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鬼谷子·抵巇第四》篇解说(4·3)

(2021-02-07 19:10:23)

4·3

天下纷错,上无明主,公侯无道德,则小人谗贼,贤人不用,圣人窜匿;贪利诈伪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父子离散,乖乱反目:是谓萌牙巇罅。

圣人见萌牙巇罅,则抵之以法:世可以治,则抵而塞之;不可治,则抵而得之。或抵如此,或抵如彼;或抵反之,或抵覆之:五帝之政,抵而塞之;三王之事,抵而得之。诸侯相抵,不可胜数,当此之时,能抵为右。

 

【解说】

这两段话好懂,少有难字,重在理清结构。

1、前段是先描述一个可称“乱世社会”的各种标志性特点,最后概括为“萌芽巇罅”,我以为意在说明: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抵巇之理”就会自然地被人们当作道术来运用了。——注意:头句说的“纷错”是对“萌芽巇罅”的“评价性概括”,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十分无序”,即一切都乱套了(“纷”是杂乱义,是“错”的同义词)。第二三句是指明“那时”社会上层的特点:“明主”与“公侯”是分别指天子和诸侯国君主(诸侯国国君可称“公”,如“鲁庄公”;也可称“王”,如“梁惠王”);“无道德”就是“无德”(为了同后文的“谗贼”相对,才改用双音节词“道德”)。

2、“则”字后的八句是描述下层情况,同时也是交代“主不明,公无德”的结果,所以中间用了个“则”字。共有两层意思:前三句概括地陈述三类人的遭遇(这里,“贤人”是泛指好人,不涉及才能;“圣人”是德才兼备的大好人),后五句综合地描绘人际关系状况;“是谓”句是作小结,显然省略了中心语,可译作“这可称为千疮百孔的社会”,言外之意是:这时自然盛行“抵巇之道”。——注意:此八句中说的“谗贼”的“谗”字,是指说毁谤别人的话,“贼”字是指做伤害别人的事(“贼”字在当时是“害人”义)。“不用”是“不被任用”的意思;“窜匿”就是字面义:像老鼠一样地躲起来,不敢出头露面(“窜”是隐藏义,繁体是“竄”)。“贪利诈伪”是“贪、利、诈、伪”四词组成的联合词组(故“利”字也是贬义用法);“作”是兴起义(“风雨大作”的“作”)。“惑”是欺骗的意思(《荀子·解蔽》:“内以自乱,外以惑人。”)“土崩瓦解而相伐射”句是比拟原来按礼制建立的君臣关系一下子崩塌了,以致“互相伐射”,故是对前句作具体申说(“伐”是攻击、伤害义,射是猜疑、中伤义,即2·4中“射其意”的“射”)。“乖乱反目”是对“父子离散”句作申说(“离散”不是从空间上说,而是从情感上、伦理上说的;“乖”的初义是违逆、不协调)。

3、下段是讲圣人如何应对这种“千疮百孔”的社会。

头两句是总论:前句中的“见”字是“遇到”的意思(3·5中“见疑决之”句中的“见”);后句“抵之以法”是概括圣人的应对方法:这“抵”字自是前文五个“可抵而”句中的“抵”,“法”字理当是特指“抵巇之理”:这里把“抵巇之理”当作一种治理乱世的“方法”了;“之”字是“萌牙巇罅”的复指词。

接下两句是交代说,圣人并不认为“萌牙巇罅”的社会一定能够治理好,而是区分为“可治”和“不可治”两种情况而区别对待之,故两句中都用个“则”字,表示对比。——“抵而塞之”自然是“抵而却”、“抵而息”、“抵而匿”的概括;“抵而得之”在这里应是说:由于已经认定“不可治”了,就不采用旨在“塞之”的“抵法”,不惜“巇罅”成为“大隙”,也即让社会最后发生“质变”,成为全新的社会。所以这个“得”字意带双关了:同时指满足圣人的希求。——后面四个“或”字句是对前四句作说明,但前两句为一组,后两句为一组,故而虽然四个“或”字都是表示选择关系,但都只是“在本组内部二选一”。很明显,前两句是针对“可以治”和“不可治”两种情况而发,所以“如此”、“如彼”的“此”和“彼”乃是分别指下文说的“五帝之政”和“三王之政”;后两句是又对前组两句作说明:“如此”属于“抵而反之”(“反”同“返”,故该句是说“抵”的结果是让社会返回原状,也即“抵而匿之”了);“如彼”属于“抵而覆之”(“覆”是颠覆义,故此句是说“抵”的结果是让社会“翻过来”)。

读懂最后八句需要知道:前四句是为四个“或”字句做举证,同时作注释;“之政”、“之事”的“之”相当于“为”(《孟子·滕文公下》:“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传诸,使楚人传诸?”其中“之”字显然相当于“为”);“事”是特指“政事”,即是用作“政”的同义词(《论语·阳货》:“好从事而亟失时。”其中“从事”就是指从政)。这讲的是否有史实做根据,不必计较,因为作者只是用这样的说法来“表述”他的观点,而不是作“论证”。一般认为,“五帝”是指黄帝颛顼 ,“三王”是三朝开国天子,即禹、汤、周文王再加周朝第二位帝王的合称)。——后四句说的“诸侯相抵”的“抵”,其宾语(受事)已不是“巇”,而是人了,所以应是排挤、欺压的意思;“能抵为右”的“右”字相当于“高”、“强”。

 

辩析

1、“是谓萌芽巇罅”句,《许注》的解释是:“以上所言四种巇罅,皆可称之为‘萌芽巇罅。’”——最后四句,该书的译文是:“现在各诸侯国之间,都是利用对方的缝隙,或抵而塞,或抵而得,数也数不尽。在当今的这个时代,善于运用抵巇之法的便是处理国家关系的上上之策。”

2、《郑译》注释“土崩瓦解”句末的“射”字说:“射:射箭,引申为战斗。”故将该句翻译为:“天下土崩瓦解,相互攻伐。”“是谓萌芽巇罅”句,该书翻译为:“这也叫‘萌芽巇罅’,即社会政治混乱发展。”四个“或”字句,该书翻译为:“或用这种手法治世,或用那种手法治世,或把世道反过来,或让世道恢复本来面目。”——“上无明主”句的“上”字,该书据有的版本改作“土”,但不说明理由,我则以为“那个版本”作“土”是误把“上”当作“土”了。

 

【译文

当天下一切失序,上无明君圣主,各诸侯国的国君更是无德之人的时候,社会就会陷入专进谗言做坏事的小人当道,贤人不被信用,圣人逃匿不能露面的局面;于是,贪婪、狡黠、欺诈、作伪者大行其道,以至于君臣之间原有的伦常关系土崩瓦解而互相欺骗了,父子也彼此视为路人,互不相亲,骨肉反目:这可叫做“千疮百孔的社会”。

 

当圣人(游说高手)遭逢这种社会局面时,就根据“抵巇之理”来对付:认定这世道还可以治,就“抵而塞之”;认定不可治了,就“抵而得之”。就是说,或者像五帝那样施政,抵而塞之,或者像三王那样,抵而得之。前者是通过“抵”使其恢复原貌,后者是通过“抵”将其推翻,重新塑造为一个新社会。当今诸候国互相倾轧,彼此征伐,斗争频繁,不可胜数,当此之际,自然善斗者才是强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