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字趣谈:百家姓之臧
臧,会意字,读作zāng,zàng,cáng。甲骨文是戈刺入人眼状。远古时期,氏族部落战争非常残酷,战俘都要用戈刺瞎一只眼,变成胜利一方的奴隶。金文大致相同,篆文另加爿(pán,一半)字,强调只刺瞎一只眼,隶变后,楷书写作臧。本义刺瞎眼。
山东话有说“臧zàng人”,意思是毁人,应该是从臧的刺瞎眼睛的原始意义而来。
爿字,是古代打土墙的夹板左边的横断面,右边的写作片,爿与片是一对,两个加在一起,中间填土,用手夯捣实。拆下左右夹板,再用平面木板拍打墙面,打平打实,墙体就做好了。
爿与片,成双成对,就像人的一双眼睛,刺瞎战俘的一只眼,用爿字表示,很有可能被刺瞎的是左眼。如果是右眼,则应该用片表示。
因为刺瞎左眼的战俘收为奴隶,没有人身自由,相当于藏起来,引申为藏(cáng),是藏的初文。因为藏起来就不见了,人藏在草丛里也会不见了,为区别字义,汉朝之后,在臧字之上加草字头,写作藏。汉朝的文字,臧就是后来的藏。《汉书·食货志上》:春耕夏耘,秋获冬臧。(春耕夏耘,秋收冬藏。)
由收藏起来引申为收藏的东西或者收藏东西的地方。《后汉书·张禹传》:连岁灾荒,府臧空虚。(连年灾荒,国库储存空虚。)
因为人的内臟收于体内,引申为臟器。汉·王吉《谏昌邑王疏》:吸新吐故以练臧,专意积精以适神,于以养生,岂不长哉!(吸收新的,吐出旧的,用以锻炼内臟,专注意识,积累精力,用以适应心神,用于养生,哪有不长寿的?)此义的臟,现在简化为脏,与臧失去联系。
既然是战俘变成的奴隶,那就必须听主人的话,老老实实为主人办事,为主人着想,引申为顺从,善良。《诗经·小雅·小旻》:谋臧不用,不臧覆用。(善谋良策不听从,歪门邪道反复用。)
顺从、善良是要受到赞扬的。如,臧否人物,对人或物进行褒扬或贬斥。
臧姓,或许是出自远古时期被刺瞎左眼的奴隶,他们被叫做臧,或者把集中这样的战俘的地方叫做臧。
有文字记载的臧姓来源有:1.源于姬姓。春秋时期鲁孝公姬称之子彄(kōu)的封地臧邑,史称臧僖伯,封地在今山东郯城归昌乡一带,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2.源于姬姓。源自春秋时鲁惠公姬弗湟之子名欣,字臧,其后裔子孙以先祖的字作为姓氏。
3.源于官位。汉朝设官吏库臧丞,专职负责国家库藏的官员。隋唐设臧署令、臧署丞等。在库臧丞、臧署令、臧署丞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为氏。
臧姓来源比较单一,当今臧姓人口约38.1万,按照人口数量排名第241位。
诗曰:
臧是战俘刺瞎眼,
远古人类很凶残。
藏在部落做奴隶,
顺从善良得保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