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机动车先限公务车
(2013-09-13 16:00:58)
标签:
机动车保有量限制公务车私家车 |
分类: 时事评论 |
首个国家层面的大气污染治理计划“国十条”细则昨天正式发布,其中提出,到2017年珠三角区域的细颗粒物PM2.5浓度要下降15%,这一目标比此前广东省和广州市提出的都要高。大城市机动车数量直接关系到大气环境的好坏,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要严格限制机动车保有量。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共需投入1.75万亿元。
确实,机动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有很大的贡献,但是,通过提高油品质量或者技术改造,如计划中要求,2017年底之前,全国供应“国五”油,而汽车技术水平的提高也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如加强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生产。通过上述措施,机动车尾气对大气污染这个问题将会逐步得到解决。因此,限制机动车保有量,最多是一个临时性措施,从长远来看,限制机动车增长,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特别是是满足日益增长的需要并不合拍。
我国刚刚进入汽车社会,汽车不再是权贵专有的奢侈品,而且成为百姓生活的必需品,是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汽车已经不再是只有权贵们才买得起的奢侈品,而是普通人都可以享用的东西。如果公共交通能够满足市民出行需要,用私家车上下班的市民数量肯定会下降,私家车将回归它的本位——旅游休闲的工具而不是上下班的交通工具。实际上,就现在的情况来说,就算私家车用于上下班,它也是点对点使用,而一天之中长期占用道路的并不是私家车,而是更多的公务车。机动车保有量与尾气排放并不成正比例同步关系,而是与机动车使用率有关系。数据显示,北京公务车占道率达到70%,上海、广州恐怕也都差不多,公务车对大气污染的“贡献”大于私家车。因此,要限制机动车数量,关键是限制公务车数量。
与国际大都市相比,京上广的机动车保有量并不算多。比如,东京的机动车保有量是800多万辆,远远高于北京、上海、广州,但由于东京的公共交通完善,私家车并不是上下班的交通工具,因此,城市交通依然顺畅。另外,日本对于政府工作人员开车上班管理严格,去年3月29日,日本大阪市政府对一女官员违反公务员开车上班禁令110次,给予其停职3个月处分并勒令交还4万日元的交通卡报销费。而对于中国来说,官员公车接送上下班,甚至公车私用都只当成是作风纪律问题,很少受到严厉处分。除了缺乏治理公车的法律之外,城市规划落后,政府交通管理水平滞后,路网发展不平衡等,都是造成交通拥堵的原因。因此,笼而统之地出台政策要限制机动车,就有“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嫌疑。这些年来,虽然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出台了一些限制公务车的政策,但效果甚微。政府连有多少公务车都不敢公开,相信是一个“令小伙伴们都惊呆了”的数字。
限制和减少公务车,要走法治轨道,政策不是治理公务车的治本之策。比如全国人大出台一个《公务车法》,就什么人可以乘坐公务车,什么是公车私用,公车私用应当受到何种法律制裁,如何为公务人员履行公务时进行交通保障等等,做出法律规定,依法购置、依法管理,让公众可以依法监督。不要一说限制机动车保有量,就不分公车私车一齐限,最需要限制的是公车保有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