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北一日--应县木塔,悬空寺,净土寺,永安寺

标签:
历史旅游杂谈 |
分类: 行者无疆2022 |

作为地上文物看山西的大省,晋北拥有众多的古建,而大同更加因为北魏建都平城而成为了晋北的中心,从这里出发,朔州的应县木塔和浑源的悬空寺是其中最出名的,虽然公共交通不便,但是相距并不远,正好可以包车一日。
在应县老城西北部,耸立着一座直插天际的高大楼阁式木塔,这就是创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的佛宫寺释迦塔,俗称为应县木塔,是现存的八大辽构之一,是中国现存体量最为庞大的木结构古建筑。
相传应县木塔是辽国仁懿皇后所建,她本是应州人,一门皇室,所以在家乡修建了规模宏大的佛宫寺和释迦塔彰显荣耀。
木塔外观是五层六重檐,内部还有四层暗层,所以实际是九层。底层有两重檐,其余每层一重檐,底层设有回廊,塔内的内壁上绘有众多佛像,天王像以及供养人像。塔身外悬挂着明成祖朱棣和明武宗朱厚照的御笔“峻极神工”与“天下奇观”。最大也最重要的是木塔南面第三层檐下悬挂的巨型匾额“释迦塔”,端庄的擘窠大字充满了阳刚的力量。
木塔把中国传统木构的精妙发挥到了极致,仅不同结构和功能的斗栱就有近60种,被誉为斗栱博物馆。斗栱和梁栿、枋、柱之间的契合方式使木塔在遭受狂风和地震晃动时能将大部分外力通过自身构架的位移和摩擦吸收消耗掉,所以木塔经历多次大地震,甚至在近代军阀混战枪炮的轰击下也仍能安然无恙。










在木塔旁边大概十公里的残垣中,还隐藏着一座小小的净土寺,除了大雄宝殿外,其他的东西配殿和禅房都建的很晚,据记载净土寺于“金天会二年(1124)僧善祥奉敕创造,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僧善祥重修”,大雄宝殿就是金代的原构。
大雄宝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平面为正方形,单檐歇山顶,檐下仅设简洁的单下昂四铺作斗栱,看起来并无特殊,但是净土寺出名的是殿内的藻井,殿内是以四椽栿接后乳栿用三柱的结构,两条四椽栿把殿顶空间均匀地分隔成三部分,每一部分又以密集的小斗栱分隔围拢成前、中、后三个藻井,簇拥着八角形、六角形或菱形的美轮美奂如天宫高悬般的核心部分。这些小巧的斗栱细密精致,仿照真实建筑的结构制作,尤其以明间中部的装饰最为华丽。藻井四周以小斗栱围成平坐状,上边设置勾栏和长廊环绕,每一面中部都向前凸出歇山式抱厦,尤其正面施以四柱三楼牌坊式造型,飞檐高挑,宛若云宫琼楼。在这些殿阁顶上的中心位置又向内递进一重八角形藻井,繁复托举的小斗栱把空间感层层推进,藻井核心为黑底色,镶嵌高浮雕的二龙戏珠,两条金龙好像在漆黑的天际间舞动翻腾,人从下边望去,就好比人间对天界的仰视与希冀。这种辉煌典雅的气息与岩山寺的金代壁画简直是一脉相承,让人叹为观止。殿内的角落还有梁先生发现的披发小狮子,可惜净土寺有管理员严密把守,禁止拍照
公元448年,北天师寇谦之仙逝,他的弟子为完成师傅的遗愿,按照道教不闻鸡鸣犬吠之声的要求,修建了一座三面悬空,向西朝拜的道观,千年之后,人们称之为悬空寺。整个寺院,上载危崖,下临深谷,在一百五十二平米的面积上,建筑有四十间大小阁殿。之间用曲折回环的栈道联通,像一副玲珑剔透的浮雕,镶嵌在万刃峭壁。
这座重达数十吨的三层寺庙,孤独的悬挂在半空,似乎只有几十根立木支撑。不过起主要支撑作用的并不是立木,而是深深插入岩石的横梁。北魏时期的工匠们利用简陋的工具,在岩壁上打出2米多深的石孔,然后将27根直径50厘米的横梁一根根插入石孔,横梁的大部分都在石孔内,这就形成了强有力的杠杆,轻松的挑起了寺庙的重量,最终组装起了一个壮丽的悬空寺。
得益于叹为观止的选址和建筑技术,经历了一千五百多年的风雨和几十次地震,悬空寺始终屹立不倒。
这座寺院坐北朝南而建,在民房的簇拥下显得格外堂皇气派,现存建筑有最前端的三开间山门及两侧掖门,第二进为面阔五间、进深四椽的悬山顶天王殿,此殿正面在明间和两次间开隔扇门,背后出三间卷棚歇山顶戏台。天王殿两侧也连建掖门,沟通前后院,在掖门两边各建歇山顶钟鼓楼。第三进院中最为宽敞,正中央是规模宏大的正殿,修建在近1.5米高的砖石台基上,前边突出很宽阔的月台,三面置垂带踏跺。此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庑殿顶,檐下设单杪单下昂五铺作斗栱,当中挂巨匾曰“传法正宗之殿”。永安寺殿内已无塑像,显得宽敞空旷,最著名的则是殿内的壁画,东西两山墙上是密集而艳丽的水陆画,传为明代作品,数百位人物分为上中下三列队伍面向佛坛方向行进。可惜大殿除了正门外,没有窗户,因此没有任何日照光线,更没有人工照明,只能靠打开大殿大门时的光线隐约可以看清天顶藻井。
前一篇:【天水西安】纪行--行程
后一篇:【云冈石窟(一)】第一伟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