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四十八章解说
(2019-12-10 18:12:00)
四十八章
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恒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对这一章,我要先说明两点:一、历来都把本章的关键词“为学”理解为“求学”,因之也就自然地认定所“益(增加)”的是知识、学问。我认为这是误解。二、因此,我改变了此章的“传统读法”,即上面这样标点原文乃是我的“发明”,注家们给出的原文多半是:上段没有前两个逗号,“益”字后打逗号,前一“损”字后面和末句前面用句号;后段的冒号作句号。——对“为学”,我的老师冯友兰先生也作上述理解,他说:“‘为学’就是求对外物的知识。知识要积累,越多越好,所以要‘日益’。‘为道’是求对于道的体会。道是不可说,不可名的,所以对于道的体会是要减少知识……所以要‘日损’。”但我不能不说,他也理解错了,故而他对全章的解说也很不准确。
【解说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头句“为学”的“学”字,沈先生认为“应作‘教’解”。我认同他这意见,但我得到这个理解的途径同他不一样:他是从考证老子时代“学”字的含义而得到这个结论的,我只局限于对本章义理的分析。
1、本章仅有两段,后段是补述前段立论的根据,我从其一般内容和用词看出:本章是对君主做教诲和告诫,故前段大意是:你处理具体政事越少越好,达到极致就是“无为”,就进到作君主的“胜境”了。——据此可知,第二句说的“损”是以“政事”为潜在宾语(受事)的, “日损”是“为道”的结果,同时也是目的;这样,与“损”对言的、“为学”导致的“益”,其受事也理当是“政事”;这样理解最合事理逻辑。因此,前两句应都是因果复句,是一起从正反两方面作教诲说:你“为学”,就必定“日益”,即会感到要亲自处理的政事越来越多;你“为道”,则相反。先说“为学”将如何,是因为“为道”的结果要多讲几句,好过渡到讲“无为”的两句。
2、于是进而知道:“为道”,展开来说就是“按道的原则、要求处理政事”;“损”,直接是说少发号司令,也即少干预手下人的工作,放心地让他们干:因为君主处理政事可归结为对官员作指示发命令。毫无疑问,从“内在根据、动因”上说,所“损”的是君主的“欲念”。明乎此,与“为道”对言的“为学”是什么意思,不很清楚了吗?显是指因为“个人欲念太重”而对手下人做事“不放心”,于是不断嘱咐监督检查,甚至事必躬亲;这岂不其实是“为教”?而且是双重的“为教”:这样做是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又是有意给下属作示范,自以为师。——因此很明显,把这“为学”直解为“求知识”,以致所“益”成了“增加识见”,一定不切实际,是说不过去的。至于为什么不就说“为教”,而说成“为学”,那好解释:一,这是老子的文风;二,说“教”,有讥讽君主的意味和嫌疑,用“学”字则相反,是委婉地恭维君主有谦下的好品性,迎合了君主的虚荣心,将收到更好的“劝导效果”;三,本来就可以用“学”字表达“教”的意思,这在《老子》中就有先例,那就是二十章说的“绝学无忧”;四,用同一个字表达两个对立的概念,这在古汉语中可说“不乏其例”(最有名的一例是“乱”字有“治”义),最精通对立统一律的老子,哪怕是独创一个也不足为奇。
3、“为道日损”后接着又说三句,是继续申说“为道”的效益:先说尝到了“损”的甜头就会坚持“损”下去(“损之又损”:“又”是表示重复、继续的副词),次说这样将会达到无可再损亦即根本没有政事需要亲自处理了的境界(“以至于无为”),最后指出,那时就反而会觉得,似乎没有哪件事不是自己处理的了(“无为而无不为”)。——注意: “无不为”是“有为”的否定之否定,即是“有为—不为—无不为”这条发展链的第三阶段,故而只是对无为者“当前心态”的陈述,不是指令他去做什么,所以决不是“无所不为”的意思。这“无为”虽然直接指的是“没有政事需要亲自处理了”,即是指“无(不)为政事”了,但如上所说,原因、根据在于此时的君主已经“无欲”,故而按第一章“故恆无欲,以观其妙”的说法,此时他对于手下人处理的事情与他自己亲自处理的事情,就感觉不到区别,一律视为“己出”了。所以“无为而无不为”是说得非常“有理论水平的”,就是说,体现了在“无为”问题上理论观点的一贯性。因此,“无不为”前头的“而”字相当于“即”、“就是”,不可读作“而且”、“那就”(《战国策·楚策一》:“天下强国,非秦而楚,非楚而秦。”其中两个“而”字就是这用法)。所以“无为而无不为”这句话,可说是从“无为者”的心态方面给“无为”下的定义,故而可以倒过来说:感到别人做的事情就是自己做的事情了,就是“无为”了。用诗人的话说:物我两忘,即是无为。
【辩析】
1、对本章说的“益”和“损”,冯友兰先生还有个说法:“所损所益并不是一个方面的事。日损,指的是欲望、感情之类;日益,指的积累知识的问题。”这同他前面说的意思不一致了。——我这里要说的是:如果承认本章是在对君主作教诲、劝导,那么冯先生这说法要能成立,就要把“日损其欲”设定为君主们本来有的目的;因为不然的话,说这两句话就仅仅是陈述两个客观的规律性事实,同君主的需求根本不沾边,就起不到教诲和规劝作用了。可君主们哪会把“日损其欲”作为目的啊! 所以,在这里,冯先生失察了。按我的理解,“益”的“损”的都是“政事”,两个“为”字句是对比地告诉君主,你想减损为“为政负担”,就不可“为学”,只能选择“为道”,这样最终结果是“无不为”。这就迎合了君主们的希求,又符合老子宣扬、倡导“无为”的目的。
2、这头一段,《今注》有注曰:“‘为学’是指探求外物的知识活动”,“‘为道’是通过冥想或体验以领悟事物未分化状态的‘道’”,“无为而无不为: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其译文是:“求学一天比一天增加[知见],为道一天比一天减少[智巧]。减少又减少,一直到‘无为’的境地。”——不说注释的对错了,只说一句:这译文的意思只能对“本想减少智巧的人”有教诲作用。
3、这一段,《译注》也有注曰:“为学日益:治学是一天比一天增加知识。”“为道日损:修道是一天比一天减少知识”,“取天下常以无事:取得天下靠的是无为。”其译文的前两句就是注释文字,后三句是:“减少而又减少,一直到无为的地步。顺其自然清静无为就没有成不了的事。”——按这注释和译文的理解,老子对比地说明“为学”与“为道”的效益大不一样,简直是在无的放矢,甚至有点莫名其妙了。
4、确认我上面的理解,就该说这一章一开头就表明了不是要讲认识的来源和方法问题,而是教诲君主要如何对待“政事”,仍然是宣讲“无为之益”。因此,传统的认识论解读是站不住脚的。——真遗憾,最近我看到本世纪出版的一本北京大学哲学系编写的《中国哲学史》教材,还是如此解读《老子》的这一章。
【解说二】取天下,恒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前面说了,这几句是补述前段立论的根据,亦即承接上文,较具体地说明“无为之益”,实为申明劝说君主“为道”以期“日损”的理由。
1、从后两句可知,前两句是说要想“取天下”,就要“恆无事”(老子的文风要求省去关联词语,就说成这样子,像是两个并列句了)。这个“取”字,是用它的本义,取得、得到的意思,故“取天下”是说“获得天下(民心)”,可以翻译为“治理好天下”,因为“治理好”与“得民心”在老子看来是不可分的,即是外在表现与内在根据的关系(“取”、“治”与“得”的主体都是君主)。“恒无事”是指出“取天下”的保证条件(“恒”是长久不变义)。——这“无事”是说君主自身“无事”(无有政事要亲自处理),还是说他将天下治理得“无事”,即民众都拥戴他决没有人闹事?似乎应作后一理解,问题是这二者在老子看来也是统一的,即前者乃是后者的充分必要条件,加之本章又是劝导君主“为道”、“日损”,“以至于无为”,所以按前解更为合适。因此,这“无事”等于“无为”,联系到五十七章说的“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更相当于“无为而治”。
2、后两句是个条件复句:前句头上的“及”字是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和十三章说的“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中的“及”字同义,“如果”的意思(翻译为“等到”,句义不变)。添加此句,是又从反面肯定上一句的论断,起加强语气和强调的作用;自然,也就有个言外之意:中途失去上述保证,非但不能继续“取天下”,要恢复也不可能了。——注意:我在解说十九章“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句时说过,“足”字有“可以”、“能够”的义项,所以这里的“不足以”乃是“不可能”的意思。“有事”是“无事”的否定,故“及其有事”意带双关:既指君主改取“有为”的理念施治,又指民众因之不满,起来闹事造反了。又,此句中的“其”字是表示揣度、不确定的语气。
3、作个说明:“取天下,恒无事”两句,王本作“取天下常以无事”,其中的“以”字,我尚未见到注家的训释;我的体认是:“以”作动词有“仗恃”、“凭靠”义(《韩非子·五蠹》:“富国以农,距敌恃卒。”)作介词可表示方式和原因,相当于“凭借”、“因为”,用这三个义项解释这里的“以”字,王本这一句的涵义都同没有“以”字的“取天下,恒无事”一致,同样可按我以上的解说理解。
【辩析】
1、“取天下”的“取”字,历来注家多从河上公注:“取,治也。”尽管蒋锡昌对这个注释的根据作了一个说明,但沈先生仍说“我未见有人解释‘取’何以有‘治’义,‘取’在其他先秦或西汉文献中还有什么作‘治’解的例句。”因此,他认为这“取”字应是“聚”义,“取天下”应译为“要会合天下”。——我以为,在这里,沈先生的质疑颇有道理,说明他不愿轻易接受没有根据的训释,但处理意见不可取。我的解释是否比较圆通,可为大家接受?
2、这四句,《今注》有注曰:“无事:即是无扰攘之事。”“有事:政举烦苛。这里的‘事’,犹如‘惹是生非’的‘事’。”其译文是:“治理国家要常清静不扰攘,至于政举烦苛,就不配治理国家了。”——不说别的了,只提一点:将这里的“不足以”理解、翻译为“不配”,将“及”字理解、翻译为“至于”,已“足以”说明作者完全是“望文生义”地和“想当然”地解读这一章。
3、《译注》在此章题解中说:“本章……重点论‘为道日损’,主张减少知识,抛弃成见,与四十七章主张超越于耳目闻见之上,以直观内省的方式体悟真理的旨趣一意相承。”——注家、学界对此章的理解,大体如此。如果认可我的解读,误解有多深多大啊!
【译文】
想要获得天下民心,将国家治理得很好,就要长保自己清静无为的状态,因而民众真心拥戴;一旦失去这个保证,那就不可能重获民心,难以恢复国家大治的局面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