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字趣谈:必
必,会意字,读作bì。甲骨文有两种字形,一是似阿拉伯数字的1,另一个字形是水舀子舀水且有水滴溅出来的样子。周代金文字形大致相同。战国时期竹简字形接近小篆。篆文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必。甲骨文早期象1字的形状,可能是竹子做的水舀子,而甲骨文的后一种字形可能是葫芦做水舀子,而且正在盛水,水滴溅出。本义盛水的舀子。
《说文解字》认为,必,分极也。从八弋,弋亦声。解析错误。许慎没有见过甲骨文,可以理解。但是,现在仍有如新华字典继续沿用,则错不当恕。必,不要当成心字加一撇,其实,必跟心没有半毛钱关系,只是楷书把必字甲骨文逐渐演化为楷书的必。
人类还在蒙昧时代,喝水可能与其他野兽没有区别,也是喝江河湖泊的自然水。但人类自从学会制作工具后,就制作各种实用工具,改善生活。水舀子就是人们改善饮水条件的一种工具,可以用来从土陶大缸里舀水。先用竹子制作舀子,后来用葫芦锯开的瓢做舀子,即水瓢。水瓢这种盛水的工具,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才被金属或者塑料水舀子代替,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这就是必字的来历。
水是生命之源,水舀子是生活必需品,不可缺少,引申为非有不可,确保,确实,肯定。如,必然,必须,必不可少。《荀子•议兵》:杀戮无时,臣下懔然莫必其命。(随时杀人,臣下心惊胆战地没有谁能肯定自己会寿终正寝。)《韩非子•显学》: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据之者,诬也。(不用事实加以检验就对事物加以肯定,那就是愚蠢;不能肯定的事物就引以为据,那就是欺骗。)
引申为一定,定然。《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如,必有所成,必需,必须。
诗曰:
必指舀子在盛水,
每家饮水需必备。
三人之行必有师,
川壅之堤势必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