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字趣谈:百家姓之郝
     
 
郝,读作hǎo,曾读作hè。《尔雅》收连绵词“郝郝”,解释为“耕也”。郝字本义为翻耕(土地)。
     
 
要搞清楚郝字的意思,就要将其组成部分“赤”字弄清楚。甲骨文的赤字,是张开双臂的人,即“大”在火上的样子。远古人们刀耕火种,点火烧荒的大火,叫做赤。烧完荒,再用石铲翻耕土地,叫做郝。或许郝字的读音,就是从翻耕土地时发出的声音来的。
     
 
远古人们对自然灾害和瘟疫疾病不了解,以为是上天降罪,于是就有了原始宗教。放火烧荒也发展为一种宗教仪式——在炭火上舞蹈,以驱除天灾和瘟疫。现在还有遗存,这就是浙江省的“磐安炼火”,成为一种民俗,被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郝国也源于赤(烧荒)。传说,炎帝统辖的土地称赤县,黄帝统辖的土地称神州,后来统一起来称为“神州赤县”或者“赤县神州
”。这是广义的赤县。
     
 
狭义的赤县仅指天子直辖的地方,即京畿(jī)之地。古代按照距离京城的远近、大小,把各地分为七个等级的县,赤县为第一等。
     
 
古郝国,就在如今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原户县)和周至县,正是在西周丰镐二京周围,演变为郝国,即赤邑,或者赤县。
     
 
郝姓,很有可能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放火烧荒后翻耕土地的远古人,他们以职业为氏,形成以翻耕土地为图腾标志的部落氏族;二是后世的郝国国民,他们世代生活在郝国,以郝为氏。前者,因无文字记载,已无从考证,后者则有文字记载以及世代传说。
     
 
郝姓的来源有:1.源自伏羲氏的辅佐大臣郝省氏,亦称郝骨氏。商朝帝乙时,郝省氏的后裔子期被封于郝乡,今陕西周至县东,后北移山西太原东北,子孙以邑为氏。
     
  2.源自归附西汉的匈奴。包括卢水胡、支胡、稽胡等均有郝姓。
     
  3.源自鲜卑族。三国时河北东北地区关内外的鲜卑族乌丸人中,郝姓也为大姓。
     
  4.源自西南蛮族。晋代至唐代,西南地区叟族中的郝姓。
     
  5.源自西夏国党项族。与北宋并立的西夏国党项族也有郝姓。
     
  6.源自元朝时蒙古族都噜姓改汉姓郝。
     
  7.源自清朝时蒙古族姓哈勒努特氏族集体改姓郝。
     
  8.源自清朝满洲八旗改汉姓郝姓。
     
 
上述这些外族郝姓随着时间的推延,多数同化为中国北方的汉族郝姓,因此郝姓的分布几乎集中在华北和东北地区。
     
  当今郝姓人口有332.3万余,排名第71位。
     
  郝姓历史名人有:1.郝晏,战国时期,秦国上卿。
     
  2.郝瑗,郝晏之孙。汉高祖时任治粟内史,后调太原郡任太守。
     
  3.郝贤,郝晏曾子。上谷太守四从大将军,因打击匈奴入侵有功,被封为众利侯。
     
 
4.郝昭,三国魏将军。屡建战功,称杂号将军。曾抵抗诸葛亮大军攻击,坚守二十余日,救兵至,蜀军乃退,赐爵列候。
     
 
5.郝隆,东晋汲郡人,为征西大将军桓温的南蛮参军。不受重用辞官。农历七月初七晒衣裳,郝隆却晒肚皮,说是晒书。于是留下成语“郝隆晒书”,形容人学问多。
     
 
6.郝处俊(607年-681年),唐朝大臣。贞观年间进士,当过甑山(汉川)县令,累迁吏部侍郎。曾极力反对高宗让位武则天。
     
  7.郝章,宋朝著名画家,善画人马,称绝一时。
     
  8.郝经(1223—1275年),元初名儒,大臣,学者。著有《陵川集》。
     
  9.郝杰,明朝进士,官至兵部侍郎,时比之司马温公(宋司马光)。
     
 
10.郝懿行(1757年—1825年),清代进士,官至户部主事,经学家、训诂学家。著有《尔雅义疏》、《山海经笺疏》、《易说》、《书说》、《春秋说略》、《竹书纪年校正》等书。
诗曰:
郝字本义翻耕地,
远古火种谋生计。
千万年来失本义,
今朝终于揭其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