑林里满屋珍宝,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展出安国寺造像
安国寺天王像
这通汉白玉天王像和前面说到的“最美菩萨脸”造像都是从安国寺旧址中出土的。天王像的头部和左手虽然已经残缺了,但是他的躯体仍然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这天王体魄健硕,穿着明光甲,腰缠玉带,胸腹饱满。随风飘舞的袍带更是衬托出了他威风凛凛的英姿。值得一提的是,他呈现的是一种弓形站立造型,威武而雄壮,这应该是唐代武士的典型形象,阳刚之气一目了然。

安国寺金刚造像
金刚力士,也是坚固力士,是具有巨大力量的印度古神。他的法器是金刚杵,在中国古代的传说中,金刚是守护四极的天神。金刚造像给我们的感觉大都比较“凶”,因为他的头发像火焰一样,怒目前视。这尊安国寺金刚造像也是一样的,他呈愤怒相,上身袒露,右手高举着金刚杵,光脚坐在岩石状的基座上,是金刚降伏夜叉的形象,让人望而生畏。从整座造像来看,唐代雕刻家准确地掌握了人物形象的比例,突出了肌肉,更加鲜明地彰显出了金刚力士的威猛气势。

安国寺造像
这尊汉白玉菩萨头像很迷你,只有15.8厘米高,她是是1958年在安国寺旧址考古发现的,因而叫做安国寺密宗造像。安国寺是唐代著名的密宗寺院,在今天的西安市东北边,是唐睿宗时期的一家皇家寺院,后来在武宗MIE佛时被毁。这安国寺密宗造像虽然小巧,但完美地展示了一张最美菩萨脸。

宝生佛造像
这尊宝生佛造像是一个白玉石贴金造像,通高67.5厘米,宽40厘米。宝生佛,又叫宝生如来,是印度密教金刚界五佛之一,通称为南方宝生佛,或南方福德聚宝生如来。

游览完这座石刻艺术馆,再走到对面先把另一座石刻艺术馆也看完


这座石刻艺术馆中陈列昭陵六骏,东汉双兽,唐李寿石棺等墓葬中的石刻精品
李寿墓门
古人讲究事死如事生,所以许多人都希望自己一生能得善终,风光大葬。古时候,人们修建墓室就和现在装修屋子一样,非常上心,讲究美观。李寿是李寿是唐高祖李渊的堂弟,曾在开国征战中立有战功,被封为淮安王,那时正是盛唐阶段,艺术风格饱满向上,墓室石像画也是如此。李寿墓门采用了对称构图,减底平雕,两扇门板共分为上下两区,上面雕刻仙鸟,下面雕刻孔雀。这羽翼舒展的样子,正是盛唐华丽富贵的风姿。墓门两旁设有镇墓兽,墓门上有门楣,刻有鹿角虎面鸟翼的怪兽。



李寿石椁
碑林博物馆里展示的三件李寿墓文物,都是国宝级文物。李寿石椁是唐代石雕艺术的典范之作。石椁是歇山顶石屋形,体型硕大,由二十八块青石构成。椁的前面正中有可以开合的两扇石门。椁里面阴刻有星相图。内壁四周刻有乐伎、舞伎、男女侍从,还有骑马出行、狩猎、仪仗、农耕、牧养、杂役、寺院、马厩等题材的画面,是研究唐代生活珍贵的资料。椁的外部采用浅浮雛表现手法,刻有执戟的卫士、捧笏的文臣、持剑的武将。人物之上采用减底平雕的手法,雕有朱雀、青龙、白虎和龟蛇交缠的玄武,另外还有骑在龙虎背上的仙人等,线条舒畅流利,形象逼真优美。虽然只有三件展品,但足以体现罕见又华丽神秘的墓葬审美和文化



李寿墓志
着国内罕见的兽首龟形墓志和堪称唐代石雕艺术典范的石椁名声大噪。龟形制的墓志在世上十分罕见,这只大乌龟,一体相连,四肢趴伏在长方形座上。龟头前伸,双目圆瞪,上露四齿,憨态可掬,表情中凝聚有满满的生命力。

隋代李静训石棺
这件石棺可谓充满了传奇色彩。石棺的主人是一个只有九岁的小女孩,叫李静训,字小孩,因此又叫李小孩。她出生于皇族世家,从小就被北周皇后养育,金枝玉叶,深受家人宠爱。出土墓志中记载了李静训聪颖可爱,可知,幼年病逝给她皇室带来了多大的伤痛,最终只能用厚葬的方式进行寄托哀思。
石棺整体呈平面长方形,是三间有浮雕的房屋形状,它的棺盖是用整块石头雕刻而成的。从它的整个装饰比如斗拱、门窗、瓦当,以及雕刻的青龙、朱雀、侍从这些图案来看,这是一座典型的隋代歇山式建筑。



李和石棺
李和,北周将军,石棺以阴线刻,浅浮雕等技法雕刻朱雀,玄武,武士,神人等,精工华丽,而且很明显武士是外族



石灯
在唐代佛寺一般在殿堂正前方设置石灯,这座石灯原本有九层,出土时有两层已被破坏。灯身有四条相交的蟠龙。

石刻艺术馆结束后,碑林的六室,我就是两眼一抹黑了,我仰望书法,但是也许是无知的固执,我还是觉得碑刻碑拓只能是复制品。而碑林六室里,二室是重中之重,国宝精粹都存于二室
玄秘塔碑

三藏圣教序碑

广智三藏和尚碑

颜氏家庙碑

争座位书稿

兴福寺残碑

最最最最重磅的世界四大石碑之一--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皇甫诞碑


同州三藏圣教序碑



多宝塔感应碑





怀素草书千字文,令我想起三年多前在东京国立颜真卿祭侄文稿同时展出的怀素自序。

仓颉庙碑

黄庭坚七言诗


米芾四条屏诗碑


虽然碑林六室只是走马观花,看了下时间也已经过去4个小时,临走前再去看了一眼左侧的那座石刻艺术馆里的千佛造像碑,告别碑林,下一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