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博写的,发出去才知道写了太长一大段,所以在这里整理一下。
孔子说“50而知天命”,虽然我还远未50,但此生从事医学的道路既定,其间也经历过波折,或许也是天命吧。
记得小时候物质贫乏,家里是没有许多书可以读的,但虽然父母都不行医,家里医书却颇有基本。所以从我记事起,便是将中草药图谱和经络穴位图(那时的图都是手绘的,但很精致)放在床头当图画书看的,记得几乎每天晚上睡觉前都会翻一翻,看各种各样的草药,怪怪的药性介绍和穴位名。
那时看不懂,只是觉得好玩,所以也没有记下什么。后来长大一些,《赤脚医生》手册等等的也经常翻翻看。但这些并没有培养出我学医的兴趣。因为我擅长逻辑思维一些,但记忆是弱项,先天能力上并不适合学医,所以小时看过的医书都并不记得内容了。也是因此我喜欢简洁有逻辑的学科,所以高考时我的志愿是理论物理和计算机科学,而医学被我列为第二不愿从事的职业。但阴差阳错,高考发挥失常,结果被调剂到了医学院。
医学院的五年我几乎都是郁郁而过,但我还是个乖学生,每门科目的学习都还有个交待。本科毕业后由于单位性质的原因,并没有很深入地干临床工作,自己也没有安心一直从事医学。后来看到北大工学院招跨学科专业的研究生,医学专业的也可以考,于是很高兴地报考,以为终于可以不干医了。但没想到是医学部的老师去北大本部招生,所以主要还是医学相关的研究。
研究生毕业后来到道培医院,才算正式开始走分子诊断这条路。回过头来看,我至少在读研究生以前和学医抗争了八年,也浪费了很多自己的青春。如果当时能够安心从医,或许我现在也是个好大夫了,但世上没有那么多如果。
年轻时可以折腾,但总要找到一条一生走下去的路,然后走好,这也是一种知天命吧。于是天命使我与医学有缘,道培医院又提供了适合我个性的工作环境,所以我不仅要沿着这条路走下去,还要走好,人生一样没有遗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