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趣探:百家姓之阎
作者:万庆涛 王鸿杰
阎,形声兼会意字,繁体字写作閻,读作yán。甲骨文、金文中尚未发现此字。战国时期“云梦日乙”秦简字形,上三包围结构,上三为門,下为臽[xiàn]。篆文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閻,简化字写作阎。俗体字闫,曾作为阎的简体字,后恢复阎。本义住在里巷的各家的大门。
《周礼·地官·大司徒》:五家为比……五比为闾。(五家挨家挨户相邻而居称为一比……五比构成一闾,即二十五家住在一起,构成有一个共同的大门的闾。)《周礼·地官·遂人》: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五家称为邻,五个邻组成一个里。)就是说,二十五家住在一条街巷。
里巷有外门和内门。外门是公共大门,在里巷的入口,叫做闾。内门就是各家各户的大门,在各家各户的入口,叫阎。大门都有门闩[shun](门关上后,插在门内使门推不开的木棍或铁棍),门闩又叫门栓或者门插管、门插关。晚上睡觉前或者人不在家,把门闩上。楚国人用字与中原不同,他们将内门称之为闬,读作hàn,又读作bì,同闭。闬字内的干就是门闩。
如果说,闩是用一根栓,那么闫就用三根栓,借指大门。在这个意义上,闫通阎。
阎字是这样出现的,当人们聚集居住后,君主为便于管理,就用行政手段推动,于是就形成了以家庭为基本单位、以里巷为基层组织的社会。很多里巷集中起来,就构成了早期的城市。当时生活在华夏大地的这种人类聚集区,就是城市的雏形。
阎,由门和臽组成。臽,甲骨文是一个人掉入陷阱的样子,有的字形中人变为女,指女人掉入陷阱。臽是陷的初文。人掉入陷阱,就没入地面以下不见了。阎字,义为把门比作陷阱的口,把里巷比作陷阱的洞穴,形容人进到门里就消失了,非常形象。
《说文解字》:閻,里中门也。(阎,就是里巷里的门。)
借指里巷。《荀子·儒效》:虽隐于穷阎漏屋,人莫不贵之。(即使隐居在穷巷陋屋,也没有人会不尊重他。)《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庄生虽居穷阎,然以廉直闻於国。(庄生虽然住在穷乡陋巷,可是由于廉洁正直在楚国很闻名。)如,阎术(里巷),阎亲(乡亲)。
另外,阎罗是梵语Yama
Raja的音译“阎魔罗阇[shé]”的简称,俗称阎王或阎罗王。所以用阎字音译,或许与臽字有关。臽字本义为人掉入陷阱不见了,人们常说“见阎王”的意思是人死了。人掉入陷阱不见了,隐喻人死了。
从阎姓来源看,阎字来源于里巷。有里巷的地方,有可能就被称为阎乡、阎邑或阎城。住在这里的人,就以阎为姓氏。
据文献记载,阎姓的来源有:
1.源自姬姓。周武王灭纣之后,大兴封建制度,封其祖父季历之长兄泰伯之曾孙仲奕于阎乡(今河北省易水一带)。周康王的孙子、周昭王姬瑕的小儿子姬文手心上有一个“阎”字。于是,康王封他于阎城。周武王的儿子虞,封在唐国,史称唐叔虞。其子姬燮[xiè]改国号为晋。晋成公封自己的儿子懿[yì]在阎邑(山西夏县一带)。以上分别封在阎乡、阎城和阎邑的三个姬姓贵族之后,有以先祖封地为氏的,称阎氏。
2.源于芈姓。春秋时期,楚国有支系王族熊伯玙[yú],被封于阎邑(今湖北麻城)。其后裔子孙有以先祖封邑为氏的,称阎氏。
3.源自少数民族。蒙古族、回族、土家族、壮族、苗族、傣族、高山族、黎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阎氏族人分布。
阎姓如今人口492万多,按照人口数量排名第103位。
诗曰:
阎字本指里巷门,
开门进去不见人。
闾阎扑地繁华貌,
穷阎漏屋德有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