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庄子·人间世篇》解说(4·4-2、3)

(2019-01-15 02:53:34)
 
4·4-2
匠石归,栎社见梦曰:“女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邪?夫柤梨橘柚果蓏之属,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击于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几死之散人,又恶知散木!”
 
【解说】 
这是说,匠石那天回家后夜里做了一个梦(“见梦”就是平常说的“托梦”:让某人在梦中看到听到或想到什么),梦中他听到栎社树对他说了一番话,引号中的话就是他用直接引语做的转述。——这番话既多难字,又不好懂,让我分两段细作解说。
1、前段到“物莫不若是”句为止,又可划为三层:
①开头两句是引出话题,意思是:你想把我归入哪一类树?你要我同于文木吗?(“文木”是指纹理细密的亦即材质较好的树)。注意:“女”同“汝”;“比”字的基本意思是让一物与另一物靠近,由此生发、引申出许多义项,这里,栎社树是针对匠石说它是散木亦即把它归入“散木”类而说这番“抗议性”的话的,所以它说的“恶乎比予”和“将比予于”的“比”字应相当于“同”,只是用作及物动词了(《礼记·乐记》:“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予慢矣。”郑玄注:“比,犹同也。”)实际是“归类于”的意思。——“恶”相当于“何”(因是代词,就提到“乎”字之前了:此“乎”字是借作“于”);“若”、“将”、“予”三字依次相当于“你”、“想要(打算)”、“我”。 
②接着用发语词“夫”字领出的五句是举四种果树为例,描述“文木”的必然遭遇、命运:“柤”读“楂”,即三楂;“果蓏之属”的“蓏”字是“果”与“实”的同义词,也是指谓草本植物的果实(《说文》:“蓏,在木曰果,在地曰蓏。”)“属”字是“属类”的“属”,可用“类”字替换;“剥”通“扑”,此指用击打的方式采摘树上的果子;“辱”是使屈、扭折义;“泄”是借作“抴”,牵引、拉扯的意思。注意:“剥、辱、折、泄”四个动词在这里都是用的“被动语态”。——足见这五句是针对匠石称它为“散木”而发,故而特意指出“文木”必因其对人有用而受人的折磨,言外之意自明,辩解和指责之情自显。
③接下三句是对文木的遭遇作评价,挑明它们简直是悲剧角色,暗示它不属文木乃是大幸事。前句主语“此”字是复指“柤梨橘柚”四者的上述遭遇,说是指代“四者本身”,也可以(“者”字结构可以指人、物、事、时间等);“以”字相当于“因;“能”是才能义,此处抽象化为“有用”的意思;“苦其生”等于说“让自己的生命遭受痛苦”。——第二句末的“夭”字是夭折义(“寿”的反义词);第三句不是接着“故”字句(第二句)而是接着第一句说的,即还是评论文木的遭遇,意思是:这可说是自己招来世俗之人的掊击:“掊击”是同义联合结构的合词,后面的“于”字是介出行为者,相当于“被”,或“从”。注意:此句头上的“自”字虽是“自己”义,但带有“自找”的动词意味了。
2后一段主要是发议论,先要想到:这议论是就物之“有用”究竟是对谁有用,也即是否给它自己带来好处、幸福这个问题展开的,所以上段话的结语“物莫不如此”虽然字面上是说:没有哪个(东西)不是这样;其实是说:迄今为止,谁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以致全都未能幸免做文木的悲剧。因此,后几句乃是申明说:我就是因为发现了、认识了这个错误,才决心改走一条新路,要让自己(对别人)绝对“无所可用”,以求获得“终其天年”这个对我自己来说的“大用”。申明了这一点,自然也就是表示了:你匠石凭着我对世俗人无用而瞧不起我,称我为“散木”,是多么“没觉悟”,该说是个“散人”:这“散人”是相应于“散木”而临时创造的说法,故可译作“劣等人”。——这段话中要注意的是:
①“且予”句:头上的“且”字是用来承接上文结语“物莫不若是”,指出“此言不误”:申明连它也几乎未能成为例外;故相当于“而且、甚至于”。据此可知:一,此句中说的“久矣”是“早就有了”的意思;二,后面的“几死”二字是对之作“转折性说明”,意谓(但)曾经几度打消过这想法:这“几”字是“还真有几下子”这说法中的“几”,表示数量不少;“死”是停止义(《荀子·大略》:“流言止焉,恶言死焉。”“死”就是用作“止”的同义词)。——栎社树这样措辞,是要说明“无所可用”并不容易求得,所以承接“几死”句的是“乃今得之”:这个“乃”字相当于“只”,此句意思是:(所以)直到现在才达到目的(“得之”)。又,后接的“为予大用”句是“得之”的“明确语”,应译作“实现了我的大用”。
②“使予也而有用”句:头上的“使”字是假设连词;“也”字无义,作用是提示“予”字拖一下音,让听者等待后面的意思“出场”(接下的“且也”句中前两个“也”字的用法同此);“而”字是副词,表示继续,相当于“还”、“仍然”。——所以后句用“且得”领起:“且得”已见于2·5-2中的“且得有(无)言乎”两句,相当于“又何能”。注意:栎社树说“若与予也皆物也”,是有意宣称它与匠石是平等的。
③末尾三句:“奈何”等于说“为什么”,但这里译作“何必”更为准确;“哉”字本应放在句末的,为了强调“奈何”,就提到“奈何”后面了;“相物”的“物”字是借作“刎”,或其同义词“歾”,故“相物”是相逼以至于要置对方于死地的意思;前头的“其”字是表达祈使语气(希望不如此“相物”),这个“几死”是“迫近死亡”的意思;“恶知”的“恶”读“乌”,相当于“怎么(会)”。——它称匠石为“散人”,是因为匠石称它为“散木”,可见末句带有反唇相讥的意味:我与你其实是同类,你乃是个“散人”。
 
辩析
栎社树说的这段话,注家们的注译错得太多了,所以我特意不厌其烦地作解释。——下面选几例辩析一下。
1、头两句:《方注》的译文是:“你要用什么和我相比呢?你要把我和有用的树木相比吗?”《今注》的意思全同。——认同我对这两句中“比”字的理解,就该说这译文远未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是吧?
2、“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句,《今注》翻译为:“这都是由于它们的才能害苦了自己的一生”,《方注》的只是行文稍有不同。——这可说是犯了个本可避免的小错:这里明明不着眼于“苦”的时间,也就谈不上“一生”;此句是对上文陈述的文木必然有的不幸遭遇作评价,“苦其生”自应是指“身受这种皮肉之苦”。
3、“乃今得之”句,《今注》翻译为“到现在我才保全了自己”,《方注》翻译为“到现在仍能保全自己”。——两位译者如此理解、翻译,你能设想出他们的思路吗?
4、“奈何哉其相物也”句,《今注》有注曰:“此承上‘若将比予于文木邪’而言。‘相’,相互。‘物’,类(《左传》:‘与吾同物’,注:‘物’,类也)。‘相物’,即相互类比。”其译文是:“为什么还要拿我去类比文木呢?”《方注》也有个注:“相物:以散木视我。相,视。”所以翻译为:“为什么你要视我为散木呢?”傅佩荣先生的译文更为奇特:“何苦要互相对立竞争呢!” ——看一下我的译文,就知这“物”字确应解释为“刎”的借字。
 
译文
匠石回去以后,那栎社树托梦于他,对他说:“你想把我归入哪类树?你要我与文木同类吗?像山楂树、梨子树、橘子树、柚子树等果树类,一旦果实成熟,就有人去击打它的果子,一击打,它们就要受伤害:被弄得大枝折断,小枝扭伤。这,完全是因为对人有用而遭受生命的折磨,以致它们都活不满天年而中途夭折;这可说是自己招来世俗人的摧残打击。万物莫不如此。我虽然早就希求对人毫无用处以免受此磨难,但也几度打消过这想法,所以直到今天才达到目的,实现了对我自己的大用。我要是对人还有用的话,哪能长得这样又高又大啊!(你怎能凭着我长得这样而把我说成“散木”?)再说,你与我都是万物中的一员,你为什么要置我于死地呢?你是死到临头了的散人,又怎能理解我这散木呢?”
4·4-3
匠石觉而诊其梦,弟子曰:“趣取无用,则为社何邪?”曰:“密!若无言!彼亦直寄焉,以为不知己者诟厉也!不为社者,且几有翦乎!且也彼其所保与众异,而以义喻之,不亦远乎!”
 
【解说】
这是匠石梦醒后与弟子一起“诊其梦”时二人的对话。——这个“诊”字,我以为就是医生“会诊”、“诊断”的“诊”:“诊其梦”是说对那个梦也即对栎社树说的那番话作分析,以求确定其真意和用心。魏晋人向秀也说:“诊,占梦也。”
1、弟子说的是个条件句问句,其中的“趣”字视为名词是旨趣义,看作动词是趋向义,都与“目的、意图”相关;“取”是求取义,“无用”是其宾语。所以前半句(条件句)是说:(既然)它(栎社树)的目的(追求)是使得自己对人毫无用处。——后半句说的“为社”究是何义,似乎不好讲,但不难确定。这句话结构决定的意义无疑是:那它为什么(“何邪”)还“为社”呢?据此可知,它“为社”了就意味着它对人有用,从而同它说的“取无用”的目的相背。所以弟子此问是要揭露栎社树的“虚伪性”,想用“以人为据”的方式为老师受到的指责辩解、开脱。由此又可推定,这“为社”必是指栎社树有意让自己与“神社”挂钩,求得它对人的某种特殊用途,以谋取特定的好处(“挂钩”的具体方式可以不论,他也就不明说了)。
2、匠石回答弟子的话,读懂前三句就会全懂了。头句仅一个“密”字,是急着招呼弟子不要继续说了;所以第二句就明确说“若无言”(“若”还是相当于“你”,“无”字是表示禁止,等于“不要”):这是因为他感到,他已经从弟子刚才作的推论悟出了栎社树的全部“秘密”,弟子接下想说些什么他也心中有数了,预知必是为他辩解的偏颇之论。该领会到了吧:第三句是针对弟子要用那推论来显示的栎社树的“自相矛盾”,开始陈述他的看法,说:它不过是托身于那里罢了。——注意:此句中的“彼”字是指代栎社树(因为此时它是师徒二人议论的对象);“亦”字是语气词,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直”是副词,相当于“只”、“仅仅”(《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寄”是客居、寓托义;“焉”是代词,相当于“之”、“那里”。
2、于是,难懂的第四句也好懂了:按说,应是交代上句说的“寄焉”的目的,或者说原因(“目的因”),明乎此就会感到并进而认定:开头的“以为”二字乃是“为以”的错位,而且这个“为”字读“蔚”,相当于“为了”,“以”字是《齐物论》中多次说的“以明”的“以”,即也是借作“已”,停止义。所以此句的意思是:以求止息不了解它的人对它的辱骂和虐待(“不知己者”是指谓不了解它的“有用观”的俗人;“诟”有诟病、怒骂义,“厉”有危害、虐待义)。——足见匠石转而对栎社树抱着同情的态度,并且有点自责了:此树毫无伤害他物的作为与用心,仅仅是希求不受人的折磨,得以终其天年,竟难免遭到人的辱骂和迫害,于是躲到神社附近来,想通过满足人的另一种需要的途径来达到它的正当的目的,这其实是很可怜的,“我”却也对之表示藐视,岂不过分了?又,从匠石的这个分析看,栎社树确是因为同“神社”有关而得名。
3、匠石后面说的几句,我的理解是:
①“不为社者,且几有翦乎”:“为社”就是弟子说的那句话中的“为社”,在这里自然明确为“寄居于神社旁边”了;“者”字是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作“的话”;“翦”是除灭义(《吕氏春秋·制药》:“此文王之所以止夭翦殃也。”高诱注:“翦,除。”)“几”是副词,相当于“也许”。——所以句义是:(它)要是不寄居于神社旁,就可能遭到砍伐而早就夭折了。
②“且也彼其所保与众异”:头上的“且也”是对上文所说作“递进性补充”,相当于“况且”;“保”通“褒”,也通“宝”,这里显是引申为“看重”的意思;“其”字无义,起增加一个音节的作。——故此句是说:况且对于自身的状况,它所看重的方面与众人关注的方面是不一样的。
③“而以义喻之,不亦远乎”:这是承接上句蕴含的、不同物类各有“所保”的问题说的,故“而”是句子的主语,相当于“你”;“义”是合宜义,这里是指合不合宜的标准;“喻”是评论、衡量义(我怀疑这个“喻”字本作 “论”(繁体为“論”),因形近而误作“喻”了(“喻”同“諭(谕)”,后又写作“誉”,通行本就作“誉”。)“远”在这里是喻指论辩双方的出发点从而所持的是非标准不一样,因之“交锋”不起来。——故此句是说:你拿你的有用无用的标准去评论它的行为选择,不是毫无意义吗?
 
辩析
1、“诊其梦”的“诊”字,一般都从王念孙说,认为是借作“畛”,告诉义。这理解似乎也通,但我以为,按此解,就必须设定“诊”后省去了“间接宾语”,弟子不提问更多“梦情”就径直作“这种分析”会显得“语境根据”不足。——所以我认为向秀的理解就更为可取。
2、匠石说的前四句话,《今注》翻译为:“停!你别说了!栎树也不过是寄托于社,使那些不了解他的人訾议它。”——《方注》的,前三句意思全同,第四句是:“以便招致众人无用之讥而保全自己罢了。”
3、匠石说的后三句,《方注》的译文是:“况且栎树用来保全生命之道的方法与众不同,用常理来称誉它,不就相差太远了吗?”——《今注》的意思稍有差别,主要是“称誉”改作“度量”了。

 
译文

 

匠石醒来后,就想同弟子一起分析、诊断一下这个梦。弟子说:“它既然目的是要让自己对人毫无用处,那为什么要同神社挂钩呢?”匠石马上示意他停下,接着说:“你不必讲了。它那不过是托身于神社罢了,即是为了躲过不了解它的有用观的人辱骂它和虐待它;你想,它要是一点不沾神社的边,它不就被人砍掉了吗?况且对于自身的状况,它所看重的方面与众人关注的方面是不一样的,你拿你的标准去加以评论,不是隔得太远了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