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字趣谈:耤与籍和藉
作者:万庆涛 王鸿杰
耤,形声字,读作jí,jiè。本义扶犁耕地。
甲骨文是会意字,有三种字形,或者称三幅画更贴切。一是一个人双手扶犁,会意给地松土,即耕地;二是在第一个字形基础上,再加田地被耕过的波浪状;第三是简化为一只手扶犁。商代金文也有三种字形,与甲骨文大致相同。周代实行井田制,金文就在甲骨文第二种字形的基础上,增加田字,强调耕种的土地是井田。战国时期竹简左右结构,左为耒[li],是从双手扶犁演变的,而右边耕过的土地和田演变为昔。篆文承接不同的甲骨文字形,经过隶变后,楷书分别写作耤、耒。
这个字的创造,显示这个时候的社会已经进入原始农业时期。人们发明了耕地的犁,深耕细作成为农业的常态。当时青铜器还没有发明,耤只能用硬木或石头制作。
《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乃择元辰,天子亲载耒耜,措之参保介之御间,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藉。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九推。(在这个月里,天子于第一个辛日祭祀上帝,祈求五谷丰登。此后第一个亥日,天子亲自把耒耜搬到自己的车上,放在穿甲衣的骏乘和驾车人之间,率领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亲自耕种藉田。其做法是把耒耜推入土里,天子推三下,公推五下,卿和诸侯推九下。)
《全唐书•耕耤诏》:(皇帝)亲祭先农,耤于千亩之甸。(皇帝亲自祭祀神农氏,然后到郊外田野里扶犁三推。)
古代帝王用这个仪式,鼓励农民好好耕种,期望五谷丰登。
古代,王公贵族的耕地称为公田。他们并不耕种,而是农民给他们耕种,引申为借用,借助。《说文解字》:帝耤千畝也。古者使民如借,故謂之耤。(天子耕种的田地上千亩。古代天子征用民力犹如一借,因此称它为“耤”。)此义读作jiè,后来写作借,是人
耤(省)。
顺便说一下假字。假字的初文写作叚,读作ji,甲骨文尚未发现。周代中期《盠[lì]方彝》铭文为左右结构,左边是为石的甲骨文字形,右边是一只手的甲骨文字形,似抓住石头往上攀爬。周代晚期《禹鼎》字形是半包围结构,石字从左和上包围住一只朝下的手和一只朝上的手,似在一个人抓住向上攀爬的时候,已经在上面的人伸帮忙手往上拉下面的人。战国时期《云梦秦简》字形进一步演变,两只手演变为殳。篆文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叚。本义借助岩石和其他人的帮助向上攀爬。
为了强调是人在向上攀爬,后加单立人,写作假,本义与叚相同,引申为借助。《荀子·劝学》:假舟楫者,费能睡也,而绝江河。(借助船桨渡河的人,并不是善于游泳,却能够横渡江河。)
借助(假)和耤用(借),是同义词,因此假和借就构成同义词,同义词连用,这就是假借。如,假耤。
籍,本义竹制的犁。(详见《汉字趣谈:百家姓之籍)
藉,jí,jiè,本义耕地除草。要耕种,就要开荒。荒地杂草丛生。经过犁耕,草被翻进土里,腐烂后变成庄稼的肥料。
草被土掩埋,原来的秩序被外力强行打破,引申为践踏。《赤壁之战》: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羸弱的兵卒被对方人马踩踏,陷入泥中,死了很多。)
引申为凌辱。《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我现在还在,人们就都欺侮我兄弟。我百年之后,我兄弟就更成为别人的鱼肉。)
要翻耕的土地杂草丛生,引申为草垫子。《楚辞•九歌•东皇太一》: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蕙草裹肉兰为垫,祭奠美酒飘桂香。)进一步引申为垫(动词)。《赤壁赋》: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互相枕着垫着睡去,不知不觉天明了)。
垫子是就是人坐卧的东西,引申为凭借,依靠。西汉贾谊《过秦论》: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藉公侯之尊。(陈胜不凭借商汤、周武王的贤能,也不依靠王公贵族的尊贵。)
引申为借给,出借。秦李斯《谏逐客书》:此所谓藉寇兵、赍[j]盗粮者也。(这就叫“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啊。)
引申为假使,假如。《陈涉世家》:“藉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假使不被杀头,但将来戍边死去的肯定也得十之六七。)
藉与籍,古文中有时通用,有时不通用。籍字强调用竹简登记造册之义,因此,户籍、典籍、书籍、籍没的籍不写作藉。藉字强调与草有关,因此,作草垫之义时,不能写作籍。
藉藉与籍籍可通用,都有交错杂乱、人言嘈杂、名声显赫等意思,但是仍然有细微差别。藉藉,从杂草丛生和被犁耕造成的后果引申出来;籍籍,从为各色人等登记造册引申出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