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字趣谈:百家姓之萧
萧,形声字,读作xiāo,繁体字写作蕭。甲骨文尚未发现,也没有金文,篆文是肃字之上加一个草字头,隶变后,楷书写作蕭,简化字写作萧。本义拔不尽的草。
萧由草字头
肃(肅)组成,《说文解字》归于舛(chuǎn)部。肅,义为手拔除根系发达的一种草。而萧则指在清除杂草的地方,又长出草来,称为萧,借指一种艾草。
艾草适应性强,路旁荒野、草地,只要是向阳、湿润肥沃的土壤,除干旱和极寒地区,都是艾草生长的地方。
远古人们对自然界的事物命名相当细微。如不同颜色的马,都有不同的名字。同样的,艾草也有不同的名字,有的叫艾,有的叫萧。《国风·王风·采葛》: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由于艾草萧的生命力强大,人力清除不干净,因此萧引申为草木茂密的样子。如,萧森,萧蔘,萧椮,都是草木茂盛的样子。
虽然,人力难以清除艾草,但是,大自然的力量却可以做到。艾草为过冬,采取两种办法,一是开花结果,传宗接代;二是地面的枝叶干枯死亡,而地下发达的根处于休眠状态,熬过严寒的冬天,待来年春回大地,发芽生长,重现勃勃生机。
在秋天到入冬之前,还有少量艾草稀稀拉拉地活着,萧引申为稀疏。元·张可久《折桂令·读史有感》:说到知音,自古无多,白发萧疏,青灯寂寞。
深秋入冬之后,艾草全部枯死,叶子脱落,仅剩下光秃干枯的枝条,引申为凋零,冷落,荒凉。萧条,指艾草的枝条枯死,形容其他植物和社会事务,如经济萧条。刘向《楚辞·远游》:山萧条而无兽兮,野寂漠其无人。如萧屑(凄凉寂寞),萧梢(草木凋落而萧条的景象)。
通“肃”,如萧墙,春秋时期鲁国国君所用的屏风,人臣至此屏风便会肃然起敬,所以叫做“萧墙”。因为萧墙设在室内,成语“祸起萧墙”,比喻发生内乱。《论语·季氏》:吾(孔子)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秋冬时节,艾叶枯落,仅剩下干枯的枝条,虽然如此,但也无叶一身轻,引申为悠闲,自在,洒脱。唐·顾况《山居即事》:下泊降茅仙,萧闲隐洞天。如,萧闲(洒脱悠闲),萧放(萧洒放浪),萧远(萧洒远逸)。
古萧国是夏朝殷商氏族方国。夏代殷商六族迁至萧县,“斩其蓬藁、藜藿而处之”,并在此建国。因其地多萧茅(艾萧、艾草),故国号为萧。
史上曾有两个萧国,第一个是夏朝封的嬴姓萧国,嬴姓萧国灭亡数百年后,春秋时期又赐封了第二个子姓萧国,是宋国的附庸,后被楚国灭掉。萧国管辖范围大约是江苏、安徽、河南交界一带,萧国都城遗址在今安徽萧县城北面5公里的圣泉乡欧村西北,由于处于黄河泛滥区,经过几千年的黄河泛滥冲击和沉淀后,已全部被埋于地下。
萧姓来源有:1.出自嬴姓。史载夏禹时贤士伯益善用火,掌管火种,他带族人焚烧荆棘(可能是艾草),使禽兽逃匿,开辟农田,疏通河道,为人造福。因其功绩,其后裔子孙有个叫孟亏的分封至萧地,建立了萧国,并以国为氏。
2.出自子姓。周代宋国微子启后裔大心,字正义,因诛弑君乱臣南宫长万有功,被宋桓公封于萧邑,后升格为宋国的附庸国,大心为萧国君主因他比宋桓公大一辈,称为萧叔。宋宣公十二年(前735年),萧为楚所灭,子孙遂以国为氏。
3.外族汉化改姓或赐姓。汉朝时就有巴哩、伊苏济勒、舒噜三族被赐姓萧。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连年战争,外族民众南逃进入中原,其中一些人姓了萧。北宋末年,辽国契丹族的拔里氏族、回鹘族的述律氏族等5个氏族全部改为萧姓,整个北方乃至中原一下子增加了许多萧姓。少数民族中满族、佤族、傣族、普米族等也有受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的影响而改姓萧的。
4.源自改姓。宋朝有一将军名钟达,为奸臣所害,抄斩九族,他有七个儿子,其中三个死里逃生,为避害而分别改姓萧、叶。金、元时期,在中国北方流播的太一教中,因创教人姓萧,一些非萧姓嗣教者被改为萧姓。
如今萧姓人口约936万,按照人数排名第30位。1977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公布《第二次汉字简化字表(草案)》,将“萧”简化成“肖”,但未注明“姓氏不在简化之列”,大量的萧氏族人改姓为“肖”。
诗曰:
萧义拔草又生草,
借指多年生艾蒿。
春芽夏盛秋冬枯,
繁茂凋零都是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