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不讲逻辑吗?
2024-04-05 15:57:04
今天看到冯胜平先生的一个讲话,其中有个观点是:中国人不讲逻辑,所以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只拥有繁荣的文学艺术。他举的一个例证是:像“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这样的不合逻辑表述,竟是中国人的信条;这话西方人听了,就会理解为“仁义等于一千粪土的”。——在我看来,这是对中国人不了解的“无知者”的言论。
是的,他援引的上面两句话确是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古人的信条,因为它最为简明地道出了中国人的人性观的要点:人区别于动物的的本质在于有道德,所以“仁义”乃是人的最高价值。担心西方人读不懂这两句话,文化程度不高的人会按字面直解为“钱财等同粪土,仁义值得一千钱财”,从而推出“仁义相当于一千粪土”的结论,于是以为中国人自相矛盾,不讲逻辑,这可以理解:因为这个推论“在形式上”也是正确的,发生上述误解、误译也就有着“现实的可能性”。——但作为学者的冯胜平先生以此为据,论定中国人不讲逻辑,就错得大了,不能不加以驳斥了。
因为实际上,“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这两句话只是说明,或者说恰恰表明,中国人有着极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以致于“本能地”相信别人,即谈话对方,一定能够“按逻辑规则”准确地领会到自己说话的真意,故而不在意语言表达上也即字面上是否“逻辑严密”了,更加讲究的和追求的,是“言简意赅”和修辞上的对称美了。惟其如此,中国古人为文时,凡是“不言自明的意思”,几乎是一律略而不说的(这自然与当时书写工具和文字的载体难得,因而习惯性地要求“惜墨如金”有关)。所以,就上述两句道德箴言来说,说话人的意思必定是、无疑是:人可以轻视钱财,但决不可以不讲仁义;所以总的意思是亦即真意是:对人来说,仁义比钱财更为可贵;昭示的和告诫的是:人之为人乃在于有道德这样一个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为了文辞简约而又对仗工整,才说成了“这个样子”。说话人一点不担心听话人会误解为“仁义相当于一千粪土”,就是因为他“本能地”预定了:做这种解读的人,若不是有意地歪曲,那就是低能儿。——这可是中国古人思维和为文的实际,不了解或不承认这个“实际”,是读不懂中国古人的言论和文章等。
再举“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句中国人的格言、谚语为例。这是后人将《左传
·宣公二年》中“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这三句话“压缩”而成,用来安慰、劝勉因犯了小错而心有不安的人,可见展开来说,意思明明是、无疑是:只有圣贤,才会一点错误都不犯;你不是圣贤;所以你难免犯点小错(言外之意是:故而你不必过于自责,能够改正,就还是有德之人)。所以这乃是一个省略的否定前件式的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完全正确。——你若硬说它是一个省略的直言三段论,即补全了是:圣贤都不犯错误,你不是圣贤;所以你会犯错误;于是认定它违反了“从两个否定前提得不出结论”这条三段论推理规则,据以宣称中国人不讲逻辑,那么,错的是你,而不是中国人。
像上面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到《老子》、《周易》等古籍去寻找,更会“不胜枚举”,我也就不必详说了。
中国人不讲逻辑吗?
今天看到冯胜平先生的一个讲话,其中有个观点是:中国人不讲逻辑,所以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只拥有繁荣的文学艺术。他举的一个例证是:像“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这样的不合逻辑表述,竟是中国人的信条;这话西方人听了,就会理解为“仁义等于一千粪土的”。——在我看来,这是对中国人不了解的“无知者”的言论。
是的,他援引的上面两句话确是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古人的信条,因为它最为简明地道出了中国人的人性观的要点:人区别于动物的的本质在于有道德,所以“仁义”乃是人的最高价值。担心西方人读不懂这两句话,文化程度不高的人会按字面直解为“钱财等同粪土,仁义值得一千钱财”,从而推出“仁义相当于一千粪土”的结论,于是以为中国人自相矛盾,不讲逻辑,这可以理解:因为这个推论“在形式上”也是正确的,发生上述误解、误译也就有着“现实的可能性”。——但作为学者的冯胜平先生以此为据,论定中国人不讲逻辑,就错得大了,不能不加以驳斥了。
因为实际上,“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这两句话只是说明,或者说恰恰表明,中国人有着极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以致于“本能地”相信别人,即谈话对方,一定能够“按逻辑规则”准确地领会到自己说话的真意,故而不在意语言表达上也即字面上是否“逻辑严密”了,更加讲究的和追求的,是“言简意赅”和修辞上的对称美了。惟其如此,中国古人为文时,凡是“不言自明的意思”,几乎是一律略而不说的(这自然与当时书写工具和文字的载体难得,因而习惯性地要求“惜墨如金”有关)。所以,就上述两句道德箴言来说,说话人的意思必定是、无疑是:人可以轻视钱财,但决不可以不讲仁义;所以总的意思是亦即真意是:对人来说,仁义比钱财更为可贵;昭示的和告诫的是:人之为人乃在于有道德这样一个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为了文辞简约而又对仗工整,才说成了“这个样子”。说话人一点不担心听话人会误解为“仁义相当于一千粪土”,就是因为他“本能地”预定了:做这种解读的人,若不是有意地歪曲,那就是低能儿。——这可是中国古人思维和为文的实际,不了解或不承认这个“实际”,是读不懂中国古人的言论和文章等。
再举“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句中国人的格言、谚语为例。这是后人将《左传
·宣公二年》中“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这三句话“压缩”而成,用来安慰、劝勉因犯了小错而心有不安的人,可见展开来说,意思明明是、无疑是:只有圣贤,才会一点错误都不犯;你不是圣贤;所以你难免犯点小错(言外之意是:故而你不必过于自责,能够改正,就还是有德之人)。所以这乃是一个省略的否定前件式的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完全正确。——你若硬说它是一个省略的直言三段论,即补全了是:圣贤都不犯错误,你不是圣贤;所以你会犯错误;于是认定它违反了“从两个否定前提得不出结论”这条三段论推理规则,据以宣称中国人不讲逻辑,那么,错的是你,而不是中国人。
像上面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到《老子》、《周易》等古籍去寻找,更会“不胜枚举”,我也就不必详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