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字趣谈:百家姓之和
和,形声字,多音字,读作hé,hè,huó,huò,·huo。甲骨文的和字与现在的和字不同,是左右结构,左边是侖(仑),右边是禾(穗与秸秆处断开);西周金文仍是左右结构,只是把侖增加三个口,写作龠(yuè),右边是禾,写作龢;春秋开始,出现现在的和字,但有时候禾字在左边,有时候禾字在右边,写作咊。需要强调的是,禾字无穗,义为秸秆。篆文整齐化,隶变后,楷书规范化写作和。侖或者龠,都像稻谷秸秆垛的侧视图。本义秸秆垛。
要搞清楚和字的意思,就要从甲骨文和字的组成部分入手。甲骨文是侖 禾。侖,由亼(jí)
冊组成,当是一种古乐器——排箫。亼,是聚集,冊(册)是多个按照音律制作的参差有序的竹管(也有骨管和石管)状。聚集(亼)排列(冊)的竹管制作的乐器,这就是远古的排箫。
排箫乐手根据乐谱,吹奏出动听的音乐。商周时期,排箫是宫廷乐器。相传秦穆公之女弄玉,吹箫引凤,后随凤凰而去,从此排箫又名凤箫。
为强调这种乐器是用口吹奏,西周金文,对侖字增加三个口,写作龠(yuè)字。相应的,和字也变成龠
禾(龢)字。另外,为强调龠是竹子制作,又在其上增加竹子头,写作籥,仍读作yuè。
远古人认为,稻谷的秸秆也是中空的与竹管相似。稻谷像排箫那样,参差有序地排列堆砌起来,下部圆柱体、上部圆锥体的稻谷秸秆垛,成侖(龠)字状。这种秸秆垛,抗风防雨,非常牢固,不容易倒塌,不易腐烂,可以长期保存。就像排箫那样富有韵律,长短稻谷秸秆,配合得恰到好处。
稻谷垛一个个排列起来,就像一座座小山。同时,也像一个跟着一个的音符,音声相和(hè)。引申为响应,读作hè,如相和,附和。《战国策·燕策》:荆轲和而歌。
把长短不一的秸秆堆放在一起,引申为混杂,读作轻声的huo。如掺和,搅和。
稻谷秸秆堆成垛,大致看来像排箫井然有序,仔细观察,长长短短,相互混杂,掺合在一起。引申为掺合,糅合,混杂,把粉状物加水,让粉与水充分混合,如和面,和泥。
可以说,和字的所有的引申义,都从龢(和)的组成部分侖与龠两个字而来。只是从春秋开始,人们就简化了龢字,写作和,如此一来,原来包含的排箫(侖或龠)的引申义虽未消失,但源头却不见了。
和姓或许与会堆稻谷垛的人有关。能把稻谷秸秆堆成侖(龠)字形,下为圆柱体、上为圆锥体,这是很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原始农业发展了,稻谷秸秆多了,怎么办?有人受排箫的启发,经过长期的实践,终于摸索出一种方法,把稻谷秸秆堆成下部圆柱体、上部圆锥体这样的稻谷垛,利于稻谷秸秆长期保存和使用。具有这样技术的人,就称为龢(和)氏。
和(Hé)姓来源有:1.以官职为姓。①源自祝融氏重黎的后人羲和,为掌管天地四时的官。②两周时期军制官吏和令,军中旗令官。③两周时期内廷官吏受和,又叫御厨史、内膳令,掌管君王、王妃、太子们的膳食,并负责君王进膳前的口味品尝和安全检查。这些官职的后裔子孙有以先祖的官位为氏的。
2.源于子姓,出自商王阳甲,阳甲名和。春秋时期,商朝后裔宋国国君宋宣王的弟弟子和,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5.源于羋姓卞氏。春秋时期楚国有个玉工叫卞和,著名的和氏璧就从他而来。其支庶子孙有的以祖先的名字为氏。
6.源自鲜卑族素和氏,为代北复姓,鲜卑族檀石槐的支裔,以其本为白部,故号素和氏。随北魏孝文帝南下,定居洛阳,改为单姓和氏。
7.源于少数民族。蒙古族,满族,纳西族,回族,土家族等都有和氏。
如今,和姓人口规模较少,具体数据尚未找到。
诗曰:
和字本义秸秆垛,
稻谷丰收有好多。
仿照排箫堆起来,
参差有序很适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