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字趣谈:百家姓之夏
夏,会意字,读作xià。夏字自甲骨文始,字形变化非常大。大致来说,甲骨文字形是一跪坐之人,睁大眼睛朝向正头顶的太阳,似乎是在祈祷。从人与太阳的位置看,正是太阳当头,而北半球这种情况只有夏天才有。此后字形不断变化,春秋时期金文字形把甲骨文的人眼睛讹化为自,其上增加一横,似人带上草帽,增加双手持农具状,反映当时人们面对夏天的烈日不再无奈祈祷,而是照样下地劳作。篆文整齐化,此后夏字继续简化,双手和双腿消失,跟现代字形几乎一样,楷书写作夏。本义烈日当头。
烈日当头,北半球在夏至日达到顶点。夏字描绘的正是夏至日,人们面对烈日当头,无可奈何,只能睁大眼睛向着太阳祈祷。
当人们开始把一年分为四季的时候,自然而然就把烈日当头作为一个节点,就是太阳到达北回归线这一天称为夏至,并且把夏至前后三个月称为夏季。
从字形变化看,睁大眼睛对着当头的烈日,显然是无可奈何,无能为力的,但是,这个时候如果有一顶草帽戴在头上,就不怕烈日炎炎。这就是智慧。
或许,那个发明了草帽戴在头上,对付烈日的人被称为夏,而这个发明被推广到整个氏族部落,这个氏族部落人称夏,是一个被认为有智慧的氏族部落,周边的氏族部落都向他们学习,也都以具有夏氏族部落的智慧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从那时起,准确的说是从那一顶能够对付烈日的草帽开始,夏文华开始成为一种时尚,逐渐变成主流。或者说,华夏文明是从一顶草帽开始,也不是没有可能。夏人还发明了夏布(用苎麻纤维织成的布),也可能在周边氏族部落推广。
草帽可以抵挡烈日,盖房子同样可以抵挡烈日,因此夏引申为房子,读作shà。屈原《楚辞·哀郢》: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连大厦荒废成丘墟都不曾想到啊,又怎么可以再度让郢都东门荒芜?)为区别字义,另造厦字。
草帽遮阳,盖成大房子,也可以遮阳,夏字引申为大。《诗经·国风·秦风·权舆》:於我乎,夏屋渠渠,今也每食无余。(哎呀我呀,曾客居华馆大屋,如今每顿饭供应都不丰富。)
夏季时节,草木茂盛,大自然五彩缤纷,引申为五色。《周礼·天官·染人》:凡染,春暴练,夏纁玄,秋染夏,冬献功。(凡染,春季煮晒丝帛,夏季染纁色和玄色,秋季染五色,冬季呈献染成品。)
夏氏族部落,早于周边氏族部落发展壮大起来,终于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目前关于夏朝的记载都属于间接记载,但人们还是认定有夏朝存在。
夏文华对后来的历史影响深远,至今我们自称华夏。此华即花,花则颜色各异,华夏,就是多个氏族部落组成的部落联盟,并非纯粹单一的夏,这符合历史实事。
夏姓据文字记载的来源有:1.源自姒姓。夏朝大禹之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西元前2070年,治水成功的禹登天子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世袭封建王朝夏朝,传十四世,十七王。至夏后桀时,于前1600年为商汤所灭,汤放桀于南巢(今安徽巢湖市北),子孙以禹时国号夏后为氏。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封禹在南巢的后裔为巢伯,封禹的后裔东楼公为杞侯。其余不得封的夏禹后裔以夏为氏。
2.源于少数民族。回族,土家族,蒙古族,满族,锡伯族,侗族的族人中有夏姓分布。
当今夏姓人口大约468万,按照人口数量排名第55位。
诗曰:
夏指烈日当头照,
发明遮阳戴草帽。
广厦千万庇寒士,
华夏文明古今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