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趣谈:百家姓之黎
黎,形声字,读作lí。甲骨文、金文都未发现此字。战国时期《云梦》竹简始见此字,左右结构,左黍右勿(少一撇)。有的竹简字形把勿(少一撇)讹变为刀(刂)。篆文整齐化,隶变时,变上下结构,上为左右结构,左禾右勿(少一撇),下为氽。楷书写作黎。异体字有:、、犂、犁、菞、黧等。本义用黍米粉打糨[jiàng]糊(糨子)。
黎字由黍、勿(少一撇)两部分组成,黍是黍米,勿(少一撇)是炊具铲刀。整个字合起来就是,先在锅里加水烧开,把黍米粉放入小容器中加水搅匀,然后倒入开水锅中,边加热边用铲刀贴着锅底翻动,防止糊锅。这样打成的糊,有很大的黏性,称糨糊或糨子,用来做履(鞋)。《说文解字》:黎,履黏也。(黎,就是做鞋时用黍米打成很黏的糨糊。)
手工做鞋,需要打袼褙[gbèi]。打袼褙时,首先准备一块表面平滑的木板,把糨糊又薄又匀地刷在木板上,把布片平平地贴上去,然后再刷糨糊再贴布,这样贴三到五层布,放在太阳底下晒。晒干后揭下来,就是袼褙了,可以拿来做鞋底和鞋帮了。宋·罗愿《尔雅翼》:古人作履,粘以黍米,谓之黎。(古人做鞋,用黍米粉打糨子做黏合剂,这就是黎。)
注意:黎字上半部分有的异体字写作利,但两个绝不是一个字。利,是收割庄稼(禾),而黎字的上半部意思是锅铲翻动。如,犂(用牛拉的一种翻地的农具),棃(用于制作锅铲的树木,称为棃木)。
打糨糊时,如果不小心,火大了,或者翻动不及时,糨子就会糊锅变黑,引申为黑色。如,黎民(整天下地,被太阳晒黑),黎首(脸晒黑了)。此义也可写作黧,现在规范为黎。年纪大的人,太阳晒得多,引申为老。《方言十二》:黎,老也。
引申为不同层次黏合在一起。如,黎明(天将明未明,天空泛白、大地漆黑之时)。
远古,人们没有防晒霜,没有帽子,没有阳伞,除个别人外,绝大多数人都会晒黑,引申为众多。《尔雅》:黎,众也。
黎本义是用黍米打糨糊,可能是远古华夏地区某个氏族部落的一种发明。有了这个发明,人们就可以用布做鞋,而不是用草编鞋,也是一大进步。布鞋显然比草鞋要舒服很多,可以做成棉布鞋,严寒季节出门打猎不会冻伤。他们把黍米粉打糨糊用“黎”这个符号记录下来,并作为自己的图腾标识。他们建立了方国,称为黎国。
黎国非常古老,传说从黄帝时期就有了。但是,黎是用黍米粉打糨糊,就必须是在有了陶器之后才能进行。因此,黎人建国,必定是在唐尧之后。
商代的黎国,统辖范围在今山西长治县西南,是靠近周的一个强国。在周准备灭商之时,周文王怕被黎国抄了老窝,便借故先灭掉黎国,以解除后顾之忧。文王死后,周武王顺利灭商。之后,周武王分封诸侯,把原来的黎国分封给了帝尧的后裔。另有记载,黎国被分给了商汤的后裔。春秋时期,黎国被晋国所灭。
据文献记载,黎姓来源有:
1.出自商代黎国。商时有两个黎国,一个在今山西长治县西南,商末被周文王所灭;另一个在今山东郓城县西。这两个黎国的子孙,后以国为氏,称黎氏。
2.出自帝尧后裔。商末为周文王所灭的黎国,在周武王分封诸侯时,被封给帝尧的后裔,赐爵为侯,沿用黎国的名称。春秋时黎国迁都于山西黎城县东北的黎侯城,后为晋国(在今山西西南部)所灭,其子孙以国为氏,称黎氏。
3.出自九黎的后裔。商代两个黎国均为古部落“九黎之后”。另一说,颛顼时期,“黎”曾被封为北正(一说火正)官,掌管民事,其后裔有以先祖的名字为氏,称黎氏。
4.出自古代鲜卑族。南北朝时,鲜卑族有复姓素黎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为汉字单姓黎氏。
黎姓如今人口大约228万,按照人口数量排名第92位(2013年)。
诗曰:
黎指黍米打糨糊,
做成布鞋好走路。
先秦黎民指百姓,
那时百姓指贵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