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汉字趣谈:百家姓之鲍

(2018-01-29 07:52:10)
标签:

老万说字

汉字趣谈

百家姓

杂谈


汉字趣谈:百家姓之鲍

        鲍,形声字,读作bào,繁体写作鮑。鲍字,就是把鱼包裹起来,用来腌制。鲍的本义是腌鱼。

        由于远古人类还不太掌握防腐技术,包裹起来腌制的鱼,往往就会腐败变质,发出臭味,因此,鲍引申为腐败发臭的鱼。

        《说文解字》说,鲍是饐(yì)鱼,饐是腐败发臭的意思。孔老夫子就说: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鲍,现在指鳆(fù)鱼,是一种有椭圆形贝壳的海洋软体动物,也称“石决明”,是一种常见的海鲜。

        传说远古三皇之一的伏羲,有很多名字,其中一个名字叫庖牺。很可能,伏羲是位烹饪高手,负责制作祭祀用牺牲,他的烹饪手法之一可能是腌制鲍鱼。

        《舌尖上的中国》有一集,讲安徽有一种美食,把鳜鱼通过一定的腌制方法,使之腐败发臭,然后制作成为美味。估计这也是一种“鲍鱼”。

        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山东供销社在农村的代销处,出售一种水产品,叫鲓(kào)鱼子,是腌制后晒干的杂鱼干,间或有小虾、小螃蟹,味道很咸、很腥,有一股臭脚丫子的味道。说不定,孔老夫子说的“鲍鱼”,就是鲓鱼子。

        鲍字有一个意思同鞄(páo),是制作皮革的工匠。战国时期,有人假借周公旦之名补充《周礼》,作《冬官考工记》,其中讲到“攻皮之工”有函人(制作甲衣),鲍人(揉制皮革),韗(yùn)人(制作鼓),韦氏(原文缺),裘氏(原文缺)。实际上,鲍人应该是鞣制鱼皮,韦氏是鞣制无毛兽皮,裘氏是鞣制带毛的兽皮。看来,至少在战国时代,这种分工还是非常细致的。

        现在,我国赫哲族还保留用鱼皮制作服装的手艺。他们用狗鱼(一种冷水鱼)、鲢鱼、鲤鱼等的皮,给人制作衣服。方法是,先把活鱼皮完整剥下来,晒干后再鞣制成皮料,用多张鱼皮缝制成衣服。

        汉族因为有更好的制衣原料,战国以后就放弃了这种手艺。但是,原来掌握这种技术的氏族被称为鲍氏,却保留至今,算是一种遗存。

        鲍姓源流有三:1、出自姒(sì)姓,春秋时,夏禹裔孙敬叔(即杞公子)仕齐,食采于鲍邑(原为夏朝的诸侯国,故城在今山东省历城东三十里),其子叔牙以邑(国)名为氏。

        2、出自庖牺氏,即伏羲氏,因为庖牺氏会腌制鲍鱼,其后裔子孙或者成为腌制鲍鱼的工匠的指导者、管理者,称为鲍人。其后裔子孙中,有以鲍为姓氏者,或称鲍氏。

        3、出自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有北魏代北地区少数民族俟力伐氏(一说为俟力氏)随北魏孝文帝定居洛阳,与汉族融合,遂改姓“鲍”,称为鲍氏。另外,代北“鲍俎氏”也有改姓鲍的。

        其二,其他少数民族,如满族,蒙古族,回族,景颇族,佤族等民族均有鲍姓。

        鲍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179位,人口约有82.4万。

        历史名人有:1.鲍叔牙,春秋时齐国大夫,以知人著称。他推举管仲做齐国相,促进齐国强大,使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

       2.鲍敬言,两晋之际思想家,“好老庄之书,治剧辩之言”,在政治思想上主张无君论,在中国古代社会独树一帜,对后世反君主专制主义思潮有重要影响。

        3.鲍永,汉初大臣。曾任尚书仆射,行大将军事,封为中阳侯。汉光武时出任鲁郡太守,封关内侯。后又出任司隶校尉,东海相、兖州牧等。

        4.鲍信,东汉末官吏。任骑都尉,避董卓之乱,引兵回乡,旋为济北相,与袁绍等共讨董卓,后为黄巾军所杀。其子鲍勋刚直守正,曹丕时拜侍御史,出为右中郎将。

        5.鲍照(公元414-466年)南朝宋文学家,主要成就在诗歌创作方面,尤其是乐府诗。其作品在我国诗歌发展史具有重要地位,被称为“上挽曹、刘之逸步、下开李、杜之先鞭”的诗人。鲍照是南北朝时期文人中成就最高的诗人,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倍受李白杜甫推崇。

        6.鲍靓,晋代道教徒。靓兼学道教和儒典,明天文、《河图》、《洛书》。迁南阳中部都尉,为广东南海太守。是许迈、葛洪之师,葛洪岳父。

        7.鲍姑,晋代广东南海太守鲍靓之女,医家葛洪之妻。后从夫在广东罗浮山行医炼丹。鲍氏医术精湛,尤长于灸法,以治赘瘤与赘疣擅名。是历史上第一位女针灸家。


有诗为证:

鲍字原非鱼,是做鱼皮衣。

古时鱼放臭,亦称作鲍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