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符言第十二》篇解说(12·7-9)
(2021-03-07 19:28:31)12·7
人主不可不周:人主不周,则群臣生乱,家于其无常也。内外不通,安知所开?开闭不善,不见原也。
右主周。
【解说】
1、头句说的“周”字,从后文陈述“不周”的后果看,显是周到、周全义,而且是就处理人际关系而言,即“不周”是说对待下属、群臣未能“一碗水端平”,以致有些人不满,起而“生乱”。——这样理解,前三句的意思就清楚明白了,此段主旨就要归结为告诫君主:在处理与臣下的关系时要力求“周”。这就切合事理和实际了。
2、“家于”句似乎难懂,其实意思明白,毫无问题:此“家”字是特指朝廷、国家。《吕氏春秋·贵卒》:“公子纠与公子小白皆归,俱至,争先入公家。”黄诱注:“公家,公之朝也。”足见“家”字可指朝廷。朝廷即国家,“家”也就引申为“国家”义了。事实上,在《书·洪范》中早就如此使用“家”字:“俊民用章,家用平康。”孔传:“贤臣显用,国家平宁。”——所以此句是承接上句说:那一来,国家就会乱套了。注意:“常”在这里是指常规、纲常;“其”是语气词,表示推测、不确定的语气;“于”是衬字,残留“走向”的意思(《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3、接下两句中的“内”字又是特指朝廷,但其实是指称君主本人了;与之相对的“外”字自是指臣下(《史记·汲郑列传》:“(汲黯)以数切谏,不得久留内。”此“内”字就是指朝廷。《周礼·天官·序官》:“内宰。”郑玄注:“内宰:宫中官之长。”可见“内”字可借指君主)。——所以这两句是承接“家于”句说:这样,您作君主的人同臣下就难沟通了,怎能对听到的意见或传闻做出正确判断呢?——这说得很实在:有臣下“生乱”了,朝廷“无常”了,臣下与君主之间自然总的说是相互疏远,许多人不愿、不敢讲真话了,这就是“不通”。这个“不通”自然使得君主对于听到的意见和传言难辨真假,以致不知如何是好了。注意:后句“安知所开”的“知”字是辨别义(《淮南子·脩务》:“挛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开”字必是“闻”字之误(“开”字的繁体是“门”字里面一个“开”字,与“闻”字形近。)
4、最后两句说的“开闭不善”是“内外不通”的变文,只是加上了评价的意味(“善”相当于“好”);“原”是原谅义(《史记·高祖本纪》:“城降,令出骂者斩之,不骂者原之。” )“见”是“见谅”、“见笑”的见,放在动词前表示被动又兼有指代自己的作用。——所以这不过是重复和发挥前两句的意思,好用来收尾,没有新意,可翻译为:君臣这样难得沟通了,只怕您想向那些感到委屈的臣下作解释,希望得到他们谅解的机会都难得到了。说明:在先秦,君臣之间还保有一点原始民主的遗风,尚未形成“君为臣纲”的体制,所以这话不违历史实际,孔子回答定公“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之问时就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见《论语·八佾》。)
【辩析】
1、此段中的“家于”句,《郑译》根据《管子·九守》和俞樾说,作“寂乎其无端也”,所以做的注释是:“周:周密,此指加强保密措施。”“寂乎:寂然平静。指不露声色。无端:别人摸不到头绪。”“开:开泄密之门。”——该书对此段的解读自然同我的理解大不一样。我觉得,认为“周”是“保密”的意思,恐难成立,将这一段的主旨意思归结为君主要注意保密,更不恰当。所以我给出的原文只与《许注》一致。
2、《许注》注释结尾句的“原”字说:“原,本原”,给出的结尾两句的译文是:“如果君主不能成功解决与群臣之间的误会,并能成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不能发现问题产生的根源。”——添加了太多原文中没有的意思,是吗?之所以如此,显是为了让“原,本原”的理解显得有道理。
【译文】
君主对待臣下必须一视同仁,要是不能“一碗水端平”,那就会让有些臣下感到不公而在群臣中造成混乱,以致您的国家失去纲纪,简直乱套了。这样,您作君主的人同臣下就难有沟通了,哪还能对听到的意见或传闻做出正确判断呢?只怕您想向那些感到委屈的臣下作个解释,希望得到他们谅解的机会都难得到了。
12·8
一曰长目,二曰飞耳,三曰树明:明知千里之外,隐微之中。是谓洞天下奸,莫不谙变更。
右主恭。
【解说】
1、这几句话是教诲君主怎样做到能知远处发生之事,能察暗中进行之情,所以前三句的“长目”、“飞耳”、“树明”都是名词性词组而非动宾结构,只是前头省去了“要有”二字。——前二者相当于今天说的“千里眼”、“顺风耳”;“树明”是鬼谷子自造的说法,造得不好,但意思可以猜到,可翻译为“信息情报站”:信息多意味着“明”,就将树的枝丫多说成“树明”了。
2、“明知”领出的两句是申明有了前三者就会有怎样的本领:“千里之外”和“隐微之中”后面都省去了“之事”二字,前者主要指国家边远地区发生的事,后者主要指有二心的臣下或民间盗贼暗中策划的活动。——结尾两句是作评赞,说:这样就可以说是全天下的坏人都逃不过您的眼睛,谁都会在暗中打算改邪归正了:“洞”用作动词是洞察义;“奸”指奸诈邪恶的人(《尚书大传》:“寇贼奸宄。”将“奸”与“寇、贼、宄” 三类人并列);“变更”是指他们准备“变更”他们自己的“为人之道”。
【辩析】
这段话,《许注》和《郑译》的解读谈不上有错误,译文则不大到位。前三句,《许注》翻译为:“一要使眼睛看得更远,二要使耳朵听得更远,三要建立搜集信息情报的网络点”。——后几句,《郑译》的译文是:“这样,边关外臣的一举一动,内官近臣的暗中动作更在君主的掌握之中了,这就叫作洞察天下的奸情。这样一来,内臣外臣都会小心翼翼,收起不轨想法。”
【译文】
要让自己有千里眼,顺风耳,还有一个可称为“树明”的信息情报站。这样,您就会尽知国家边远地区发生的事情,明察二心臣下或民间盗贼暗中进行的活动。这一来,就可说全天下的坏人都逃不过您的眼睛,他们就谁都会在暗中盘算如何改邪归正了。
12·9
循名而为实,按实而定名;名实相生,反相为情。故曰:名当则生于实,实生于理,理生于名实之德,德生于和,和生于当。
右主名。
【解说】
1、头两句就是字面义,不过要明确:前句是个祈使句,指令“要怎样”,后句是说明原因、理由。这里说的“名”不会是泛指一切事物的“名”,必是特指官员、官署、政事等的“名”。所以前句的“为”字是“为名为利”的“为”,相当于“求”;后句的“按”字是用作“据”的同义词(《战国策·秦策一》:“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接下两句是对前两句作补充和发挥说:(足见)事物的名称同它的实在内容是相互生发的,(故而)二者的任一方都是其对方的本性:“生”是“生病”、“生乱”的“生”,产生、引发义;“反”是名词,指“相反的一方”,也即对方;“情”指事物的本性、本质(《孟子·滕文公上》:“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为”相当于“是”。注意:后句不该有“相”字的,为了凑成四字句,加之此句中也有个“相互”的意思在(双方都如此),就加了个“相”字。此句从认识上说,意思是:从二者的任一方出发,都可达到对方的本质。
2、“故曰”领起的后几句,是对名、实、理、德、和之间的关系作连续“探本溯源”的追溯,但须注意:两个“当”字是恰当义,这“恰当”是指上文论及的双方“反相为情”。每句中的“生于”都是“源于”义,此处相当于“在于”了。“名实之德”的“德”字是借作“得”,这个“得”字又是双方投合、相契的意思(成语“相得益彰”的“得”)。“和”是和谐即双方配合得很好的意思,可说是“得”的动态表现。——这样从“当”(名称得当)出发又回到“当”(行事得当),足见这段话的主旨是申明君主行事的好坏、成败就在于“得当”,因为“得当”就名至实归,就得理,就使得各方融洽、和睦。所以安排在最后,起总结全文的作用。
【辩析】
1、此段头两句,《许注》给出的原文作“循名而为,实安而完。”只对后句作注曰:“按实定名。陶弘景注:‘实既副名,所以安全。’”我感到作者如此作注有点“底气不足”,陶注更是没有道理。——发现《郑译》据《管子·九守》改作“循名而为实,据实而定名。”很以为然,就依从该书给出原文了。
2、“名实相生”以后的话,《郑译》的译文是:“名称是从实际中派生的,客观实际产生出事物的名称。二者互相循环,互为表里。这本是事物的常情。所以说,适当的名称产生于客观事物的实际,对于客观事物实际的把握取决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对于客观事物取得正确认识的标示,是对客观事物做出了符合实际的表述。这种对客观事物的实际的表述,取决于我们的认识与客观事物吻合,这种认识与实际的吻合,取决于我们用了恰当的方法。”——按这译文,此段说的“名”不是特指国家各部门的“名”,而是泛指事物的名称,从而这是一般地讲认识问题了。我以为不是如此。
【译文】
要依照国家所设各个部门的名称责求其工作职责,因为本来就是根据各部门的职责给它起名字的。质言之,名称同它的实在内容是相互生发的,二者的任一方都表征着对方的本性。所以说,各部门的名字起得恰当,在于符合其职责的实际,符和职责实际则在于遵循了有关的道理,有关的道理成其为道理,在于它论事说理都名副其实,所论名副其实在于矛盾双方协调一致,使得矛盾双方协调一致了,也就是行事得当。
右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