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挺韩文章 |
@张鹤慈 今天又跳出来,高呼“正式指控韩寒为骗子”。自从韩寒某次开玩笑不想见美国总统后,张老先生的醋意进一步发酵,成了浓浓的敌意。虽然他远在大洋洲,国内人找他打名誉官司困难,他也没什么顾虑,但是网上指控某人骗子总要服众吧,瞎咧咧可不行。“谁主张谁举证”,总要有过硬的证据。张老先生也不含糊,做了一个懒人包,就“两个具体事实”,据称凭此两个”事实“就能指证韩寒为骗子。那我们看看是哪两个事实:
关于事实1,张老先生举出两项”铁证“,可仔细一看是早已经被批烂、驳倒的。
第一项”铁证“:韩寒参加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参赛作文《杯中窥人》,写的是布投入杯中,然后沉入杯底,寓意人生。但韩寒父亲、胡玮莳、李其纲说的是纸,不是布, 而且是三种不同的纸。这是口供对不上,作假!
这项”铁证“是 最好笑的。
首先:不合常理。如果是萌芽联合韩式父子造假,那么既然韩寒已经写布,为何后来的三人还会说是纸?这也太不像造假了吧?张老先生说:”三人说出三种不同纸,更离奇的是韩寒三种纸都不采用,到他文章理(里)变成了布“这颠倒了时间顺序,这种春秋笔法令人作呕。事实上韩寒文章在前,三人说法在后。
其次: 张老先生说三人三种纸,实际上只是两种纸,难道袋茶的包装纸不是白纸?到底是什么纸,当然要采信当时见证人的说法,胡玮莳的”袋茶纸“与李其纲的”白纸“没有矛盾。韩寒父亲不可能出现在比赛现场,丢布还是丢纸,丢什么纸当然是不知情的,说成”道林纸“也不令人意外。
再次:韩寒为什么会把”纸“写成”布”?考试时候又不能近距离观察,不能把杯里的东西捞起来揉揉看看到底是纸是布,坐在下面的韩寒看错很正常。韩寒也不会傻傻等到明确纸到底会不会沉入杯底之后再来写文章,这样还来得及考试吗?因此沉入杯底只是联想,当然允许这样作文,一些“死理性派”认为纸沉入杯底不可能论证韩寒造假,我还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不可能呢,也论证李白造假?
最后:写成“布”算不算离题?新概念作文的出现,本身就是对死板的高考命题作文的逆反,到底是布还是纸,当时秉持“不拘一格降人才”理念的评委是不会看重的,他们看重的是文章到底写得好不好。如果一篇好文章,因为纸和布的不同,而被判离题不合格,在高考那也许正常,但在新概念作文大赛才奇怪的很。
第二项“铁证”:韩寒原来写成《杯里窥人》 ,结果萌芽出来是《杯中窥人》。
这项“铁证”不仅可笑而且无聊。张老先生找出一项理由,是上海人分不清“里”和“中”,因此听写错误,是代笔“铁证”。上网一搜,上海话发音很容易找到(http://cn.voicedic.com/)。“里”发音为“lij”,第二声,“中”发音为“tzon”,第四声。完全不同,也不可能听错。韩寒写为“杯里窥人”,萌芽最后印刷出来是“杯中窥人”,临时出题导致这种纰漏很正常,而张老先生偏偏选择“听写错误”这种根本不可能的“可能”。
关于事实2,张老先生再次当了一次流氓。我请问,韩寒都说这句话不是他写的,能证明他是骗子?是骗子的话,就应该认为这句话就是他写的嘛。看来是张老先生骗子标准错乱了。一部书被编辑加入几句“吸引人”的话很正常,文章的主要内容、结构、表述是作者自己就可以了,不能认为代笔。方舟子前段时间还抱怨编辑把他的《自选集》改的不像样呢,是否也认为方舟子也代笔、是骗子呢?
说韩寒代笔能隐藏这么久,就说这是一个谋划13年的阴谋;而当韩寒展现真诚、一些否定代笔论的证据出现时,又说韩寒、萌芽“说得越多、暴露越多”,看来13年的“精心”阴谋并不精心。
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评委,集合当时华东著名的作家、学者,十几年来,这么多作家、学者居然都没站出来指证“韩式骗局” ,看来这个精心、又不精心的阴谋还是挺强大的。
2014.8.25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