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字趣谈:百家姓之狄
狄,会意字,读作dí。甲骨文左右结构,左边是人(大),右边是犬。周代开始至春秋时期的金文,字形把人和犬调换位置,犬在左,人在右,人讹变成了火。篆文承接金文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狄。本义带猎犬打猎。
另外,战国时期还有一个狄字,字形则完全不同,左上一只手
衣字。这是按照当时的理念来描述狄人。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民族穿衣是右衽,非华夏民族是左衽。狄人是非华夏,穿衣是左衽。衽,就是衣襟,前襟从左向右掩,叫做右衽,反之叫左衽。这个字形楷书写作挔,读作lǚ,音义同旅。有可能当时的华夏人,把经过本地的狄人,称为挔(旅)者。
《礼记王制》:东曰夷、西曰戎、南曰蛮、北曰狄。古代华夏人以自己为中心,把东南西北的外族人分为南蛮、北狄、东夷、西戎。夷狄,也泛指华夏周边各族。当华夏人已进入较为发达的农耕文明时,周边各民族还处于采集狩猎时代,还处于群婚制,文明相对落后。
狄,带猎犬狩猎,引申为非华夏异族。狄人又分为赤狄、白狄和长狄。因为,周边民族经常侵犯华夏人的领地,因此,古代多把狄人当做侵略者,或讨伐,或诅咒。《诗•鲁颂•泮水》:桓桓于征,狄彼东南。(大军出征雄赳赳,东南狄人要扫荡。)
发现猎物一定要非常快速地把犬放出去,才能捕捉到猎物,引申为疾速。如,狄成,一种音乐,旋律节奏非常快捷。《礼记•乐记》:流辟、邪散、狄成、涤滥之音作,而民淫乱。(在演奏流荡、邪僻、疾速、放纵的曲调时,人们就感到淫乱。)
华夏民族对周边民族有优越感,因此常贬低周边民族的文化。或许周边民族尚未开化,实行群婚制,因此,华夏人把狄人的行为,称之为放荡淫乱,邪恶不正。狄,引申为淫辟。
另外,狄通翟。翟,是公山鸡,又称锦鸡。或许,有的狄人生活在山林之中,甚至可能用公山鸡的美丽羽毛做服饰。华夏人称之为翟,因此也是狄人的一种。
狄姓来源有:1.源于有娀氏,出自商王朝始祖契(阏伯)之母狄,属于以先祖母名字为氏。
2.源于姮姓,出自商末周初北方民族狄族,属于以部族名称为氏。
3.源于姜姓。西周成王封自己的舅舅炎帝后裔参卢氏姜孝伯于狄城,建狄国。因地处周都北方,因此称为北狄。族人国人以国为氏。狄城在今山东博兴高苑镇,一说在今河北正定。
4.源于官位。两周时期有官吏狄,是两周时期官吏中下士的称谓,而狄者,则是专指地位比较低下的“乐吏”,也就是演奏宫廷音乐官员中的“配角”,职责包括服侍地位崇高的乐师、修理乐器等。其后裔子孙有以先祖官职为氏。
2.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工匠狄虒(sī)弥,原名姬狄,是春秋时期鲁国的著名将领,大勇士,当时在鲁国军队主帅孟孙蔑属下为将,与孔子之父叔梁纥、孟氏家臣秦堇父合称为“鲁国三虎将”。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位姓氏者,称狄虒氏,后省文简化为狄氏。
6.源于匈奴族,出自唐朝时期西北回鹘族,被汉史北称高车族,南称丁零族,当时族人中就有以部族称谓为汉化姓氏,称高车氏、丁零氏者。在唐朝中、后期至五代时期,该部分族人逐渐改称为单字汉姓,北方多称为狄氏、南方多称为翟氏,逐渐融合在华夏汉族之中。
7.源于契丹族,出自五代时期辽国大将耶律·赫邈,被俘归降于后唐政权,后唐明宗赐姓名狄怀忠,出任卢龙节度使。耶律·赫邈的后裔因袭汉姓狄氏,融入汉族。
8.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阿鲁科尔沁蒙古的蒙古族毕德兀德氏族、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回族爱音狄氏,在明朝后期多冠汉姓为狄氏。
狄姓人口如今全国约有61万,按照人口数量排名第373位。
诗曰:
狄字本义为犬猎,
彼时华夏已农业。
左衽右衽分异同,
借指淫乱并抢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