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七十一章解说
(2020-01-10 20:10:37)七 十 一 章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这一章,《沈著》认为“文义浅显”,所以只译不解。我以为,这是因为沈先生先已经按他的理解把原文“句读好了”,故而他其实是说:像我这样句读,此章就“文义浅显”。但问题是:本章的特点就在于“句读难定”,因而可能“说解甚多”,即使每种“读法”都说得通,要确定哪一种最合老子原意,却并不容易。
【解说一】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如此标点这段话八个字,是我审定的,因为我认定:这是两个对偶句,每句前三字是压缩的复句,后一字可称“独词句”,是对“有前句说的那种表现的人”作评价。——我的思路是:
1、后句的独字句(“病”)的意思只会是:这是有病(病态的表现),可准确地翻译为“这是一种毛病”(《庄子·让王》:“学而不行谓之病。”其中“病”字就是指缺点、毛病,非指生理疾患。)据此可知,前三字必是说:其实不知(无知),却装出知的样子。既是这意思,就应这样句读:不知,知。——不懂装懂是自欺欺人,是对己对人都不负责任,甚至是为了满足暂时的虚荣心而不惜误人害人,老子批评为这是道德人格上的“毛病”,十分中肯。
2、回头再从“对称性要求”看前一句,就知必是说:真正(有)知,却总是显得(无知)的样子,那是高尚的表现。——注意:这里说的“显得”,乃是别人的观感,不是“知”的人自己的刻意作为,故而体现的是谦下、虚心的“德性”,所以评价为“上”;这个“上”字自是借作“尚”,高尚义,这里用作“有道德毛病”意义上的“病”的反义词,十分恰切。老子是“文章高手”啊!又,把这个“上”字理解为“这是上等表现”,只是逻辑上说得通,但不切语境,是吧?
【辩析】
1、这一段,《新译》、《沈著》和《今注》的理解相同,都这样标点:“知不知,上;不知知,病。”译文仅在字面上稍有区别,以《今注》的较为简练(该书从王本,“上”作“尚”,后有“矣”字,“病”后有“也”字):“知道自己有所不知道,最好;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是缺点。”——这译文表达的意思并也不错,说原文就是这意思,则没有说服力,像是“添字为解”;而且,按三书这样句读,也可另作解释,例如奚桐的领会就不一样,他说:“知而不自以为知,是谓上德之人,若不知而自以为知,则有道者之所病也。”
2、《译注》将后句翻译为:“不知道而自以为知道,那就是大毛病了”。这该说是“不应有的误译”:不知道而自以为知道,很可能是实际情况,而且是认识过程中很难完全避免的,简直涉及不到人品问题,老子哪会论定、批评为道德人格上的“毛病”!——该书前句的译文是:“知道自己有所不知,那是最好的了”,同样是“不该有的误译”:知道自己有所不知,这是人的“常态”,极不虚心的自大狂,心里也一定“知道自己有所不知”的,老子哪会予以表彰,说是“最好的”?
【解说二】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
1、这几句是申明怎样克服上面讲到的毛病,和圣人为什么没有那种毛病。“夫唯”的“夫”是发语词;“唯”字是表示限定,“唯有”的意思; “病病”的后一“病”字是名词,特指上面提到的毛病;前一个“病”字和“不病”的“病”字是动词,“担心”的意思(《论语·卫灵公》:“君子病不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是以”相当于“因此”、“所以”,这里受上句“唯”字的影响,自然是“就会”兼“才会”的意思了。所以前句是说:只有时刻警惕上述毛病,(自觉加以预防),才能不犯(这毛病)。——老子这样说的根据何在?我的理解是:不懂装懂,不知佯作知,这表现导致的结果一定不好,体现的是不良品性,所以该说是一种“毛病”,这应是谁都知道和承认的,但又正是人们常犯的毛病,因为其深层根源在于人的本性要求自尊,希求得到他人的敬重,实际上却不总能达到;因此,人会自发地寻求一种虚假的满足。“不懂装懂,不知佯作知”这个表现的本质就在于这种虚假的满足。所以这个毛病是很不容易克服的。但从另一方面看又该说:既然是自觉的作为,不属本能,不是人的自然本性,就又是能够克服的。克服的途径自然首先是认识到它的危害性,从而能够时刻警惕自己,约束自己不这样表现。老子就是基于他对人的这个认识而说这段话的。老子对人性的了解是多么深刻啊!
2、我还要说:老子同时看到了,圣人高于普通人之处,也仅仅在于他对待这个毛病的态度与众不同,不在他天生就不存在上述矛盾,所以接着说的是“圣人不病,以其病病”:“以其”等于说“就因为他”;为了强调和加重语气,末了就又追加一句“是以不病”。——可见老子是十分实事求是的,并不神化圣人。
3、还说一个意思。《今注》在为这一章写的“引述”中说:“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苏格拉底说:‘知道自己不知道。’立意亦相同,要人有自知之明,并诚实地检视自己,以求自我改进。”但高亨写的按语是:“亨按:《论语·为政》篇载孔子之言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持义与老子不同。”——我以为高先生体会得正确一些,因为孔子和苏格拉底说的以上两句名言,完全是从认识方面立论的,老子这里则主要是讲道德问题,即直接是教人“自我改进”道德人格形象,不是告诉如何提高知识水平,而且老子认为人的知识状况无伤大雅,与道德并无直接关系,而苏格拉底的另一句名言是:“知识即美德”。
【辩析】
1、这两句,《新译》翻译为:“正因为把这种毛病当作毛病,所以不病。‘圣人’是不病的,因为他把这种毛病当作毛病,所以他不病。” 这译文明显别扭,原因是按理解孔子名言“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的模式,来理解这里的“病病”了。——纯从语法上说,“病病”的前一个“病”字也只能是“担心”义。
2、这两句,《今注》从王本,第三四句在最前面,缺末一句,其译文是:“有道的人没有缺点,因为他把缺点当做缺点,正因为他把缺点当做缺点,所以它没有缺点。”——《译注》给出的这几句的原文,是这样三句:“是以圣人之不病也,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还有注曰:“病病:以病为病,把毛病当做毛病。”翻译为:“圣人所以没有毛病,那是因为他把‘不知知’这种毛病当作毛病,所以就没有毛病。”
3、关于本章的主旨,《译注》说:“本章谈论的是认识问题,特别指出认识自身认知局限性的可贵。”——我的体认不一样,以为应当这样表述:本章是以认知问题为例,指出只有不自欺欺人,时刻警惕虚荣心,才能永葆人的真朴的本性。
【译文】
一个人真正有知,却显得无知,那是高尚;其实无知,却佯装有知,那是犯病。
只有真正担心自己会犯某种毛病,才会没有那种毛病;圣人没有上述毛病,就因为他时刻警惕自己出那种毛病。因此,圣人绝不会犯上述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