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汉字趣探:百家姓之莫

(2018-11-25 12:26:28)
标签:

杂谈

汉字趣探:百家姓之莫

汉字趣谈:百家姓之莫
        莫,会意兼形声字,读作mò。甲骨文有上下结构或者上中下结构等字形,上下结构字形,上为两棵草或两棵树;上中下结构字形,日字在中间,上下为两两棵草或两棵树橫向排列。金文上述字形都有,竹简也是。篆文整齐化,日字上下统一为两棵草。从汉隶开始,两棵草讹变为大而不是廾。楷书写作莫。本义太阳落于芦苇丛中。
        莫字是暮字的初文,义为日落的时候。由日落于草木之中的结构表示“日落的时候”。《礼记·聘义》:日莫(暮)人倦,齐庄正齐而不敢解惰。 由此看出,在表示日落的暮字出现之前,本来是用莫表示日落的。
        因白天过去了,引申为晚,某个时间段将尽。《诗经·小雅·采薇》: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
        太阳被芦苇遮挡,即将西沉,光线不再明亮,引申为昏暗。汉·枚乘《七发》:于是榛林深泽,烟云闇莫,兕虎并作。(在那丛林深泽之间,烟蒸云腾一片昏暗,野牛老虎一起出现。)
        日落天开始昏暗,物体边缘模糊不清,引申为无边。《庄子·逍遥游》: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广莫(宽广无边),此义后写作漠。
        日落意味着白天结束,所以虚化为否定词,表示不。《诗经·国风·魏风·硕鼠》:莫我肯顾。(不肯顾惜我。)
        凡从莫取义的字皆与日暮、遮蔽、广大等义有关。后为虚义所专用,读音变为mò。日落之义另加日写作暮,引申为一段时间将近结束,如傍晚,一季的末月,或者人年老,如日暮,暮春,暮年。
        以莫作声符兼义符的字都与日落昏暗不清有关。墓,表示人死后入土为安之地。此字最早出现在唐韩秀弼臧希晏碑。漠,指水面芦苇丛日落景象,只觉得眼前水面和芦苇丛边际模糊不清,看不真切。古人司空见惯,漠由无边无际引申为毫不在意。如,漠不关心,漠然处之,沙漠(无边无际的黄沙),荒漠(无边无际的荒野),漠然置之(毫不关心,不予理会)。幕,用巾遮蔽,以达到日落般昏暗。如,幕布,落下帷幕,大幕拉开,黑幕,铁幕。蓦,日落时天地间模模糊糊,一匹马出现在眼前,非常突然,蓦然就是突然。鄚(mào),莫邑,指可看到日落于芦苇丛中景象的人所居住的城池。
        莫国,古国名,建于西周时期,为燕国附庸,后被中山国夺去。战国时期,赵国灭中山国后,曾一度属赵国,不久为赵废。后设莫邑,又写作鄚,遗址在今河北省雄安新区鄚州镇(原属河北任丘)。
        莫国就在白洋淀地区,这里生长着大面积的芦苇,又称芦荻。鄚州镇位于白洋淀东面,每天太阳东升西落,落于高大的芦苇丛中。生活在这里的远古人,就把这个情景记录下来,这或许就是莫字的由来。
        芦苇是禾本科植物,因其高大,有人认为是草,有人认为是树。所以有的甲骨文从草,有的甲骨文从木(树)。远古人们把芦苇称作蒹葭(jinji),并作诗赞美。《诗经·国风·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芦苇成片苍茫茫,清晨露水变成霜。)
        这里的人就地取材,靠芦苇生活。芦苇的嫩芽(荻笋)、根和果实都可以吃,还有药用价值。芦苇可以编织苇席、扫把等生活用品。他们不断壮大发展,以莫为氏族部落的图腾标识,人称莫氏,建立莫方。而西周莫国,很可能是周王室武力接管了莫国,使之成为姬姓燕国的附庸。
        据文字记载的莫姓来源有:1.源于姬姓。上古帝颛顼造鄚阳城(今河北雄安新区鄚州镇),其支庶子孙定居于鄚阳城,后人去邑为莫,以地名为氏。
        2.源于芈姓。春秋时期,楚国有莫敖之职,亦称莫嚣,是与令尹地位相同的官职,并行执掌楚国国政。其后世子孙中有以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莫氏。
        3.源于妫姓。上古圣君虞舜之祖虞幕,乃历史上第一个发明帐幕的人。莫氏和幕氏同宗同源,该支莫氏只是幕氏的简笔形式。
        4.源于鄚姓。该支莫氏,起源于汉朝时期鄚县。
        莫姓如今人口大约233.8万,按照人口数量排名第99位。

诗曰:
日落芦苇谓之莫,
暮色昏暗影婆娑。
大漠孤烟直升天,
漠不关心很寂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