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鬼谷子·捭阖第一》篇解说(1·6)

(2021-01-09 08:02:40)

1·6

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内之;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捭阖者,天地之道;捭阖者,以变动陰陽,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反出、反复、反忤必由此矣。

 

【解说】

此段难解,我只能说说我的体认,谈不上“解说”。——我以为,这是针对前段所说,先从进行“捭”、“阖”的目的出发,说明何以必须争取在捭阖中做到“周、密、微”,然后从世界观的高度对捭阖做个归结。

1、前两句:“内之”与“出之”对言,“内”必是借作“纳”;据此可知两个“之”字所指不同。所以两句的意思是:(要知道,)捭,即与对方交谈时放开议论,或是为了诱使他暴露他的真实想法(“出之”),或是为了说服他接纳自己的主张(“内之”)。——注意:这意思明显不是前文的推论,所以领起这段话的“故”字乃是发语词;两个“或”字是表示选择关系,也可翻译为“有时”;至于这里何以是讲“捭”的目的,则是语境决定的,原文没有使用关联词语,实际上就是由你的“体认”来决定了。

2、第三第四两句:这是讲“阖”的目的:“阖”作为“捭”的对立面,是指在对话中自己少讲,多听对方说;这样表现的目的,总的说(作为“捭阖”的部分、环节)与“捭”是一致的,但相对于“捭”来说则当然不一样,即是为了有时间在心中思考对方的说法是否在理,是该吸取还是该反驳和怎样反驳。所以这两句改说“取之”和“去之”了。——看出“出、内”和“取、去”的主体(施事)分别是“对方”和“自己”,从而也明确四个“之”字(都是指代“意之所属”)各指代什么,是正确解读这段话的关键。这样自然也就设定了:前两句的“而”字后面省去了“使”字。

3、接下两个“捭阖者”句理当不是给“捭阖”下两个不同的定义,就是说,后句是对前句作展开陈述,使之意思更加明确。之所以说这两句,是要把“捭阖之道”,或者说运用“捭阖之术”,提到“世界观”的高度来认识。因此,前句说的“天地之道”是指“世界的普遍规律”,先说这一句,是为了先行明确“捭阖”乃是“普遍规律起作用之一例”,以便接着从世界观的大视野出发对之作申说。——于是知道了:后句中的“以”字相当于“因”。“变动阴阳”是“阴阳变动”的倒装,“阴阳”则是泛指“一切对立统一体”。“变动”是指对立双方的互动。“四时”句是交代“变动”没有时间限制(“开闭”意味着有变化但始终未变成“他物”)。“以化万物”的“化”字是动词,产生义(《礼记·乐记》:“乐者,天地之和也……和,故百物皆化。”王冰注:“化,犹生也。”)“化万物”当是说“形成万千情况、局面”(“物”的义项极多,《周礼·春官·保章氏》:“以五云之物,辩吉凶水旱降丰荒之祲象。”其中的“物”字明显不是指“事物”,而是指一种景观,郑玄注释为:“物,色也。”)

4、最后三句:“反出”的“反”通“返”,“反忤”的“忤”是违逆义,这里用作“反”的反义词。从后面说“必由此矣”可知,所列四个反义词组是指从四个维度(横向、纵向,时间维度和事理上的“顺逆向度”)来看的四组相反现象、趋势;“由此”是“由于此”的压缩;“此”则是“阴阳变动”的复指词。——现在就可以看我的译文了。

 

辩析

1、前四句,《许注》的译文是:“所以用捭或能使对方开而真实情况暴露出来,或能让对方开而使己方的观点被接纳;用阖或能使己方有所获取,或能使己方顺利地躲过祸患。”

2、后几句,《郑译》的译文是:“捭阖,就是变动阴阳,干扰自然顺序,就是用开闭之法去促使万事万物变化、转化。纵和横,返和出,反和覆,反和忤,都是事物阴阳的具体表现,都可以用阴阳来区别、说明它们。”

 

译文

 

要知道,捭,亦即放开议论,或是为了诱使对方暴露他的真实想法,或是为了说服他接纳自己的主张;阖,亦即多听少讲,则或是为了有时间思考是否应该采纳他的意见,或是为了斟酌该怎样反驳他的说法。而这又全都是因为进行捭阖其实是世界普遍规律起作用之一例,就是说,任何对立统一体都无不因自身的矛盾对立性而发生双方的互动,并且没有时间的限制,可说千变万化。各国外交活动中的纵横、反出、反复、反忤,通通都是由此而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