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龙子》今译(5--6篇)
(2023-01-02 09:44:41)五、指物论
5·1
我的观点是:天下之物没有哪一个不是人用名称指认之物,人使用的名称则当然不是它所指认的对象,即它自身不是物,而是属于人的认识领域中的东西。
对我这个观点可能有人发难:你说天下要是没有名称,那就没有哪一物可以称为“某物”,那么请问:在没有指认者也即没有人的时候,天下之物也可以说而且必须说是“人所指认之物”吗?(那时候,)名称是天下所没有的,物则是天下必有的,认为天下本来有的东西是被天下当时还没有的东西也即人“指认出来的”,这怕是不可以的吧。
我对上面责问的回答是:真有“天下无指”故而物不可谓“指”的时候吗?当你说“物不可谓指”时,不就有了“指”吗?(你使用的“物”字就是名称也即“指”啊!)据此要说,你说“(那时物)不可谓指”,等于替我指证了“物莫非指”这命题之不误。(看来,你只要一思考、一讨论 “物”与“指”的关系问题,你就是在使用名称对“物”作或细致或粗放的描述了。这足以说明,“物”与“指”是不可分的,物总是名称指向的物,名称总是指向物的名称 。所以)“天下无指,而物不可谓指也”这个说法,正是声明天下并没有不用名称指认的东西。而承认没有不用名称指认的东西,也就是认可我说的“物莫非指”言之不误。这样确认的“物莫非指”,当然同时表明人使用的名称(自身)不属于它所指认的物的领域(而是人的认识领域中的东西)。
5·2
人们还可能发出这样的诘问:(用“物莫非指”这个命题来刻画认识主体的话,就要说)“天下之物没有哪个不是被人指认过的”,这个想法一定导源于这一实际情况:每个人生下来以后,面对的一切必定全都已经有了名字,以致他简直不需要另行创造名称去指谓他的认识对象了。据此要说,这个想法其实是把“不需另作指认”也叫做指认,从而得出“无不为指”亦即天下没有哪个东西未被指认过的结论。但从“不需另作指认”推出结论说“没有哪个东西不是被指认过的”,该说是不恰当的。
我对上述诘问的回答是:要知道,指,亦即物的名称,乃是天下人所共用的,因此,天下人要是感到不需要另行创造名称去指谓他的认识对象,恰恰表明不可以说天下之物未被人指认过;不可以说天下之物未被人指认过,也就是说没有哪一物是非指之物(即尚未被人命名);而说没有哪一物是非指之物,等于说“物莫非指”。可见“指”,亦即名称,并不就是“非指之物”,指与作为认识对象的物结合了,才是非指之物。而且,要是天下真地无物可指,谁能无根无据地创作一个非指之物?要是天下没有“物”,又谁会无缘无故地去创作一个名称(“指”)?要是天下只有名称而没有对象物可以与之结合,谁又能凭空创作出一个非指之物来,或者没有物的非指之物来?人所创作的、用以指谓认识对象(也即“物”)的名称,本来就“天生地”自在地是“非指之物”,哪里是等到用它指认的物出现以后才与之结合而成为名称啊!
六、名实论
6·1
天地和天地所产生的一切,都是“物”。一个物,若是很好地体现了它所属的那个物类的特性而没有偏差,就叫“有其实”。一个有其实的物,若是将它所属物类的特性表现得十分完备而没有任何缺省,就叫“在其位”:超出其位了叫“不当其位”,总是处在它应然之位就叫“当其位”。
6·2
要以自己严守“名节”的表现去匡正他人的有失名节的行为,不可因为自己做过有失名节的行为就怀疑他人能够严守名节。“正”,就是督促行为主体端正其行为,使其实际行为表现符合他的名分的要求;督促行为主体端正行为,使其实际行为表现符合他的名分的要求,这就是正其名。
6·3
一个人要是名正,他就只会做与他的名分相适应的行为,决不会有相反的亦即违背名分的表现;否则,他就不会一贯地做符合名分的事,即同时又有背离名分的表现,以致事情做不成。因为他做违反名分的事也不敢做到底,必须掺杂些合乎名分的事,故而办事总是行不通。这说明,他认为当做的事其实不当做。把不当做的事看作当做的了,自然乱套,会把正常的名实关系搞乱的。
6·4
所以,(谁要是矢志)做合乎名分的事,亦即认定合乎名分的事才是应当做的,就会一贯地只做合乎名分的事,他的所作所为本身就是在从事合乎名分的事业;同样地,(谁要是横下心来)要做违反名分的事,亦即认定违反名分的事才是应当做的,就会一贯地只做违反名分的事,他的所作所为本身就是在操办违反名分的事情。这是因为,主体认为应当做的事,在客观上也确实应当做。主体认为应当做的事从客观上看也确实应当做,这其实就是正名。因此,矢志只做合乎名分的事,和狠心只做违反名分的事,都是恰当的;双重人格,常做不合名分的事,或想做不合名分的事又违心地做些合名分的事,则是不恰当的。要知道,名称、名分,本来就应当是主体的本质的表现、显示,所以明知某种行为不能体现“实”,亦即不在表现名分之实质的行为之列,就不要做出那种行为;明知另外某种看来相反的表现不能体现名分之“实”,不在表现实质的行为之列,就也不要有那种表现。
6·5
真是太伟大了,古代的圣明君主!他们极其重视名副其实的原则要求,绝对地言行一致,为世人做出了最好的榜样。真是太伟大了,古代的圣明君主!
前一篇:《公孙龙子》今译(3--4篇)
后一篇:两篇“小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