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肺复苏术(CPR)的常见问题解答

(2016-07-10 12:58:53)
标签:

杂谈

6月30日傍晚,北京市6号地铁呼家楼地铁站 ,年仅34岁的天涯副主编金波突然倒地,周围的路人给与心肺复苏术,但不够规范,心外按压不到一分钟,更多的时间浪费在商量、彷徨。地铁站工作人员仅仅是拨打急救电话,无进一步举动。地铁站里没有自动化心外除颤仪(AED),金波的生命更是回天乏术。最后金波被送到医院,诊断为急性心肌梗塞,但已经晚了。金波的亲人、微博公益的知名人士邓飞,由此开始了给地铁站配备AED的公益活动。(送别金波和我们要做的事

http://ww3/large/7287b1afgw1f5om0vj22ij20hs0nojx7.jpg

这让我想起两年前深圳地铁站口的,年仅35岁的杨女士突然晕倒在地铁台阶上,当时跑过来的地铁工作人员只是打了电话。之后过了整整50分钟,除了眼睁睁看着杨女士孤零零横躺在台阶上死去,什么都没做。我还记得杨女士的白发苍苍的母亲面对镜头的撕心裂肺的哭喊:只要有一人能抱紧她、给她做些急救也许结果会不一样。  深圳地铁口女子晕倒猝死 50分钟无人扶

http://ww4/large/7287b1afgw1f5om5xxfluj20fk08h75n.jpg

惨剧一次次发生,年轻的生命就这样离我们而去。其实这些年轻的生命可以挽救,只要我们、特别是公共场所服务人员都掌握心肺复苏术(CPR),同时在人流密集的地方配备自动化体外除颤仪(AED)。前几天我连续发了很多微博,也引起很多网友的疑问,我觉得有必要把相关问题逐条缕析地讲明白。

1.公共场所的心脏骤停(又称为心源性猝死)多见吗?

在公共场所发生心脏骤停并不少见。1998年在《Circulation》上发表的一篇论文显示,1994年整一年美国华盛顿的金县与西雅图两个地方,一共发生了1130例公共场所的心脏骤停。 当年发生心脏骤停最多的地方在国际机场,一共7例, 后两位的是监狱与大型超市 。而就全美来看, 美国心脏骤停发生率为每年0.1%~0.2%。据美国死亡原因回顾性分析资料表明,每年约有30~35万心脏骤停事件。 2015年的一篇论文显示,巴西圣保罗地铁系统在5年内发生54例心脏骤停事件,平均每年发生10例左右。根据阜外医院的研究,我国心脏骤停发生率是每年41.84/10万(0.04%),以13亿人口推算,我国每年SCD的发生率为54.4万。更需要注意的是发生在家中、私家车内的心脏骤停事件,这时亲人的援救就非常重要。

2.心肺复苏术、自动化体外除颤仪对心脏骤停有效吗?

有人会说,心脏骤停是必死的,救和不救差不多,还是打急救电话等专业人员来救吧。这种观念是绝对错误的。2003年美国一项研究,在分析了1297名患者后发现,在看到患者倒地4-6分钟内及时开展心肺复苏术,患者存活率为32%,高于只打电话等急救的存活率22%,高10个百分点。考虑到美国急救系统的发达,专业急救力量达到事发地点明显快于我国,如果心肺复苏术晚于6分钟后,存活率将迅速降低至零。因此在中国,只拨打急救电话就干等,患者存活率远低于22%,基本是百分百死定了。

大部分的心脏骤停患者会发生心室颤动,如果配备自动化体外除颤仪(AED),那么患者的存活率会提高1倍以上。前面那篇谈到圣保罗地铁系统普及AED的论文,显示5年内圣保罗地铁系统共发生54例心脏骤停,靠CPR与AED的联合使用,39位患者最后存活下来,存活率高达72%。

因此,向公众普及CPR,特别是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国际机场、地铁中心、大型超市、政府社区的办事中心)安装AED,是十分重要的事情。

3.我知道CPR很重要,但我不会CPR,看到疑似心脏骤停的患者,抢救他是不是等于害他?

当然,我建议每个人都要去学习CPR以及AED的使用,将相关急救知识列入中小学义务教育课程迫在眉睫。美国的权威机构建议每2年进行一次CPR培训,每次其实只要20分钟就能掌握相关知识。经过培训的人比未经过培训的人更有意愿开展CPR(42% VS. 24%),并且更能提供高质量的CPR。高质量的CPR(足够深度的心外按压与恰当的频率)是救活心脏骤停患者的关键。

具体可以参考我的文章:生命护航者:心肺复苏术——从“倒背急救法”的谣言说起

另外还有视频教学:

央视关于心肺复苏术的公益广告

执行高质量心肺复苏术的六个要点 (中文字幕)

性感美女教你心肺复苏CPR (这个视频其实我不想贴,因为是老版本的CPR了,现在CPR已经很看轻人工呼吸的作用,甚至不用做人工呼吸,只做心外按压就可以。另外心外按压次数:人工呼吸次数由原来的15:2上升为30:2)

小儿心肺复苏术,与成年人不同,请父母亲详细学习一下

根据Circulation的指南,针对于没有经受过CPR专业培训的人,参与急救,怎么也比干等着好,因为干等的话,存活率基本就是零了。指南英语原文是:Is there a danger in jumping in and giving CPR without being trained? On average, any attempt to provide CPR to a victim is better than no attempt to provide help.

3.有一些患者嘴巴会喷出肮脏的泡沫物质,我能不能不人工呼吸,单独做心外按压?

可以,人工呼吸的作用已经降低,在大多数情况下,单独心外按压也能达到传统心肺复苏术的效果。为什么呢?因为在人心脏骤停的短暂时间内(4-6分钟内),人体残留在肺内的氧气是足够使用的,并不要过度的氧气吹入。另外心外按压时,胸廓会起伏抬动,也能产生一定的呼吸作用。

但是有一些情况下,心外按压联合人工呼吸要好于单独心外按压:1.婴幼儿;2.已经发现丧失意识或者不能正常呼吸(你不知道他丧失意识有多久了);3.溺水者、药物过量导致的心脏骤停,以及超过一定时间(4-6分钟)的心脏骤停。

4.我会做CPR,但我担心肋骨骨折,肋骨骨折会很危险吗?

心外按压造成肋骨骨折是很常见的,即便是专业人士,2004年一项综述显示三分之一的心脏骤停患者会出现肋骨骨折。但是另一项相关研究显示肋骨骨折并不会产生任何严重的内出血或者死亡。对心脏骤停的患者不予以现场急救,仅仅等待急救人员,那么患者死亡率接近百分之百。跟人的死亡相比,肋骨骨折简直就是藓疖之疾。

5.救活患者还好,如果救不活,我担心受到患者家属的讹诈,这该怎么办?

全国性的法律《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是规范急救专业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急救服务,但办法最后规定“在突发事件中,公民、法人和其他单位开展的卫生救护不适用于本办法。”国家法律的空白,非专业人士的急救行为带来隐患。

有一些地方敢为风气之先,立法保护非专业急救人员。《杭州市院前医疗急救管理条例》提到“鼓励经过培训取得合格证书、具备急救专业技能的公民对急、危、重伤病员按照操作规范实施紧急现场救护,其紧急现场救护行为受法律保护,不承担法律责任。紧急现场救护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可以给予其表彰奖励。”

已经在二审的《 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也保护非专业急救人员。

不过这些保护有前提,就是非专业急救人员需要掌握一定的急救技能,因此对于个人来讲,接受一定的急救培训,取得急救证书比较稳妥。而对于国家来说,要尽早普及急救培训,发放急救证书,才能鼓励更多人参与急救,让金波的悲剧不再重演。

人人学习CPR不仅是救别人,也是救自己与自己的亲人。

网友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文章后面提出,我尽力一一解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