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新政的弊端在哪里?
(2013-02-20 16:13:05)
标签:
广州中考政策弊端 |
分类: 时事评论 |
1月24日,广州市教育局发布《2013年广州市中小学招生考试工作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从今年开始广州市各级示范性高中将拿出30%的学位直接分配到全市近400所初中,参与“指标到校”录取的考生,不享受重复加分和照顾录取政策。同时,越秀、海珠、荔湾三个老城区将不再视为同一个招生区域,而实行分区招生。此外,为配合省异地高考方案,广州也将出台异地中考方案,以此保证在广州参加中考的学生能有资格参加高考。(据新快报)
按照《意见稿》,从今年开始,广州所有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含通过初期督导验收的创建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将拿出30%优质学位,按照人头比例、分区域分派到所有的初中(含民办学校);有多个校区的示范性高中,按校区分配指标计划,分配比例亦为各校区招生计划数的30%。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解释,实行“指标到校”初衷是为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择校热。如此一来,“小升初”时,家长们也没必要为了重点学校的高升学率而去挤名牌初中,在按人头分配的指标下,优等生在普通初中上名校的机会将更大。这种貌似公平的优质学位分配,其实是制造了新的不公平,产生了新名词“指标生”。既然有所谓的“指标生”,相对地就有了“非指标生”。谁可以成为“指标生”?是通过什么机制成为“指标生”,都是新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旧的问题没有解决,新的问题又出来了。
这样的中考新政真的可以解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缓解择校热的问题吗?不能。实际上,择校热是因为包括小学、初中、高中在内的公办学校,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各公办学校在软硬件和师资等方面存在差距导致教学水平存在差距,特别是,教育部门热衷于搞所谓创建重点小学、重点初中、重点高中,人为地拉大了公办学校之间由于软硬件和师资力量不同而导致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之间,这样的差距还是相当大的。为了让子女能上名校、上重点学校,学生家长可谓煞费苦心,使出浑身解数,拉关系、走后门,让领导批条子,给校长送钱,甚至连卖房也要围着名校转。说到底,公办学校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才是择校热的根本原因。
如果政府教育部门真的想解决择校热,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就应当对公办学校制定一个标准,用同样的标准建设学校,使得学校的软硬件、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都差别不大,从而实现学生就近上学读书,学生家长也不再为子女上所谓名校、重点学校而烦恼,学生也不会因为上不了名校、重点学校而失去考上理想大学的机会。遗憾的是,人们并没有看到政府教育部门在这方面下多大功夫,而是几乎每年都要出台一个升学办法,让学生家长无所适从,为了子女上一个好学校被教育部门搞得焦头烂额、晕头转向。因此,呼吁教育部门抓住重点,例如通过制定“教育公平五年规划”,认真解决公办学校的教学质量,真正做到教育均衡发展,为教育百年大计做正确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