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字趣谈:百家姓之施
施,会意字。甲骨文是一只手持木棍(攴),要击打水中游蛇(也)之状。因为甲骨文的组字部分可以调换左右,上下颠倒,因此,施字的左右结构,即手持木棍与蛇的位置可以互换。蛇在左、手持木棍在右的施字形传至篆文为止,蛇在右、手持木棍在左的施字一直流传至今。本义为捕蛇。
由于蛇在右、手持木棍在左的施字,古代文人误将手持木棍当作旗的甲骨文,于是,隶书承接篆书,楷书写作施,读作shī。而旗的本字,甲骨文像树杆上绑着部落的图腾,在风中猎猎飘动。因此,施字与旗帜没有半毛钱关系。
从甲骨文的字形看,施就是捕蛇。蛇在水中游动,捕蛇时,人沿着曲折起伏的水岸行走。施字便有了逶迤而行的意思。《孟子·离娄下》写了一个齐人有一妻一妾的故事:“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早早起来,拐来拐去,暗中跟着丈夫来到他去的地方。)
捕蛇人沿着水岸留下的脚印,就跟铺陈和敷布一般。如把肥料均匀地撒在农田,称为施肥。
又引申为给予。《国语·吴语》:“施民所欲,去民所恶。”(给予民众想要的,去民众讨厌的。)
从敷布引申为附着。宋陆游《雪中寻梅二首》:“楚人原未知真色,~粉何曾太白来。”略施粉黛。
从敷布引申为散布。《周易·乾》:“云行雨施。”(使云气流行,雨泽施布。)
捕蛇是要有行动的,施字就有了实行的意思。如《论语·为政》:“施于有政,是亦为政。”无计可施。
远古,会捕蛇是一门高超的技能,如果遇到毒蛇,还会有生命危险。捕蛇,不是人人可为,而成为一种职业。估计,远古人们把会捕蛇的人称作“施”,以捕蛇为业的人就以施为姓了。
有蛇的河,取名施河。全国有很多施河村。如,1.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义兴镇施河村。2.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县襄安镇施河村。3.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施河镇大施河村。4.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柳树店乡施河村。当然,随着人口的增长,河中的蛇可能已经被捕光、吃光,空留施河之名而已。
有施国,遗址在哪里,有争议。有人认为,在山东蒙阴,有人认为,在山东滕州,还有人认为,在安徽合肥施水,也有人认为,在湖北省恩施市。各有自己的观点,但都没有充分的证据。
《蒙阴县康熙志》载:“蒙阴……夏属有施氏地,后癸三十有三伐之者也。”《太平御览·卷一三五》引国语载:“桀伐蒙山得美女妹嬉。”《帝王世纪》载:“夏桀妃为蒙山有施氏之女”。《尔雅》注:“九夷在东”,故有施氏为东夷部族之一”。
从考古发现看,蒙阴县联城乡吕家庄村的吕家庄文化遗址,有两个文化层,分属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类型,并有商周秦汉时期的文物出土。有人据此推断,有施国国都应为吕家庄古遗址。
值得一提的是,吕家庄文化遗址所处的地方,是一个三面临河(汶河支流)的一块高地上。有河,河中有蛇,有人捕蛇叫做“施”。再加上夏桀攻打有施国,有施氏嬉妹被迫嫁给他的文字记载,吕家庄文化遗址有条件做“有施国”国都的可能性非常之大。
施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其来源主要有三大支:僖姓、子姓和姬姓。第一支出自僖姓。相传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十二,其一为僖姓。僖姓之后在夏朝时已建立了施国,称有施国。
有文字记载,夏桀攻打有施国,有施国没办法,就把妺(mò)嬉嫁给夏桀,求保平安。妺嬉被称为有施氏。僖和嬉是同义异体字,后规范为嬉,应该是姓僖。商汤灭夏桀时,有施国也被灭。
第二支出自子姓。僖姓有施国被灭后,商人封亲族子姓于有施国故地,成为殷民七族之一,其中有陶氏、施氏、繁氏等。周武王灭商后,殷民七族处于卫康叔治下。
第三支源出姬姓。春秋时鲁惠公之子公子尾,字施父,施父之子施伯,伯生顷叔,生小孝叔,始以王父字为氏。
另外,由外族改汉姓为施氏者。秦汉起不断有外族血液流入施姓,外族的施姓是组成我国施姓的重要成分。两晋时期,有山越族改汉姓施。明、清时云南土司中大多姓施。清满洲人也有施姓。这些南北地区外族施姓人群与汉族混居,逐渐地融合同化成了汉族。
施姓名人有,明代小说家施耐庵,革命家施洋,现代音乐家施光南,歌唱家施鸿鄂,外交家施思明。
施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97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258.4万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