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子》第三十三章解说

(2019-11-01 18:54:22)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这是《老子》中唯一的简直不必作注、无需翻译就可读懂的几章之一。但你翻看几种译文,再同原文比较一下就会发现,许多译者其实并未真正领会到老子说这几句话的“角度”,所以他们的翻译同原文可说是“貌合神离”的。

 

【解说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这前四句更是明白易懂,但如果你是因为这里面没有一个你不熟悉的“难字”而自以为读懂了,你就实际上并没有懂。

1、你不能凭靠词典中对“智”、“明”、“有力”和“强”这四个语词的释义来领会这四句话:因为这里正好相反,老子是在给这四个词下定义。例如头两句:“智”,一般解释为“智慧”;“明”,一般释义为“聪明”,按说当是智慧高于聪明,可这里明显是说“自知者”胜过“知人者”,岂不是说聪明人胜过有智慧的人了?——原来,在这里,老子是要说明“智”和“明”这两个概念的根本区别,就是说,他是针对人们虽然懂得“明”高于“智”,但对二者的区别却不甚清楚,甚至有所误会这个情况而发的:仔细推敲一下“智”与“明”、“有力”与“强”这两对概念,你就会发现、承认,前者是标示人的能力、才干的,后者则是用以评价人的行为表现、道德品性的,二者属于不同序列,其实是不能作“量”的亦即程度方面的比较的。所以,老子说这话的用意不是促人提高才具,而是教人要进入到道德境界。任先生将这两句话翻译为:“认识别人的叫做智,认识自己的才是明。”是我见到的最为准确的译文。

2、这里你还必须领会到老子思考的“视角”。很明显,老子是认为“自知”比“知人”更难,“自胜”比“胜人”更难。就因为如此,前者高于后者。而所以如此,乃因前者需要的是人的道德精神力量,显现的是人的道德人格水平,而后者标示的力量、水平,一般说来是属于另一领域的,并不直接同人格修养相关。这又是因为,“知人”、“胜人”作用的方向是指向外界,而“自知”、“自胜”作用的方向是指向自身。老子是要申明,作用于自身比作用于外界更难,从发展序列看,是更高。——这是极为深刻的思想。动物只向外用力,也只有对外界的认识,人有了“自己”,所以还向自己用力,有了自我意识。因此人高于动物。大人之于小孩,觉悟高的人之于觉悟低的人,其区别也主要体现在这方面。所以说“人贵有自知之明”,“人最难战胜的是自己”。体会不到老子说这话的这个“视角”,只把这四句话翻译出来了,即使翻译得还不错,哪里就能说是懂得了这四句话?

3、后两句明显有歧义:“胜”可以是战胜、胜过义,也可以是承受,禁得住的意思,而且按这两种理解,这两句的意思只是不同,却都可以讲得通。这就需要选择。——这里我从众,选择前一理解。

 

辩析

1、为了避免误把老子说这两句话的用意看作是要申明聪明人胜过有智慧的人,注家们多在做翻译时的选词造句上下功夫。例如冯达甫先生,是将这头两句翻译为:“认识别人的人叫有智慧,自我认识的人才算高明。”且不说“自我认识的人”只能理解为“在进行自我认识的人”,并不等于“认识了自我的人”,因此第二句译文在字面上也未能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但他想交代出原文“自知者”胜过“知人者”的意蕴,是很明显的,所以用了“……叫有……,……才算……”的句式,而且把“明”译作“高明”。可这就引发了一个不好回答的问题:有了智慧还不能进入“高明”吗?高明的人究竟怎样“高明”起来的?

2、《译注》给出的前四句的译文是:“善于知人是理智,能够知己是心明。战胜别人叫有力,战胜自己是坚强。”——《今注》的是:“认识别人的是‘智’,了解自己的才算‘明’。战胜别人的是有力,战胜自己的才算坚强。”

3、就我所见,只有沈先生对后两句的“胜”字取我上面说的第二种理解,他这四句的译文是:“能了解、赏识他人者是有智力的,能了解自己的人是明哲而有智慧的。能承受他人所加之压力者有力量,能承受住自己内心各种压力欲求者才是真正的强大。”

 

【解说二】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1、前两句,是将“强行者”和“知足者”对言的,即“相对待”的,这“对待关系”在于:“知足”意味着不再向外索取,甚或拒绝接受外来馈赠、赏赐等;“强行”则是特指坚守自己内在的旨趣,为此而自觉压制、克服难免要不断冒出的欲求,即通常说的“私心杂念”。——惟其如此,才说“强行者有志”。

2、第三句说的“所”,我以为是指“安身立命之所”,因为老子必是认为,人有了安身立命之所,也就是有了归宿,这时就不必再追求什么,即使立即死去也无所遗憾了,即如孔子所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所以才说“不失其所者久”:这“久”的意思就是“死而无憾”。——可见第四句说的“不亡者”是同这“久”字相呼应的:“死而不亡者”是指虽然死了但其人格精神值得人们永远怀念、学习的人,他将长久地活在人们心中,而这就是“寿”。考虑到上一句的“所”字是指“安身立命之所”,人有了安身立命之所,其人格精神一定很不错了,一定也值得他的同道人长久怀念的,但却只说“久”,不说“寿”,可见老子说这两句话的着眼点稍有不同:上句着眼于个人自己得到了作为人所应得的,因之“死而无憾”;这一句着眼于他给予了人类较大的贡献,因而给后人留下长远的影响。

 

【辩析

1、第二句说的“强行”,《今注》作注曰:“强行:勤勉力行。”故该书前两句的译文是:“知道满足的就是富有,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译注》的注释和翻译,意思与此无别;沈先生的译文,后一句大不一样:“能够克服内心欲求而行动的人才是胸有大志。”

2、第三句说的“所”,注家们多训为“根基”、“根据”、“根据地”,所以一般都直译为“不迷失根据的就是长久”(任先生),“不离失根基的就能长久”(《今注》),“不离弃他的根据地的人事业长久”(沈先生),“不失根基能长久”(《译注》)。——我以为都未能准确转达老子的意思。

1、 第四句,任先生翻译为“身死‘道’存的就是长寿”,《今注》翻译为“身死而不朽的才是长寿”。当然都不错,但都未能显示出此句同上句“视角的区别”,两句有重复之嫌,所以我认为不如沈先生的译文好:“死了以后影响不消失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自然,这“影响”是指好的影响。又,《译注》此句的译文是:“死后不被遗忘叫长寿”。说明一句:这明白易懂的一章我也解说得这样啰嗦,是为了向读者表明:《老子》的深刻和精练要求我们务必不要浅尝辄止,否则,看似好懂的几句话,也可能领会错了,把它本来蕴涵的某些意思给忽略了。

 

译文

能认识别人叫做智,能认识自己才是明。能够对外战胜别人的人只不过是有能力,能够对内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坚强。

知足就是富有,坚守自己的旨趣,自觉克服反向欲求则是有志气。

有了安身立命之所就死而无憾,死后留有美名就是长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