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涞水涞水县石亭镇东龙泉:金山寺

标签:
旅游石亭涞水东龙泉金山寺 |
分类: 《涞水家乡》 |
河北涞水涞水县石亭镇东龙泉:金山寺
原创:白云共工
在莲花峰用罢午餐,我们出发去金山寺。路线从莲花峰向南,再折向西南方向。
起先山路还是比较好走的,在丛草中有前人走出的印迹,也有红丝带指引。

再往前行,见到左侧山梁上有团队正在下行,想来就是刚才与我们在莲花峰顶上相遇的那支队伍。下行的目标应当就是金山寺了。

我们行走在一大片蒿草之中。

停下来,来几张美拍。


再往前行,终于看到在我们脚下有建筑,我心中暗喜,那应该是金山寺了。

要去金山寺,没有直接下去的路,要绕到那座高山脊上,然后下去。
这个山脊两边都是悬崖,中间就那么宽。山脊北面(左侧)下面就是金山寺。

哇!山脊南面山沟里隐藏着一个大型的采石场。

沙尘飞扬啊!这全是由开采砂石带起的,原来这里还藏着一个大气污染源!今天中午起,北京转雾霾天,想必它也做出了贡献。根据京津冀的环保整体协同,遇严重雾霾,这些污染源是要停产的,但是人家不管那套,还干得正欢……怪不得九龙湾天天都能听到爆破声,原来来自这里!
翻越石墙后,还要往下行,前面还有一堵岩壁。
到了这堵石壁,已经无路可走,要想到金山寺去,唯一的选择就是从石壁向左向下,从悬崖出溜下去。见到这样的情况我也怵头了……
下面这段往下的行程没有照片,不是不想拍,而是因为必须四脚并用,根本腾不出手来拍摄。往下运动时,必须脚下站稳,手上抓住藤萝树根什么的,要稳住三点再移动另一点,慢慢往下出溜。为了攀爬利索,我干脆把单反相机收了起来。几个人相互照应,也不敢一起移动,只能拉开一点距离陆续下行。我们在这里耗费了许多时间……总算安全抵达金山寺右侧的山路。
从金山寺右侧的山路往西行,走不多远就见到隐藏在柏树林中的金山寺了。
说实话,这次来爬山,有一半的兴趣是为了金山寺。这是为什么呢?

说真的,我对宗教没有多大的兴趣,关注金山寺,更多的原因在于:在金山寺附近村庄乃至整个涞水县,有一个妇孺皆知的传说:“打开金山院,富贵九州十八县”。大意是说金山院里藏着无数珍宝,若有十个一母同胞的亲兄弟,就能将宝库打开。传说从前当地还真有人多娶妻多生子想要打开金山院事情。
这不是叫金山寺么,怎么又出来个金山院呢?
有人专门考证过,刘浏先生写了一篇《京西金山寺考》,下面主要引自他的观点:
这一带有寺庙及寺庙遗址数百处,惟独金山寺在当地被叫作金山院。
金山寺历朝历代的碑铭,冠以金山院的只有一通,就是清乾隆四十三年所立“金山院卖树买地碑记”。
据涞水县志(光绪版)载:“御竹园,在涞水县北,明永乐初于此种竹。畿辅通志。按:御竹园即金山寺内也,今无存。”
“御竹园”是皇家的竹园,按常规,当时这个名字应是“御竹苑”,因为“苑”字即合朝中学士起名的规律,也符合皇家高贵的身份。
图为正殿供奉三世佛。
御竹苑在金山上,自然就叫金山御竹苑。但老百姓口语上习惯简化。“金山”是舍不得简化掉的,那自然就会舍掉“御竹”而叫“金山苑”了。到明天顺年间又重修了金山寺,叫了百十来年的“金山苑”已经改不回去了,好在自古寺院既可称寺又可叫院,而且“苑”和“院”又是同音。于是约定俗成,金山苑就渐渐变成了金山院了。因此,“金山苑”的名称应出现在明永乐年间,而“金山院”名则应出现在明天顺年间。

我在九龙湾那篇游记中把“金山院”误认作在铁锁崖那里,现在看来有误。因为那时候还真不知道在金山下有这座金山院!
我来了兴趣了!
那么“金山院”藏着巨大财富的传说难道仅仅是个传说吗?
大家还记得吧,在四川一直流行着明末张献忠“江口沉银”的传说:1644年,张献忠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两年后,张献忠死于流矢,而他所拥有的巨大财富在一夜之间不知去向。相传当时张献忠携带他所有金银珠宝从成都南下,在彭山县江口镇老虎滩遭遇明军突袭,大量金银珠宝随船队沉没落入江中。在成都甚至还有这样的儿歌传唱:“石牛对石鼓,银子万万五。有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
这件事在流传了近四百年后,终于在2017年迎来了水落石出,考古出土了三万多件珍贵文物。“张献忠江口沉银传说”终被证实!
图为张献忠江口沉银遗址考古现场。
所以有时候传说也不都是捕风捉影,往往是事出有因。

让我们来个逻辑推理:当明军节节胜利,元朝皇族已预见到大元灭亡的结局,他们会想方设法寻求自身的出路,当然也会将多年积蓄的钱财或珍宝藏匿起来。哪藏在什么地方最为安全呢?
设想一下,如果藏在城市或宫廷内,那不仅不不安全,就是不被发现也没法取出来花销。如果改朝换代后,他们以香客、信众的身份进出深山野寺还是比较方便的。况且寺院也不会因改朝换代而变换住持。所以藏宝于深山老林中是有很大可能的。

在元朝统治摇摇欲坠之际,皇家会更加频繁地来这座有祈寿宝塔的金山寺烧香拜佛,他们同主持的关系也非同一般,所以不能排除有匿钱藏宝的可能。当然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也会引起当地百姓的关注……所谓无风不起浪,流传金山寺里藏有宝贝、钱财的说法不胫而走。
图为金山寺殿房。

如果这种说法再传到明朝宫廷那里呢?这样,我们就替明皇室在金山寺建“御竹苑”找到了合理的理由:即以种竹为幌子,实则是来金山寺寻宝!因为让皇家到一个远在百里之外的深山废寺种竹子,我们很难为此找到一个正当的解释。只是不知道明皇室究竟找到财宝没有……
当然,现在这还只是一个传说。
我又想起来——满金峪、落宝滩、金山院,这些名称都是偶然的吗?

千佛舍利塔
塔通高8.18米,平面呈八角形,为十三层密檐式结构(十三层塔是佛塔中的最高级别,唯有释迦摩尼佛才能是十三层塔)。须弥座塔基,高约1米,束腰部分浮雕海兽,束腰上下有各种几何纹图案。再上是1.55米高的八棱塔柱,其南面正中浮雕无量寿佛兰尊,上刻“
无量寿千佛舍利宝塔记 ”,下刻“皇太后圣寿无疆、当今皇帝圣寿万安、东宫位福寿千秋、公主寿千秋、相奇公主寿等千春 ”。铭款刻“
大元大德十一年 重阳日作,太平会铭记 ”
等字样,其余各面或浮雕或阴刻840多个形态各异的佛像。
基座上有文保碑,上刻“金山寺千佛舍利塔”字样,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这块石刻表明舍利塔为2006年修复。
根据记载,金山寺留下了七通石碑,但现在只看到这三通。所幸原来寺里把碑文都拓了下来,这才为今天我们搞清史实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金山寺是谁修建的?
根据碑记记载,阿尼哥就是金山寺的大功德主。
阿尼哥是谁?
涞水县志和碑记只说其是“光禄大夫 大司徒”,再注明是“尼泊尔人”。
阿尼哥(1244-1306),尼泊尔人。国人时称八鲁布,建筑师、雕塑家和工艺美术家。中统元年(1260)元世祖忽必烈请国师八思巴在西藏造黄金塔,尼泊尔国选工匠八十余人参加。在尼泊尔工匠中有一位年仅十七岁的阿尼哥,他技艺精湛,特別擅长绘画、雕塑与铸造金像。于是八思巴就任命他为这项工程的监造。黃金塔完工以后,八思巴把阿尼哥带到了大都(北京),推荐给忽必烈。后来,元朝上都和大都寺院的造像大部分是他一手制作完成的。至元十年(1273),元政府设立“诸色人匠总管府”,统一管理营造、雕塑、冶铸及工艺制作,任阿尼哥为总管并授银章虎符。至元十五年,皇帝令其还俗,授以光禄大夫、大司徒,兼领将作院使,品级相当于丞相。
千佛舍利塔旁边的“无量寿佛塔碑”。
阿尼哥在中国的40余年中,在大都及大都附近、五台山等地从事建寺、塑像活动,设计并主持建造了三座佛塔、九座大寺、一座道观和两座祀祠以及大量的雕像,还制作了很多内外朝文物器具、仪器和帝后画像等。其中最辉煌的是北京妙应寺白塔。不过,阿尼哥当年的绝大多数作品今天已经无迹可寻,或者无法确认了。他还培养出大量的建筑人才,如刘艺等人就师从于他。他为中国修建佛教建筑立下了汗马功劳,为中尼两国文化的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阿尼哥死后元帝赠太师、开府仪同三司、凉国公、上柱国,谥敏慧。其遗体葬于宛平县香山乡冈子原。
图为元代刻石。刻于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年)。
阿尼哥为什么建塔
作为金山寺的大功德主,阿尼哥在金山寺建塔不应是皇帝授意,而应是自己发自内心的报恩。
小国工匠出身的阿尼哥得到元朝皇帝的赏识、重用,竟然官至光禄大夫、大司徒,兼领将作院使,品级相当于丞相。其报皇家之恩的强烈愿望可想而知。但报答皇家什么呢?金钱、珠宝、美女、疆土……世间万物皇家都有,他们还想得到的东西就剩一件了,那就是长寿。要给皇家祈寿,就只有建塔。
为皇帝一家祈寿,就是阿尼哥建塔的目的。
为什么将塔建在金山
涞水县志(光绪版)载:“金山,(一名金丝山),县北四十里有一岭名朝阳,其色如金,故名,俗呼人安寨”。我国自古就以山喻寿。寿如山则高;寿如金山则高且贵;寿如金丝山则贵且长;山名朝阳则正合皇家的面南背北;山名人安自然就是人口平安了。如此吉祥的山名恐怕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了。再者,元代皇帝和其他帝王一样崇金,忽必烈在吐蕃建黄金塔便是证明。因此不难看出,金山及金山的别名、俗名是阿尼哥在这里为皇家建祈寿宝塔的原因之一。
跌落在地的遗碑。
金山寺就在金山,阿尼哥本来就是金山寺的大功德主,又同圆融广慧禅师是至交知己。这是阿尼哥在金山建塔的原因之二。
金山距元大都仅百余里,无论是骑马还是坐车,至多是一天的里程。对于来寺庙烧香拜佛的皇家成员来说,既可以顺便观光赏景,又来去方便;对于“督建”的阿尼哥来说,还能兼顾大都的工程。因此,适宜的距离是阿尼哥在金山建塔的原因之三。
金山寺群山环抱,林木葱郁。临其境山峦起伏、沃野千里、拒马波涛尽收眼底。清顺治十六年的“金山寺碑记”这样赞其景:“大都迤西涞易正北有金山,乃太行之支龙,崇冈峻岭、翠柏苍松、山木及巅而清泉湛溢,诚哉燕山之胜景也”。因此,景色壮美是阿尼哥在金山建塔的原因之四。
金山寺于2004年重建,这是奠基石。
岩壁下有泉水流出。正应了碑文中说的“清泉湛溢”,不过没有当年那么水旺了。
不知谁家的山羊在山崖上来去自由。
从金山寺出来,我们沿着小道向东行走。

远远地看见那座孤零零的小房子,那就是奶奶庙。
渐行渐近,奶奶庙快到了。

金山奶奶庙
原旧庙一间坐西朝东,塑奶奶像一尊,男女神童各一尊。该庙1958年拆毁,只剩一个残缺的影壁。1994年,由群众集资、村民按原貌修复金山奶奶殿:砖石瓦木结构,雕汉白玉奶奶像一尊,男女神童各一尊。每逢农历三月十五,附近村庄很多群众去奶奶殿烧香上供放爆竹,并借此游山玩景。
2000年3月,仿照旧址原样再次重修奶奶殿,为平台三间殿。现大殿内外已不见紫铜香炉、铜盆,只有一砖石水泥结构圆池代替香炉。

这位奶奶又是何许人也?
在与涞水相邻的易县流传着许多关于后山奶奶的传说:相传在东汉时,刘秀兵败于此,藏身在庙中,“奶奶”(西王母)在刘秀的脸上喷了些米饭和长尾巴蛆,使刘秀看上去如死人一般。王莽的追兵追到庙里,见刘秀的“死尸”躺在地上,且已生了蛆,就放心地走了。刘秀因此而脱脸。刘秀登基做皇帝后,封老奶奶为“承天效法,后土皇帝”,并拨重金建庙塑金身以供祭祀。
另一个传说是这样的:相传王莽称帝时,定兴县东辛告村张生香姑娘,自幼父母双亡。小姑娘刚长成人,就被当地姓郭的官宦人家看中,要纳这个十五岁的穷家女娃做小房。姑娘被逼逃了出来,一路含辛茹苦,走了两年半,才赶到后山。她在这个山坳里住了下来。一住就是四十五年,人由黄花少女变成了满头白发的老奶奶。
张生香靠打柴纺线为生。老奶奶见了穷人肯帮忙,见了富人躲着走,洁身自好,所以乡亲们亲切地喊她为香姑。又因她晚年救过刘秀,故在这一带威信极高。当她六十过世后,人们都很怀念她。农历三月十五传为香姑的生日,所以每到这一天,九省十八县的人就扶老携幼,成群结队上山参拜,一是为赶九玄庙会,二是为缅怀后山奶奶。

在金山院一带,全年唯一的庙会是三月十五庙会,时间约为元大德四年(1300)起于金山寺。后来怎么又移到了奶奶庙这里了呢?
据明天顺癸未年(1463)年“重修金山寺记”碑载:“……寺废僧残,仅存千佛浮图一十三级”…… 距兴起庙会163年后,金山寺已残破不堪,其庙会也有名无实。而易县后山老奶奶庙影响不小,那里的庙会也是三月十五日。就是说,即便当年金山寺有庙会时,当地的百姓也会去赶后山庙会。由此,到没有金山寺庙会可赶的时候,当地百姓只好到后山去拜老奶奶。后来就由几个“香头”发起修建奶奶庙。建庙的地点自然是选在以前庙会的金山寺附近,因为那样既可以接续原来庙会的人气、香火,又可以让赶庙人同时到原来的寺庙遗址去烧香。奶奶庙建成后,三月十五庙会就移到了奶奶庙前。
奶奶庙侧前还有一小奶奶庙。
走得快的在我们下面呢。

这回可看清了,还是一个大工地呢。

再往下行,远远地看见有一座碑!

走进了,看清这是一个三角碑,上书“党员群众之家”,真没见过这样的碑啊,有点不伦不类,但作为上山的一个路标倒是蛮不错的。

这回可看清了,还是一个大工地呢。

再往下行,远远地看见有一座碑!

走进了,看清这是一个三角碑,上书“党员群众之家”,真没见过这样的碑啊,有点不伦不类,但作为上山的一个路标倒是蛮不错的。
我们顺着山道继续下行。
从这个碑上行一段路,还有个金山下寺(才知金山寺有上院和下院之分)。

又步行了好几里地,终于走到“板城村”,也就是到了保野公路了(917快在这里有一站),我们在这里迎来了后勤保障车,上车打道回府。
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