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子》第四十章解说

(2019-11-21 11:50:58)

 

            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这一章由于文字太少,简直不能通过分析前后文的意念联系求解每句话的确切含义,所以注家们的注释差别很大,又都能自圆其说,即可以在《老子》中找到依据。下面五家的翻译就是证明。

1林语堂:“道的运行是反复循环的,无所谓正反的区别,等到有正反相对时,道已由静而动。可是道的运用,全以柔弱谦下为主。宇宙万物也都是由这个道理生息无已”。

2任继愈:“向相反的方向变化,是‘道’的运动,柔弱是‘道’的作用。天下万物生于〔看得见的〕具体事物(有),而具体事物(有)由看不见的‘道’产生”。

3《今注》:“道的运动是循环的;道的作用是柔弱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4、《译注》:“道的运动是反复的,道的作用是柔弱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5、沈善增:“所谓‘返回’,是‘道’的‘动向’;所谓‘弱势’,是‘道’的作用方式。世界上的生命都生于‘有欲’(以‘有欲’生),而物之‘有欲’生于‘道(恒)’之‘无欲’”

要交代出每家理解的思路,分别作出辩析,那太麻烦了,或者还不可能。因此,本章我只讲我的理解,给出我的翻译,不作辩析了。

 

【解说一】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1、这头两句,王本没有四个“也”字,作“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个差别给了我启发。例如前句,是个标准的判断句(“者”字是起提顿作用,可以不用),判断的对象(也即主项,句子的主语),乃是“反也”,可以理解为一个省略句,说全了,是“事物走向反面(的变化)”;如果去掉这“也”字,判断对象就只是“反”,句义就可能不同了:有“也”字,此句是就“反”对主体事物意味着什么做论断,即是指出它的“反”并未违背而是符合一般规律的;无“也”字,则只是给“反”概念下定义。明乎此,前句的意思很明白了:是对“事物的变化从趋势上说是走向反面”这个经验事实,从理论上做个说明,就是说,是指出“反也”这个变化乃是“道之动”,即是符合规律的变化。注意:“道之动”的“之”字当然不是表示领属关系,即“道”不是“动”的主体(“动”的主体就是“反”的主体),因为这个“道”字不是特指某个“道”,而是在最广泛意义上说的,与第一章头句“道可道,非常道”的第一、三个“道”字同义,是指道理也即规律,在这里是用作“动”的修饰语,故是“规律性的”或者“合规律”的意思;这个“动”字则是泛指“变化”,是“反”的上位概念(属概念),为了避免“道动”被误解为主谓结构,才在中间加个“之”字的。——可以用反证法证明我这理解不会有错:认定这个“道”是“动”的主体(“之”是表示领属关系),“反”和“动”的主体就不同一,此句就在语法上和事理上都讲不通。这,你自己细想一下就明白了。

2、后句“弱也者,道之用也”,结构同前句一样,可仿照理解。两句是何关系?我以为,后句是对前句作补充:前句说事物走向反面是合规律的,亦即必然趋势,当然蕴含“如何走向了反面”的问题,所以接着就加以回答。——据此又可以推知:

这个回答说明,前句不是一般地对“反也者”做论断,而是针对由弱小走向强大这个特定的“反也者”而发。理由简单而坚挺:否则,怎么可以用特定的、即并非一切“反也”中都存在的“弱也者”来作回答呢?——联想到第三十六章说“将欲弱之,必先强之”,以及老子借圣人之口作教诲时,多是教人如何从弱小走向强大(如“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34章),“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22章),就会相信必是如此。

这个“弱”字是对诸如“朴”、“唯小”、“处下”、“虚其心”、“不争”、“不自为大”……等等表现的概括,“用”字则是指事物由弱转强的“实现形式”(“用”字作动词时有运用、处理的义项,作介词可以表示行为进行的凭借或原因,作名词有“功用”、“效用”的意思,所以这训释并非没有训诂根据,只是尚未写到字书中去),例如说“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就是认定“不争”是“弱者”转化为“莫能与之争”的强者的“实现形式”。——因此,“道之用”等于说“合规律的形式”,也即“必然形式”,从人的操作看,是指必须采取的方式。

3、现在知道了:这头两句的重点,即落脚点,乃在第二句,是向君主作最一般的教诲,说:你表现出某种弱势,乃是使你自己走向反面,亦即改变你当前弱势状况而成为强者的根本途径。前一句是为这一句作引子,意在申明要对实现这个转化充满信心。

 

【解说二】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1、这两句,王本作“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又是一字之差。这个一字之差,文义更可能大不一样:说“天下之物”,是就“每一个事物”而言,即此句是讲具体事物的由来;将“之”改作“万”,就多半是讲宇宙的起源了,因为可以把“万物”视为一个总体,从而“天下万物”与“天地”同义,借指宇宙。大概就是基于后一理解,有注家认为这里的“有”是指“形上之‘道’的实存性”。——但要严格证明这是误解,不是单就这两句作讨论可以完成的,所以这里我只想指出:按这理解,这两句与上两句就似乎没有联系,这一章就是把两个不相干的意思放到一起说了,但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因此,找到这两句与上文的意念联系,是求得这两句确解的突破口。

2、从“天下之物”这个表述看,这里讲“有”和“无”,明显是着眼于个别的、具体的事物的有和无,或者它的某种性状的有和无。因为“天下之物”是“天下任何一物”的意思,而谈论某个具体东西的有无,只能是讲它作为“该事物”存在与否,亦即它是否保有某种对它而言具有本质意义的性状。因此,“天下之物生于有”的意思应是又简单又明白的,是说:任何事物或性状,都是从别的事物、性状产生、演变而来,不会平白无故地从天而降。——注意:这个“生”不可狭义地理解为“母亲生孩子”意义上的“生”,乃是最一般的“产生出”的意思,所以这里要思考的是:“天下之物生于有”乃是一个普通的经验事实,有什么必要把它作为大道理来教诲呢?这就要用语境亦即与上文的联系来解释了。

3、现在返回来看上文,就又会发现,开头说“反也者,道之动也”,不仅实际上是特指由弱到强的“反也”,而且是针对特定的人希望实现他的那种“反也”而发的,即论者是要用“反也者,道之动也”这个大规律,给他的那个“反也”愿望能够实现提供理论依据,给他撑腰鼓气。惟其如此,才需要马上交代实现“反也”的具体方式,说“弱也者,道之用也”,否则,是不必追加此句的(上面那样讲前两句之间的联系,是着眼于“事实上已经有此两句”,不是回答何以“需要”说后一句”)。——由此可知,这一章的主旨乃意在说明弱小能够转化为强大的根据、道理,并非一般地论述对立面的转化,更不是要谈“有”和“无”的相互转化。所以前两句的重点、落脚点在第二句,更要从弱小可以转化为强大这个方面解读接下的这两句。换言之,之所以要说“天下之物生于有”这个常识性的真理,也是为了引出下一句“有生于无”,而这两句作为整体,则是进一步强调和证明弱小可以转化为强大。这里,老子的教诲包含两层意思。

弱小者走向强大要有条件。什么条件呢?那要具体分析,笼统地说就是能促使弱小变强大的东西、因素,这里用个“有”字来概括。——所以“天下之物生于有”句并没有具体内容,换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实现由弱到强的转化,需要有条件。

任何承认自己弱小而希望转化为强大者,犯愁的正是不知如何创造转化的条件,这时如果只对他说“需要有条件”,那无异于废话,甚至是歇气话。所以接下补说一句“有生于无”,就明显是又作“安慰性鼓气”,说:条件是可以创造的;细言之,就是:任何东西的产生无疑需要有条件,但它产生的条件当然不是现成地存在着,必是逐渐形成的,因此不必担心没有条件,条件归根结底是从没有条件的情况下产生的。——这就是“有生于无”这句话的实际含义(承上句说下来,这句话中的“有”和“无”也是特指“有条件”和“无条件”)。就这样,这两句就与上文有了紧密的联系,全章就既有中心,又是一个整体了。很明显,这个理解与《老子》书中关于“有无”的其他论述一点也不矛盾,而从《老子》作为政治哲学著作看,则具有最大的合理性。

4、解读完了,我想说两个意思:

一,把此章这样没头没尾的四句话设想为老子在对一个向他讨教如何由弱变强的君主“布道”,亦即他对“怎样实现由弱到强的转化”问题所做的简要的回答,是获得本章确解的关键,这其实也是读《老子》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二,不设想出一个语境,对本章的解读一般都会是貌似高深,但因为并无根据,其实只是大而无当的“拔高之论”。《译注》在本章题解中对本章全部四句话的含义都做了近于注释的介绍性评论:“‘反者道之动’,指出作为本体的道,其运动的基本特征是回环往复的。”“弱者道之用’,指出道的作用是柔弱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句话指出生成万物的本源是‘有’和‘无’。”可说是典型的“拔高之论”。实际上,全是把先入为主的定见强说成原文也即老子的意思,一点禁不起推敲,例如头句:能给出老子把“道”当作“本体”的证据吗?作为“本体”的道的“运动”究是何义?如果承认运动就是变化,岂不是说“道”也在变化,其“回环往复”的运动就是指它处在“本体变成非本体又变回到本体”的无穷循环中?——,《今注》在其“引述”中对本章四句话也做了类似注释的说解,内容和体现的思路,同《译注》如出一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