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橘州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座谈会上的发言

标签:
化州文化产业城镇化专家座谈会发言文化 |
分类: 文化产业 |
文化产业化和产业文化化与城镇化的关系
——在文化橘州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座谈会上的发言
万庆涛
城镇化建设,重要的是发展产业。我有两句话:文化的产业化和产业的文化化。文化产业化,是把本地的特色文化变成产业,比如说把文化和旅游结合起来,形成文化旅游产业,吸引游客来,有人气,就有消费,由此把各方面都带动起来了,这是文化产业化的概念。那么,什么是产业文化化呢?就是刚才王则楚老先生说的,王老吉做什么?它是把产业变成了一种文化。
一、发展产业,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才能搞好城镇化建设
我们化州橘红也可以这样做,城镇化建设必须有产业,有了产业才能够把农村剩余劳动力带进产业链,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密集型产业,有了这些产业,就可能吸引大量人来做这项工作,这样就会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各种产业上来,有效地减少农业人口,城镇化问题也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
在这里,我跟大家分享一下阳朔的文化品牌《印象刘三姐》,它是黄启光老师做的创意。阳朔原来有30万农民,经过文化产业化,打造文化品牌,形成文化产业链之后,就有10万农民脱离了土地,不再从事农业生产,进入了旅游、文化、餐饮或其他的各种各样服务业,进入文化旅游产业链里头,完全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农民了,这就是城镇化的发展。
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要有产业才能塑造和成功建设城镇化,不能把城镇化当成一个目标来做,城镇化只是一个结果,只有产业最终形成城镇化这样的结果。
二、取消户籍制度,让劳动力自由流动,才能搞好城镇化建设
同时,我们有一个最大的问题,户籍的问题。我一直在强调这个问题,我们现在很多人,比如著名学者厉以宁先生,对户籍问题的认识就没有抓住根本,认为户籍制度改革就是解决农村人口在城市落户的问题。其实不然。
户籍制度改革,必须以废除户籍制度为目标。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你只有废除了它才能落实政府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问题,否则存在户籍制度,怎么均等化?从现在的情况看,地方政府是不愿意为非户籍的人提供公共服务。户籍制度,往往是地方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的时候,总要拿来说事的东西。比如,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甚至买个小汽车都要和户籍联系在一起。
在深圳、广州、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农民工做了这么多的贡献,干了十几二十年,连户口都搞不到手,你的心里也不会舒服。而且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呢?它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
市场经济有三大要素:商品、资本和劳动力。市场经济规律要求这三个要素一定要自由流动,你不能有束缚,我到了这里,这里的政府就必须给我提供公共服务。就像美国一样,当地政府会致信给你,对你的到来表示欢迎,但是我们国家现在还做不到。政府应该制定一个废除户籍制度的时间表,真正的让人口流动起来,解决城镇差别和地区差别,从而解决城镇化的问题。
农村人要不要落户城市,不是关键问题,关键问题是在城市工作的农村人能不能享受和得到与城里人相同的政府服务。
(附:3月1日,化州市在华伟图书馆举办主题为“文化橘州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讲座。市委书记邓永明,市委副书记、代市长谭剑锋,市委副书记王土瑞等市领导出席讲座。这次讲座由市工商联(总商会)主办,邀请了省政府参事、省政协文化文史委员会特聘委员王则楚,盘古智库理事长易鹏等专家,为我市的文化建设和城镇化建设把脉、定位。会上,作为专家组成员,我做了以上发言,现场解答了与会人员的提问。)
前一篇:普及婚检孕检是根治弃婴的良策
后一篇:涨价听证会,不必着急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