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庄子·人间世篇》解说(4·3-2)

(2019-01-13 19:45:00)
4·3-2
蘧伯玉曰:“善哉问乎!戒之,慎之,正汝身也哉!形莫若就,心莫若和。虽然,之二者有患:就不欲入,和不欲出。形就而入,且为颠为灭,为崩为蹶;心和而出,且为声为名,为妖为孽。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彼且为无町畦,亦与之为无町畦;彼且为无崖,亦与之为无崖;达之,入于无疵。
 
【解说】
这是蘧伯玉所作回答的开头部分,前四句意思明白(“善”是好义,“戒”是戒备义),后几句都很难懂:
1、两个“莫若”句是告诉颜阖,对待那人要把握两条基本原则:“形”是与“心”对言,故是指外在表现(“形”字有表露义);“就”是趋向义,这里引申为亲近、牵就的意思;“和”本有响应、应和义,这里是使动用法(“使……应和……”),且是与“就”对言,故等于说“诱导、劝勉”了;“就”与“和”的潜在的宾语(受事)自然都是“那人”:“就他”是你向他靠拢,“和他”是促使他向你靠拢。——后句是对前句作补充,所以这两句是一起说:你要外表上迁就他,实际上则是让他的思想、志趣逐渐接近于你;质言之,前句是交代手段,后句是指出目的。很明显,坚持做到这手段和目的的统一,也就落实了前面提出的“正汝身也哉”的警戒。
2、“虽然”领出的四句,是指出上述二原则(“之二者”)潜在着危险:“有患”即“有值得担心之处”(“患”是担忧义),下面两句是具体指明“患”之所在。——“就不欲入”的“就”,就是上文说的“心莫若就”的“就”,此指“你迁就他”这外在行为表现;“入”是指这表现进入到了他的“思考”中,使他怀疑起你如此待他的意图了。所以这里说的“不欲”相当于“不宜”、“不可”(“欲”是想要的意思,“不”是表示否定),此句是指出“形莫若就”的原则不易操作,弄得不好会有麻烦。——下句“和不欲出”应仿此理解:“出”是与“入”对言,故是指“和”的意图暴露了出来,以致也引起他的警觉,从而产生抗拒心理;这自然也“不欲”。
3、“形就而入”领起的三句,是一个带有多个结果分句的条件复句,具体揭示“就不欲入”蕴含的“患”的内容:①第一句是条件分句:“而”字相当于“如果”。②“且”字相当于“将”,起引出结果分句的作用,但隐含着“他就会怀疑你在……”这样的意思,故领出的四个“为X”乃是陈述“他”怀疑的内容。③四个“为”字都是从事义,所以后面都是动词,充当“为”的宾语,本来是名词的,也用作动词了。④这些动词都是及物动词,未予明言的宾语(受事)则是“他”。——这三句的意思明白了吧?不妨自己试着翻译一下。
4、接下三句自可仿照上面三句解读,但须注意:①“心和而出”的“出”字,不是同“形就而入”的“入”字相对待,而就是前头“和不欲出”的“出”,因为此句是对该句做否定,指“和”的意图暴露了;因此,同“形就而入”一样,结果也是引发“他”的疑心。②这里,“为”的四个宾语都是名词,但都动词化了,而且“声”与“名”,“妖”与“孽”是用作同义词,只是为了强调,又与上句保持同构关系,才如此行文的。——所以这三句是说:你对“他”的诱导若是显露出某种迹象,让他敏感到你其实是在反对他,他就会认为你是要张扬他的劣迹,败坏他的名声,亦即把他妖孽化,让人们把他当作危险人物了。应该说,这也是说得很实在的,很符合“其德天杀”的人的性格:他们必定多疑,你附和他,他会怀疑你别有用心;你对他稍有诤谏,他就会觉得你伤了他的自尊心,把他看扁了;他们是不会从好的方面设想别人的。
5、接下直到收尾的话,自然是说:要消除这种人对你的疑心,完全取得他的信任,唯一的办法是无论他干什么,你都趋而同之,跟着他一起干。——三个“彼”字都是指代“那个人”:因为是颜阖的“对方”,所以用“彼”字指称;后面的“且”字是假设连词,相当于“若”;“町”、“畦”是指田界、小径,“崖”是指大山边缘或河海的堤岸,也可泛指事物的边际;故“为无町畦”和“为无崖”是喻指行事出格或不依规矩。最后的“达之”等于说“做到了这样”;“入于无疵”是说:那就进到了无可挑剔的境界,意指“他就一定会完全相信你了”。
   
辩析 
这段话,就我所见,没有哪个注家哪本书的注译可以得到“基本正确”的评价。

1、“就不欲入,和不欲出”两句,《今注》翻译为:“亲附他不要太过分,诱导他不要太显露。”这译文从内容到“口气”都是从正面作教诲,可原文作者说这两句,只是要交代“之二者”的“患”在哪里,所以这译文“似乎不错”,其实“貌合神离”。——《方注》这两句的译文是:“外表虽然随顺他而不能与之苟同,内心虽然调和诱导他而不能故显己美。”则连“貌”都不合了!
    2、“形就而入”以下六句,《今注》的译文是:“外貌亲附太深,就要颠败毁灭;内心诱导太显露,他以为你为了争声名,就会招致灾祸。”《方注》的,后三句极少差别,前三句不大一样:“外表随顺太过分,将会与之同流合污而使自己覆败毁灭,崩坏蹶倒”。——看了这种译文,你大概会说:这一定是明知自己没有读懂原文的人强作的翻译。其实,想读懂这六句,要紧的不是把握每个单词的含义,而是确定“为”的主体以及“为”字后面那动词的对象亦即受体是谁。上引译文的译者显是因为没有“琢磨”这两个要点,以致未能体认到“声、名、妖、孽”都动词化了。我对“为声为名,为妖为孽”作上述理解的训诂根据是:“声”确有“张扬”义(《国语·晋语五》:“是故伐备钟鼓,声其罪也。”其中的“声”字就是“张扬”义),使用这义项时,宾语多是不好的品性、行为,所以当宾语为人时,就是“败坏……的名声”的意思了:这里,“为名”只是对“为声”起加强“分量”的作用,没有独立的意义,故“为声为名”是一起表达“败坏……的名声”的意思。
3、为了显示这几句确实难懂,注家的翻译难免有误,我再征引两家的译文:
一、从“正汝身也哉”句起,到“为妖为孽”句为止,傅佩荣的译文是:“先端正你的言行啊!外表上不如牵就,内心里最好宽厚。虽然这样,这两种态度还会有后遗症。所以牵就不要太过分,宽厚不要太明显。如果外表上牵就得太过分,自己也会跟着丧失立场,并且崩溃失败;如果内心里宽厚得太明显,自己也会跟着博取声名,并且招致祸害。”——错得厉害吧?
二,“形就而入”以下六句,《正宗》的译文是:“把表面上的亲近如果陷入内心去了,那他将会颠倒毁灭,垮台跌跤,(等于害了他。)把内心里的和顺如果表现到外表上来,那你就会培养出一个好大喜功、兴妖作怪的学生来。”——这译文体现的理解同傅先生的理解大多相反,但同样错得厉害吧?
4、我还想说个意思:末尾讲怎样就能“入于无疵”的几句,作者为什么用“为婴儿”、“为无町畦”、“为无崖”三个说法来喻示?有讲究吗?——我看是太有讲究的:婴儿只有天性本能,谈不上有“作为”,更无依不依规矩的问题,所以“为婴儿”其实是说“无欲无己无为”;“町”和“畦”是田埂、小径,划定的范围不大,也容易跨越,所以“为无町畦”当是喻指行事有气魄,不拘小节,为人豪爽;“崖”是江岸、海岸,大山悬崖,“为无崖”就意味着胡作非为了。这“三为”作为总体,不是把人的一切作为都概括进来了吗?这时说“达之,入于无疵”,才逻辑严密,又隽永有趣!足见庄子不仅思想深刻,对人心、人性、人生具有洞察力,同时又是文章高手,逻辑高手。
 
译文
蘧伯玉说:“你这问题问得好啊!对这种人确实要警惕,要小心;对待他的基本原则,则是端正你自己。具体说,在外显的行为表现上,你不妨迁就他、亲近他,就内在的思想情感而言,你要诱导他、规劝他。不过话虽如此,操作起来,这两者都可能导致不好的结果。因为你迁就他不能太显肉麻,以致他怀疑你是对他别有用心;你诱导他更不能稍有破绽,以致他感到你对他不够尊重。牵就他至于过分以致他产生疑心时,他会认为你想搞阴谋,要颠覆他,灭掉他,即要把他赶下台,让他摔大交;诱导他露出破绽以致他感到自尊心受损时,他则会认为你是要张扬他的劣迹,败坏他的名声,让大家把他当作妖孽一样的危险人物。因此,你简直只能这样了:他像婴儿一样天真幼稚无所作为时,你也像婴儿一样天真幼稚无所作为;他办事放荡不羁,不拘小节时,你也放荡不羁不拘小节;他玩世不恭简直是胡作非为时,你也玩世不恭胡作非为。做到这程度了,你才算是进到了无可挑剔的境界,就能够得到他的完全的信任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