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字趣谈:百家姓之郜
郜,形声字,读作gào。甲骨文尚未发现,春秋时期《洹子孟姜壶》铭文左右结构,左告右邑,春秋时期《新郜戈》铭文也左右结构,但是左邑右告。篆文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郜。本义郜国。
郜的核心部件是告字。告字的甲骨文是上下结构,上牛下口。远古,人以牛为祭品,进贡于天神,以期获得天神的赐福。牛为祭品,口指人在贡献祭品牛的时候不停地念叨祈福。
据文献记载,今荷泽市成武县有一条河叫万福河,即《尚书·禹贡》中所说的“菏水”,由于河水流向低洼地区,形成古荷泽,又称雷泽,即雷夏泽,泽中有雷神。雷神就是人们祭祀的天神。或许,远古人在雷泽旁设祭坛,祭祀雷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庇佑万民。或许,雷泽旁的地方因为经常祭祀雷神,祷告雷神赐福,久而久之,这里就被称为告,这里的人有可能建立了方国称告国。
或许告国(郜)在周武王灭之后,大肆分封兄弟子侄。郜作为小国,可能没有参加武王伐纣,周武王就派自己的弟弟接管了郜,从此成为姬姓郜国。《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各国君侯,都是文王的儿子。)
郜的意思是告邑,或称郜国,是西周时期的姬姓诸侯国之一,子爵。首任国君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异母弟,史称郜叔,建都郜城(遗址在今山东成武县郜鼎集),封地约方圆五十里。郜国分为南郜和北郜两部分,北郜在今山东省成武县东南,南郜则在北郜之南二里。秦时置城武县,刘邦统一天下后置济阴郡郜成县。东汉时期,郜成县并入成武县,今称为成武县,郜氏的发祥地。
春秋初期,诸侯争霸,夹在曹国、鲁国和宋国之间的郜国成为鲁国与宋国的附庸。宋国曾取郜传国之鼎,贿赂鲁国。这些事在《左传》里有记载:鲁隐公十年(前713年)六月初七,鲁隐公在菅地打败宋军。十五日,郑国军队开进郜地。第二天,郑国把郜地归于鲁国。鲁桓公二年(前710年),宋公用郜国的大鼎贿赂鲁桓公。四月,鲁桓公把郜大鼎从宋国取走,把大鼎安放在鲁国太庙里。
后来,宋国灭了郜国。郜国国民为了纪念故国,遂以郜为氏,称为郜氏。
另,春秋时期,晋国也有地方叫郜。《左传》记载,晋景公继位之后,秦国入侵晋国,焚烧了晋国的箕地和郜地。或许,晋国郜地居民也有以郜为氏的。
郜姓如今人口约17万(2009年),按照人口数量排名第289位。
诗曰:
郜是用牛祭雷神,
祈求祷告给好运。
郜国弱小遭人欺,
宝鼎被宋赠鲁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