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趣探:百家姓之向
作者:万庆涛 王鸿杰
向,象形字,读作xiàng。甲骨文字形半包围结构,上为屋顶,中间有墙,下为地穴门道(出口)。西周早期“向簋”金文字形与甲骨文字形相同。西周晚期“叔向父簋”金文字形把屋顶和墙平滑地连写在一起。战国时期“襄城令矛”金文字形在出口下方增加一条横线。篆文承接周晚金文字形,隶变后,楷书写作向。本义带门道的半地穴式房屋。另外嚮和曏是向的衍生字,如今又简化为。
距今7000年左右,我国北方进入仰韶文化时期。这一时期,北方人以半地穴式房屋为主要居住形式。人们在地势高的地方挖坑,中间支一根粗木,在上面加盖屋顶,建成半地穴式房屋。人们把这种半地穴式房屋的形象用符号记录下来,写作向。
考古发现,在距今6000到6700年的半坡遗址上,半地穴式房屋得到了改进,即在地穴的周围地面用土拌上草、树枝和泥,垒成一定高度的土墙,在土墙上再加盖屋顶,以增加高度空间。房屋的门道都开在东墙的正中,对着太阳升起的方向,便于采光。
距今约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末期,人们居住条件已与今天还能看到的有门、有窗的土坯房屋非常接近了。
《说文解字》认为,“向,北出牖[yu]也(向,朝北开的窗子)”,这是向的引申义。此义的字形曾写作上为穴、下为向,或写作左为片、右为向,此二字现已废弃。
引申为方位。唐·柳宗元《送从兄偁罢选归江淮诗序》:进不知向,退不知守。(进取不知道方向在哪,退却不知道如何防守。)如,方向,去向,动向。
引申为面对,朝着。汉·刘向《说苑·贵德》:有一人独索然向隅而泣。(唯独一人索然无味,面朝墙角哭泣。)如,向阳,向上。此义可写作嚮。
引申为接近(人、组织、地点、时间)。《易经·随卦》:君子以向晦入宴息。(君子行事要遵从自然法则,傍晚就该歇息。)《后汉书·班超传》:何故欲向汉?(为什么想要亲近汉朝?)白居易《东坡种花二首》:东坡春向暮,树木今何如?(暮春的东山坡上,树木长得怎么样了?)此义可写作嚮。
引申为偏袒,袒护,偏爱。唐·刘禹锡《秋中暑退赠乐天》:人情皆向菊,风意欲摧兰。(人的感情都是偏爱菊花,而秋风则要刮断兰花。)此义可写作嚮。
引申为人生目标。《新唐书·诸夷蕃将传·论惟贞》:惟贞名瑀,以字行。志向恢大。(论惟贞名瑀,人们熟知他的字。他有宏伟的志向。)此义可写作曏。
引申为发展趋势。如,走向,定向。此义可写作曏。
房子盖好了,门的朝向就确定不变了,引申为虚词一直、从来、原来、过去、先前、刚才。《孟子·告子上·第十》:向为身死而不受。(过去宁愿身死都不接受。)《吕氏春秋·察今》: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过去他们事先设置标志时,是能按标志渡河的。)宋·苏轼《石钟山记》:与向之噌吰[chnghóng]者相应。(同刚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此义可写作曏。
向字的两个繁体字嚮和曏的区别在于
:嚮,由于有鄉字,鄉字甲骨文字形是二人面对面跪坐就餐。因此,用嚮字来表示二者相对的概念。曏,实际上是日+嚮的省形,用以表示与时间有关的概念。后来,引申扩大到地理概念和与个人或组织的关系。
大约7000年前,生活在中国北方的远古人创造了半地穴式房屋。他们把这种房屋用符号记录下来,写作向。而掌握建筑这种房屋的的氏族部落,把向作为自己的图腾标识,并建立方国向国。据称,夏朝时,在今陕西境内就有一个向国,或许它就在半坡遗址一带。
或许,有多个氏族部落都掌握这种技术,因此,叫向的地方不只一个。除在今陕西的向国,在今安徽怀远和山东莒县一带也各有一个向国。这说明,向姓有多个来源。向作为姓氏,没有繁体字。
据文献记载,向姓来源有:
1.源自古国名。夏朝时期,在今陕西有向国。西周时期,在今安徽怀远和山东莒县各有一个向国。上述向国的后代,以国为氏。
2.源自子姓。春秋时期,宋国君主宋桓公子御说的第四子名子肸[x],字向父。其后裔子孙以先祖的字为氏。
3.源自姬姓。春秋时期,晋国上卿羊舌肸,字叔向。羊舌肸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之字为姓氏者,称叔向氏,后简称向氏、叔氏(舒氏)。
4.源自源于西南夷。汉朝时期,巴郡“南郡蛮”,属于汉化改姓为氏,称为向氏。
5.源自少数民族。土家族、侗族、彝族、苗族、蒙古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向氏族人分布。
向姓如今人口约 180 多万(2018年),按照人口数量排名第119位。
诗曰:
向指半地穴房屋,
远古北方人建筑。
晕头转向失方寸,
所向披靡如破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