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子》第七十三章解说

(2020-01-11 23:07:25)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栝:此两者或利或害,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

            天之道:不战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战    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这一章,由于王本中“栝”作“活”,注家们又未理清上下文之间的关系,特别是错解了头两句中“则”字的意思,所以历来的解说可说是完全错误的。沈先生纠正了对“栝”字的误解,对正确理解此章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我认为,他也未能获得本章的“达诂”。

 

【解说一】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栝。

1、对这两句,我先要指出:由于后句的“栝”字在王本作“活”,注家们就很自然地认为与“活”对言的“杀”是“死”义,发现帛书本“活”作“栝”后,就说“栝”是借作“活”,再加之两个“则”字也很自然地被视为连词,相当于“就”,本章这开头两句和紧接着下面三句,“很自然地”被误解了两千多年。——直到2004年沈善增先生的《还吾老子》一书出版为止。

2、“杀”和“栝”对言,究竟指什么?《周礼·考工记·冶氏》中有一句是:“杀矢,用诸田猎之矢也。”《庄子·齐物论》中则有:“其发若机栝,其司非之谓也。”(其中“栝”是指“箭末扣弦处”。)据此可知,“杀”与“栝”都与弓箭有关,即“杀”是一种利箭,“栝”是射箭器,与弓弩相似,二者一起构成一种“武器”,但有所分工,因之所受到的“评价”和对二者自身的“利弊”也不一样:人往往只讲箭的杀伤之力,而忽略了栝的发射之功;但箭会被折断,还易丢失,栝总在“后方”,没有危险。所以接下说,这两者“或利或害”是难以说清楚的。——《沈著》对“杀”和“栝”的解释,大致如此。因此,该书这两句的译文是:“果决表现在进取上就像利箭,果决表现在不进取上就像射箭器。” 很明显,按这理解,这两句与下文是衔接得很好的。

3、我认同《沈著》对“杀”和“括”的新解,还想做点补充:《老子》中多处“生”、“死”并提,如“出生入死”(五十章),“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七十五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七十六章)等,单说的地方更多,都不借“栝”为“活(生)”,不用“杀”指“死”;既如此,认为这里是用“杀”、“括”借指“死”、“活”,确实值得怀疑。依王本,又按传统理解,“杀”和“活”的主体就都是人(即“勇于敢”和“勇于不敢”后省去了“者”字),真这样的话,两句改作“勇于敢者死,勇于不敢者活”就意思不变,从文章看则好得多,还更合《老子》的行文风格,老子为什么偏要加两个“则”字呢?这不好解释。“杀”通“弑”,此时读作“shì”,与“矢”同音,因此,认为“杀”是“矢”的借字并不违背训诂原则,肯定此说,认为与“杀”对言的“括”是用的本义,并非“活”的借字,就几乎无可怀疑了。

4、认定“杀”和“栝”是分别指箭和射箭器后,我进而肯定:这里的两个“则”字不是连词,而是动词,“效法”义;故头两句乃是说:勇气表现在“敢”上,是效法“箭”;勇气表现在“不敢”上,是效法“栝”。注意:“敢”在古代也不用作名词的,这里用作名词了,是因为它是相对于后句说的“不敢”而言的:六十七章把“不敢为天下先”作为三宝之一,可说是对“不敢”起到了“定义的作用”,所以“不敢”在这里是作为名词性词组来使用的;这样,“敢”就是“不敢”的反义词,也用作名词了,并且自然是“争为天下先”的意思。——所以这开头两句其实是说:勇气表现为争当天下先,那是效法箭;勇气表现为不敢为天下先,那是效法栝。

 

辩析

1、这两句,蒋锡昌的解释颇得好评,在近世影响较大:“七十六章:‘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敢’即‘坚强’,‘不敢’即‘柔弱’。”——世传各本中两句的“敢”字后都没有“者”字,《译注》认为“有‘者’字句法较完整”,故“据帛书甲本补”。我则以为没有“敢”字更好,因为这里重在比较两种“做派”,即是通过比较两种做派来比较两种“人”,而加了“者”字,这“通过”就不明显了。所以这里我不从帛书,不加“者”字。

2、这两句,《新译》的译文是:“勇敢到一切不顾,就会死。勇敢到‘不敢’,就会活。”——《今注》和《译注》的分别是:“勇于坚强就会死,勇于柔弱就可活。”、“勇于敢的就会死,勇于不敢的就会活。”

 

【解说二】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

1、正确理解这四句,关键在知道“天之所恶”不是名词性词组,而是“天厌恶哪一个”的意思:这里,“之”是衬字,“所”是疑问代词,相当于“何”(《国语·鲁语上》:“长勺之域,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其中“所以”是“凭什么”的意思,“所”是作“以”的前置宾语,用法和这里的“所”字相同)。——因此,头句中两个“或”字乃是疑问代词,相当于“谁”(《诗·豳风·鸱鸮》:“今女下民,或敢侮予!”其中“或”就是“谁”义),前三句是一起对上两句说的意思提问:这两种人谁得利,谁受害,上天又是讨厌哪一个,以及其中的缘故,有谁知道呢?

2、必须注意:“天之所恶”的“天”不是实指某个对象,而是古往今来的中国人用来呼唤公平公正公道时的一个“说法”,也即中国人心中设定的这三者的最高标准和权威的裁决者,无以名之,就称为“天”了(天最高最大,谁都奈何不了),老子不拒绝这说法,也“从俗”地采用了,所以他这里说的“天”,乃相当于他心中的“大道”。

3、最后的“是以圣人犹难之”句,在六十三章中出现过,我在那里说过:此句中的“犹”字是“音犹在耳”这说法中的“犹”,表示继续不断,相当于“一直”。这里也一样。“难”是“问难”、“责难”的“难”,故此句是说:所以圣人也总在思考这个问题,以求得道最好的选择。自然,这只是为了凸显正确解决这问题极关重要,不是要指出圣人并非万能。——惟其如此,下文是让圣人借“天之道”的名义,讲出他对以上问题的一般性回答。

 

辩析

1、这段前三句,《新译》的译文是:“这两种勇敢的结果,有的得利,有的受害。天道所厌恶的,谁知道它的原故?”将“受”字改作“遭”,就是《今注》的译文了。——这译文后两句语意不明,而且同前文接不上气:这说明译者未能吃透原文。问题明显出在译者把“所恶”理解为“所厌恶的”了。

2、末尾的“是以”句,马叙伦说:“‘是以’一句乃六十三章错简复出者。”奚桐也说:“‘是以’一句谊与上文不属,盖六十三章文复出于此。”帛书本出土后,发现没有此句,自然增加了这个说法的权威性。但《沈著》说:只有像《新译》那样,将这句话译作“因此‘圣人’也难于说得明白”,此句才似乎可以删去,若译作“正因为这样,有道之君要对此加以辩析”,这一句就是用来说明下文都是“‘圣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不是可有可无的了。”——我认同《沈著》的意见。不过我也要说一句:认这一句为错简而删去之,其实也不影响什么,按《老子》文例,下文照样是圣人的回答,《沈著》说“不是可有可无”,言过其实了。

 

【解说三】天之道:不战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战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头句中的“天”,就是上文“天之所恶”句说的“天”,“天之道”即“天的原则”,显是用以指谓人应该奉行的最高标准,所以其实就是“天”,也即“道”,说成“天之道”,是说话的需要,习惯使然,赋予这个“原则”以最高权威性罢了。后六句就是交代“天的原则”的具体内容,也即圣人借“天”来对以上问题所作的回答,明显是两层意思:

1、前三句为一层,是说:这里的根本之点在于要“不为”,但又收到“为”的效果。所以三句结构相同,后一动词(“胜”、“应、“来”)的主体都是前一动词(“战”、“言”、“召”)的受体。取得这理解的思路是:第三句“弗召而自来”明显是说:你没召请他,他自动地来了;据此可知,前两句是说:你尚未开战,对方就甘心服从你了;你还没有发出号令,别人就响应你了。这样,三句岂不是一起表达“要无为,又达到目的了”的意思?——注意,第一句的“战”字可以宽泛地理解为“作斗争”,“胜”是“相称”义(《国语·晋语四》:“为礼而不终,耻也;中不胜貌,耻也。”其中“胜”就是“相称”的意思)。你和别人作斗争,无非是要别人服从你,即和你保持一致,你的品德高尚,别人对你心存仰慕,自愿与你认同,保持一致,这不就是“不战而善胜”吗?又,这个“善”字不是“善于”义,而是四十章的“夫唯道,善贷且成”的“善”,“乐意地、好好地”的意思。第二句中的“善”也是如此。

2、后三句是对前三句体现的一般原则作个补充,交代万一要“战”的话,又该坚持什么原则。由于“不战”、“不言”、“不召”是“无为”的表现,“胜”、“应”、“来”是“有为者”企望达到的结果,所以前三句可说同时“顺带地”指出了,用“无为”的方法也能达到“有为者”的目的。这自然预定了“战、言、召”的对象是善良的人,但事实上总有极少数的恶人,他们不会因你道德高尚就主动“胜、应、来”的,甚至会因为你“无为”而更加肆无忌惮地做坏事;对这种人如果完全不予惩罚,就不公平了,就不能显示“赏善罚恶,不差分毫”的“天道”了。因此,讲完要用“无为”的方法去实现目的后,就补充说:万一遇到“无为”行不通的恶人,就要坚决斗争,并且让他们一个不漏地受到惩罚。这就是后三句的具体意思。——注意:“战而善谋”中的“而”字相当于“则要”,“善”是“善于”义了。所以此句是说:不得不战时,那就要善于谋划。后两句是交代“谋划”的目的和谋划得好的标准:“恢”是大义, 故“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是说网要撒得大,网眼要稀,但又能将他们一网打尽,一个不漏。这无疑是暗示说:不是要将他们斩尽杀绝,只是要把他们统统改造过来。

 

辩析

1、这里说的“天之道”,《今注》注释和翻译为“自然的规律”,《译注》则说:“天之道:即天道,指作为宇宙本体以及万物根源和依据而存在的道,其义不限于‘自然规律’……”。——《新译》译作“天的‘道’”,《沈著》译作“天的行为法则”。

2、说明“天之道”内容的三句话中的两个“善”字,注家们几乎一律译作“善于”,“胜”和“应”则多译作“得(取、获)胜”、“回应(答)”。我以为都属于误译。——“不说话而善于回应(答)”,这种说法是否“辩证得”太离奇了?我不相信老子会这样说话。

3、“战而善谋”句,王本作“繟然而善谋”;“繟然”,一般训作“坦然”、“缓慢”。所以《新译》将这一句翻译为“虽迟缓而善于谋划”,《今注》翻译为“宽缓而善于筹策”,并且都以为同前三句是并列关系,故在后面打句号。——我认为,此句即使作“繟然而谋划”,同前三句在内容和文字上都无法并列;因此,认“单”和“弹”是“战”的通假,比认为二者是“繟”的借字要有道理得多。

4、这一段,《译注》从王本,其译文是:“天之道,不争斗而善于取胜,不说话而善于回应,不召唤而使万物自来归附,坦荡无私而善于谋划。天网广大无边,稀疏却无所漏失。”——这译文颇有代表性。

 

译文

(一个人的)勇气表现为敢于争先,是效法箭;(勇气)表现为不敢争先,是效法栝。这两种不同表现的人,哪个得利,哪个受害,上天又是讨厌哪一个,以及其中的缘故,有谁知道呢?

天的法则,也即道对人的要求是:要争取尚未开战之时,对方就表示愿意服从你;你还没有发出号令,别人就来响应你了;你没召请他来,他就自动地来了;不得已而不得不战时,那就要善于谋划,努力做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就是说,网要撒得大,网眼要稀,能将对手一网打尽,一个不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