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字趣谈:百家姓之诸
诸,形声字,读作zhū。本义围着篝火讨论。诸和者同源,或者说者是诸的初文。甲骨文者字字形有两个,第一个是冒着火星的一堆篝火状,第二个字形在第一个字形底下加火字,强调篝火。金文在甲骨文第一个字形下增加口字,篆文把口字改为曰字,都是强调问辩讨论。《说文解字》:诸,辩也。
讨论自然不是一个人,引申为众多。如,诸位,诸侯,诸君,诸神,诸事,诸多不便,诸如此类,诸子百家。《诗经·大雅·韩奕》:诸娣从之,祁祁如云。(众多妹妹作陪嫁,犹如云霞铺天上。)
引申为不定代词,表示他或者他们。《论语·学而》:告诸往而知来者。(告诉他过去的事往事,他就能知道未来。)
在古代汉语用在句中,成为“之于”的合音词。《论语·卫灵公》:(遇到问题)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遇到问题,有品行的人从自身找原因,而没品行的人则总是怨天尤人。)
在古代汉语用在句尾,成为“之乎”的合音词。《论语·颜渊》: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虽然有粮食,我能吃得到吗?)
顺便说一下“者”,是诸的初文,就是围着篝火参与讨论的人,关键词是说话。因此凡带者的词语,都和说话有关。如,学者(说专业学术理论的人),作者(用文字说了很多话的人),记者(把发生的事记录下来告诉公众的人)。后来泛化指做某种事的人,跟说话没有关系了。如侍者(伺候主人,不可能唠唠叨叨),炀者(灶下烧火的人),宅者(古代指退休在家的官员)。
远古时代,人们学会了使用火。傍晚开始,人们围着火星飞溅的篝火,你一言我一语探讨着各种各样感兴趣的问题,甲骨文字形是燃烧的篝火。为强调说话,不断增加相关的义符,先加口字底,后改为曰字(者),还觉得不能表达言说之义,再加言字旁(诸)。经常这样做的氏族部落,人称诸氏,这或许就是诸姓的来历。
据文字记载的诸姓来源有:1.源于地名。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个诸邑(今山东省诸城南),有鲁国大夫采食于此。其后代便以封邑为氏。
2.源自姒姓。越国大夫诸稽郢之后。根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的记载,诸姓出自姒姓,是战国时越国的后裔,即越国大夫诸稽郢的后代。
3.源于越王勾践的后裔。西汉初期,有个人叫无诸,是战国时期越王勾践的后代。秦末期,无诸率部帮刘邦打败项羽,取得胜利。汉初,无诸被刘邦封为闽越王。其后代先祖名字作为姓氏,称诸氏。
4.源于诸葛氏。五代十国的时候,后周有个贵族叫诸葛十朋,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后,又不愿别人打听到他,诸葛十朋就改姓名诸十朋,隐居在会稽山中,他的后代于是改姓单姓诸,成为诸姓的又一个来源。
如今诸姓人口很少,没有相关数据。
诗曰:
诸是篝火旁边坐,
诸位畅怀把话说。
诸子百家耀春秋,
诸侯五百流星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