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赵又春
赵又春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7,567
  • 关注人气:71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子》第六十七章解说

(2020-01-08 18:07:04)

 

    天下皆谓我大,大而不肖。夫唯不肖,故能大;若肖,久矣

其细也夫。

我恒有三宝,市而宝之:一曰慈,二曰检,三曰不敢为天下

先。夫慈,故能勇;检,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器长。

今舍其慈且勇,舍其检且广,舍其后且先,则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建之,如以慈垣之。

 

本章我从帛书。头一段,王本的文字有着较大的差异,与下文衔接不上,因此有人认为应另作一章。

 

【解说一】天下皆谓我大,大而不肖。夫唯不肖,故能大;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这头一段,王本作:“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看完我的解说后,读者自能判别帛书本和王本哪个为优。

1、头一句比较难懂。我的想法是:“夫唯”领出的后几句明显是被人们称为“大”的人对别人说他“大而不肖”作解释,凭着这一点和他解释的内容,可以肯定三点:“大”是用作名词,指伟大人物或领袖人物;从而“不肖”是说他又不像个大人物或领袖,即一点大人物或领袖的“架子”都没有,简直就是个普通人(“肖”是“惟妙惟肖”的“肖”,相似的意思)。因此,开头说的“天下”虽是指人,但不会是指广大民众,因为在民众心中,大人物就是圣人,其“大而不肖”是十分自然的,圣人不会无须对此作解释;自然更不会是指全天下人,因为民众是“全天下人”的绝大多数。所以,这个“天下”是“某些人”、“有人”的替代说法他们是根据说“我”的人的地位、职务说他“大”,又见他待人接物简直与普通人无别,就说他“不肖”。仅仅是“有人说”,怎么说成“天下皆谓”了呢?这就要用老子的文风来解释了,可这一点不必奇怪,鲁迅不就常常用“中国人”指称极少几个中国人吗?由于他们说这话是内涵着惊讶和不理解的,所以说“我”的人在引述了他们的说法后,就加以解释,但很明显,他作这个解释并不是冲着“那些人”,而是借此由头说明“大人物”与“小人”理当是怎样的关系,以此开导、教诲“从权位看是大人物实为渺小人物”的当今君主,同时还讥讽了“那些人”:他们不属于民众,而是四十一章中说的“下士”,是不知“真正的高尚”和“人生境界”为何物的。——头句的意思明白了吧?顺便还说一句:删去一个“大”字是否更好一些?

2、后面的话好懂:“夫”是发语词,“唯”相当于“只因为”。“若肖”是条件分句。“久矣其细也夫”中的“久”字是指持续时间长,不是“很久以前”的意思(《论语·述而》:“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所以这个“久”其实是说“肖久了的话”。“细”是为了与“大”对言而临时采用的说法,由于“大”是指大人物的伟大,所以这个“细”是“渺小”义。“其”是表示推测、不确定的语气。

 

辩析

1、就我所见,头句中的“天下”,注家们多理解、翻译为“天下人”;“细也夫”,一律翻译为“小得很了”、“细小了”;“久矣”,除了《沈著》翻译为“时间久了”,一律译作“早就”:似乎说“我”的那位大人物一定是“老资格”的大人物。

2、《译注》注释“大而不肖”说:“此句中‘不肖’,即‘不贤’、‘不才’之意。结合其本义和引申义,这里的‘不肖’与口语所说的‘不像样’意思最为相近。‘大而不肖’就是‘大却不像样’的意思。”所以它给出的这一段的译文是:“天下人都说我大,大而不像样子。正是因为不像个样子,所以才能大。如果像个样子,那早就小了。”——你觉得怎样?我不评论了。

3,《新译》对这几句的理解比较特殊,其译文是:“天下人都说我的‘道’广大,不像任何具体的东西。正因为它广大,所以不像任何具体的东西,若它像什么具体的东西,它早就渺小得很了!”——我也不详作分析了,只说一句:如果下文能够同这译文的意思接得上,就说明这理解至少不失为“一说”,否则,就是“颇大的误译”。

 

【解说二】我恒有三宝,市而宝之:一曰慈,二曰检,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检,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器长。

1、这段话中“市而宝之”的“市”字,世传本作“持”,一般都用通假解释,但《沈著》说,“‘持而宝之’,是‘我掌握着并保存着它’(《任译》);而‘市而宝之’则是‘若要进行交易,我把它看得像珍宝一样贵重’,也就是‘金不换’之义。此三宝,并不会有人来强行夺取,却会使人生羡求之心,故言‘持而宝之’显不如言‘市而宝之’。”——我则以为,“市”和“持”都是借作“恃”(“市”是音同通假,“持”是因有偏旁“寺”而通假),因为此句明显是说“我就是靠这三者而得以成为“大”的,故而一直视之为珍宝”(“恃”是“有恃无恐”的“恃”,仗恃、凭借义)。

2、作为三宝之首的“慈”,从下文说“夫慈,故能勇”看,是指使人“勇”的原因,所以基本内涵应是无私心(无私则无畏,无畏即是勇),即是笃爱、仁爱义(《左传·庄公二十七年》:“夫礼乐慈爱,战所畜也。”孔颖达疏:“慈谓爱之深也。”)和孔子宣扬的“仁”并无区别。——这似乎又证明,老子并不反对作为个人待人接物原则的“仁”。其实,对他人仁慈、有爱心,自能得到别人同样的对待,因此行动起来就有着深厚的“人性基础”,觉得理直气壮;作为君主,更会因此得到民心,从而更有“有国”之感,以致信心、勇气倍增。这就是“夫慈,故能勇”。

3、第二宝“检”,王本作“俭”,自是通假,无疑与五十九章说的“啬”同义,这里为了同第三句末的“先”字协韵,就改用“俭(检)”了。——由于五十九章有“夫唯啬,是以蚤服,蚤服是谓重积德”的说法,所以接下说“俭,故能广”;这“广”就是指“重积德”,自然包括“重积德”达至的一切好效应。

4、这段话中难解的是“成器长”(帛书甲本作“成事长”,王本“成”字前无“为”字),《新译》译作“事物的首长”,《今注》译作“万物的首长”,显然不妥;《沈著》经过考证后认定,这个“器”是表示封爵,“成”是“大”义,故“成器”即“大器”,也即大方诸侯,从而“成器长”实为“天子”的别称(“成”字确有大义。《左传·襄公十四年》:“成国不过半天子之军。”杜预注:“成国,大国也。”)——这样解释,“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器长”句,就简直是上章“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句的变文了。因此我以为可取,并补充一个证据:在古代,“器”字可以特指标志名位、爵号的器物(《左传·成公二年》:“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又,“不敢为天下先”句中的“不敢”是第三章中“使夫知不敢”的“不敢”,也是指“因认识到了某事不可做或不该做就不想、不愿去做了”这个意思的“带肯定评价的说法”。

 

辩析

1、此段中的“慈”字,《新译》译作“宽容”,《沈著》和《今注》译作“慈爱”;“俭”字,则三书分别翻译为“啬俭”、“检点”、“俭啬”。——“广”字,分别译作“宽广”、“国土、人口、财富都能增多”、“厚广”。

2、这几句,《译注》的译文是:“我一直拥有三大法宝,保持并且珍藏它们:第一是慈爱,第二是俭约,第三是不敢争先走在天下人的前面。因为慈爱所以能勇敢,因为俭约所以能广博,因为不敢争先走在天下人的前面,所以能成为造就万物的首长。”——不必细作辩析了。又,该书还为“故能为成器长”做了个注释:“成器,成就器物,造就万物。”

 

【解说三】今舍其慈且勇,舍其检且广,舍其后且先,则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建之,如以慈垣之。

这两段话其实是可以不说的,因为讲完“三宝”的作用后,意思全到了,可以结束了。老子显是太看重这三宝了,所以“意犹未尽”,就又从否定的方面强调一下。

1、前段要注意的是:首句头上的“今”字是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相当于“假使”、“如果”(《孟子·梁惠王下》:“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所以三个“舍其”句乃是三个条件分句,都是“(则)死矣”的充分条件(“其”字是表达推测、不确定的语气)。这三个“舍其”句是对应于上一段的三个“故能”句说的,只是从“字面”看,第三句“舍其后且先”同上文第三个“故能”句“对不上”,从内容看还是“对得上的”:因为“不敢为天下先”就是甘于居“后”,“为成器长”就是成为天下“先”了。 这三句中的“且”字相当于“却”,所以例如头句“今舍其慈且勇”,意思是:“假如不以仁慈之心待人,却又想得到勇气”。这是舍因求果,当然绝不可能成功。另两句也应如此解释。——所以三句的结论都是“死矣”。注意:这“死”字不是“死亡”义,译作“办不到”,也许更合老子的意思,因为三个条件仅仅意味着“舍本求末”。

2、后段要注意的是:这里只讲“慈”的作用,不说另二宝了,是因为这一章的主题是讲“慈”,并且是把“慈”看作“检”和“不敢为天下先”的内在根据的。这里将“战”和“守”对言,二者显为“进攻”和“防守”义,对这个“战”字还应作宽泛的理解,即是今天说的“战斗”的意思,是泛指一切主动去克服困难的行为。由于前面说了“夫慈,故能勇”,所以这里呼应着说“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末句是个条件复句,其中“将”字是连词,相当于“若”;“建”字是封赐义(《诗·鲁颂·閟宫》:“建尔元子,俾侯于鲁。”)“如”字是副词,相当于“将要”(《左传·宣公十二年》:“有喜而忧,如有忧而喜乎?”)“垣”是指墙垣,这里自是引申为“保护”的意思;两个“之”字是相互呼应的代词,前一个可翻译为“谁”,后一个可翻译为“他”。

 

辩析

1对这段话头上的 “今”字,冯友兰先生解说得很不中肯,他说:“这个‘今’字说出了这段话在当时的实际意义。它以当时的兼并战争为不‘慈’,发展生产为不‘俭’,各国争雄为‘为天下先’。他断定这些都是走往死路的。”——他把这个“今”字理解为“今天”、“现在”了。《新译》和《沈著》也分别译作“今天”,《今注》和《译注》都译作“现在”。这真是地地道道的望文生义!

2、前段中的“且”字,《今注》从王弼说,训“取”;《译注》说这“显然是错误的”,故注释、翻译为“以及”。——所以头一句,两书的译文分别是:“现在舍弃慈爱而求取勇武”、“现在要舍弃慈爱以及勇敢”。

3、末一句,《译注》注释说:“‘如’字初看似乎不好解释……实则,此‘如’字颇能见出老子思想的精微细致之处,说‘如以慈垣之’,着一‘如’字,乃见出天之慈爱是有而似无,无而似有’,与所谓‘辅万物之自然’,所谓‘天地不仁’,‘天道无亲’之旨趣相契合。”其译文是:“天将要让谁有所树立,就像是用慈爱来保护他。”——译注者是把这个“如”字误解为“好像”的意思了。据此要说,注释中说的一大篇话,乃是故凿高深之论。

4、最后我要说一句,把冯友兰先生解释“今”字时说的那些意思,作为本章的读后感,又纳入到《老子》研究的特定的理论体系中,倒不失为一种“见解”,至于是否正确,则更取决于那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程度。冯先生一定是出于他的理论体系的需要,才对“今”字作那样的解释的,以为冯先生不知“今”字有“如果”义,那就把冯先生估计得太低了,简直是对冯先生的不敬。

 

译文

天下人都说我是个大人物,而且虽然是大人物又不像个大人物。可我正是因为不像大人物,所以才成了大人物啊!我要是仅仅像个大人物,时间一久,我岂不就变成渺小者了!

我身边总是带着三件宝物:第一个叫“慈”,第二个叫“俭” ,第三个叫“不敢为天下先”。因为有“慈”,所以我有勇气;因为有“俭”,所以我能广积德;因为“不敢为天下先”,所以我能够成为诸侯的首领。

谁想舍慈而求勇,舍俭而积德,不居人后而又为人先,那是绝不可能达到目的的。

慈,据以征战,必能获胜,据以防守,一定牢固。老天要赐福与谁了,那是一定会保护他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