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庄子·人间世篇》解说(4·1-1、2)

(2019-01-04 19:33:32)

  

四、人  
 
 
本篇是六个寓言加一首短歌,故一般都认为篇名“人间世”就是“人世间”的意思,《奥义》却批评为“谬解”,说《人间世》“意为:人‘间’于世,‘间’读去声,动词。”对此作了极其详尽的论证,颇有说服力。我则以为,内容是讲“人间于世”的文章,用上“人世间”这样一个篇名,也没有什么不可以,所以这不是一个值得辩析的问题,明确内容是讲“人间于世”就行了。——至于本篇的主旨,有人认为是“描述人际关系的纷争纠结,以及处人与自处之道”,王船山概括为教人如何“涉乱世以自全”,这大概不会有错;所以《奥义》说此篇是庄学的“处世论”。
 
4·1-1
颜回见仲尼,请行。
曰:“奚之?”
曰:“将之卫。”
曰:“奚为焉?”
曰:“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回尝闻之夫子曰:‘治国去之,乱国就之:医门多疾。’愿以所闻思其所行,则庶几其国有瘳乎!”
 
【解说】
这里说的仲尼,就是孔子,颜回是孔子最喜爱的学生,但本寓言是借用这师生二人的名字来说事,不必同史实挂钩。——这寓言很长,全是对话,这只是开头两组对话。

1、头句说的“请行”相当于“辞行”,但不能据此就认为“请”字有“辞”义:这“请”字是“请求允许干什么”的意思,所以“辞行”的意思单落在“行”字上。——接下两句中的“之”字是动词,去义,“卫”指卫国;“奚为焉”是问“去干什么”。
2、颜回的回答不好懂:
①开头两个“其”字句无疑是对“卫君”作陈述,即是颜回介绍他听说的(“闻”)有关卫君的一些情况,但“其”字在这里是助词,可以不要的,加上这二字,是表示停顿,让主语“卫君”凸显出来,同时对后面的语词(谓语)起“加强的作用”,提示读者注意。——“年壮”和“行独”对言,这“年”字不是指年龄,而是借作“佞”(《大戴礼记·公符》:“祝雍曰:‘使王近于民,远于年,啬于时,惠于财,亲贤使能。’”其中“年”字就是借作“佞”,指佞人);因此,这里不是对卫君做褒扬,“年壮”是说他狡诈伪善得厉害(“壮”是盛大、旺盛义);“行独”自然也不是褒义的“特立独行”义,而是“行为怪异”的意思:可见这两句是从内在心性和外在表现两方面概括卫君的为人,交代这是一个“失道之君”。
②“轻用其国”和“轻用民死”两句的“用”字,是“对待、处置”义(《墨子·贵义》:“今士之用身,不若商人之用一布之慎也。”其中“用”字就明显是这用法),前头充当状语的“轻”字是轻率、不审慎的意思。所以这两句同前面两个“其”字句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那两句的推论,而是为那两句所作的论断作举证。——两个“轻用”句是并列关系,两句后面都各加了一句或两句话,是因为都需要对“轻用”做个补充说明,说明的话又不好放到后面一起说,就这样安排了:“而不见其过”是交代“用国”亦即处理国事时刚愎自用,既不听从忠告,又不承认自己的过错,其“轻用”就在于此;“轻用民死”(“民死”作“轻用”的宾语,故相当于“人民的死活”)后面的两句,是指出他“轻用”的严重后果,从而也是说明“轻”的程度之大(“死者”前可加“以致”二字,“民其无如矣”句中的“如”字是动词,相当于“往”、“去”)。
③“治国去之,乱国就之:医门多疾”三句,本是孔子曾经用以教诲颜回的话,所以颜回引用来作为他“将之卫”的理由。前两句是条件复句的压缩表达:“国”字后省略了“则”字;三句总的意思是:治理好了的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没有处在混乱中的国家那样迫切了,所以有抱负的、希求得到用武之地的能人必然从前者流向后者,这就像良医总是主动奔向病人家一样(“去”和“就”是反义词,分别是离开和趋向义:可见三句原文都主谓语倒装,利用“之”字复指“去”和“就”的宾语,即“国”;“医”指好医生,“疾”指病人,“门”字理当放在“疾”字后面的)。——所以颜回讲完这意思后,就说他是遵照孔子的这个教导决定去卫国的。注意:“思其所行”的“思”字是借作“司”(音同通假),掌管义;“其”字无义,只是表示祈使的语气;末句头上的“则”字是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庶几”是表示可能兼期望的副词,常译作“也许”;“其国”指卫国;“瘳”是病愈义。
 
辩析

1、“其年壮”句,我未见有人做过注释,《今注》和《方注》都翻译为“年壮气盛”,《正宗》翻译为“正在青壮年时期”,傅佩荣译作“正当壮年”,都以为“年”字是指“年龄段”。——我以为,这里无须交代卫君的年岁,而且,将这样理解的“年壮”和“行独”对言,明显不合适:所以我敢肯定此“年”字必是借作“佞”。

2、我上面有意回避了“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句,现在这里补做解说。《今注》说其中的“国”字是衍文,把它放到括号中,还有人据此认为“以”犹“已”,已经的意思。我则认为,“死者以国”乃是“以国死者”的倒文,指谓“因国家(被他弄得如此糟糕)而死的人”。这样理解就什么问题都没有了。——“量乎泽”,一般都认为是“布满了泽地”的意思(《正宗》就译作“从大泽中量取草芥”),《吕氏春秋·期贤》中也有这个说法:“无罪之民,其死者量于泽矣。”(高诱注:“量,犹满也。”)但我以为,认为这个“泽”字是《管子·地员》篇里“芬然若泽若屯土”句中说的“泽”,可能更好一些,因为据郭沫若等集校:“沫若案:故‘泽’当假为‘萚’。《说文》:‘草木凡皮叶落陊地为萚。”这样,“量乎泽”就直接是“数量像落在地上的树叶一样多”的意思(“乎”通“于”,“于 ”通“如”),如此状写死亡而又无人收殓的百姓之多,比之于说“布满了泽地”,显然要好得多;而且句末“若蕉”的“蕉”通“樵”,指干树枝,更只同这个理解相适应。

3、《今注》对末尾两句作注曰:“‘思其’下通行本缺‘所行’二字,陈碧虚《庄子阙误》引江南李氏本‘其’下有‘所行’二字,‘则’字属下句,较他本为胜,当据以补上。”我以为,补上“所行”二字是对的,但更重要的是注明这里的“思”字是借作“司”,掌管义,这样,前句“愿以所闻思()所行”的意思就清楚明白了,放在这里又十分妥帖,否则,径直用“思”字作解,是很难解说得“文从字顺”的,《今注》此句的译文是:“希望根据先生所说的去实行”,就不仅文句别扭,意思也不够明确,“思”字的含义也没有得到体现和落实。——《方注》依从今本,此句的译文是:“我想根据先生所说的去思求救治卫国的办法”,更是“强为之解”,译文的意思同这里的“行”字主要是针对“去之”还是“就之”而言,更“隔得太远”了。
 
译文
颜回去见他老师孔子,向孔子辞行。
孔子问道:“去哪里?”
颜回回答道:“准备去卫国。”
孔子就问:“去干什么?”

颜回回答道:“我听说卫国国君生性十分狡诈伪善,行事特别独特怪异:处理国事十分轻率,又非常自负,从不承认自己有错;还一点不把民众的死活放在心上,以致老百姓因国家昏暗而死的多极了,被抛在荒野的尸体像树叶一样,随处可见。卫国的人民真是走投无路啊!我曾听先生您说过:‘治理好了的国家,就可以离去了;处在昏乱中的国家,就应该奔向之:病人家门多医生。’现在我就是想把您的这个教导付诸行动。也许,我去了还可能使卫国得救吧。”


4·1-2
仲尼曰:“譆!若殆往,而刑耳!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而忧,忧而不救。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荡而知之所为出乎哉?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解说
孔子对颜回上述回答的评论很长,我要分三段给解说,这是第一段。

1、孔子不主张颜回去卫国向卫君进言,就从两方面作劝阻,也即说明“去不得的理由”:从开头到“何睱至于暴人之所行”句为止,说白了,是指出颜回现在的理论水平还不足以去做这样的诤谏。
①孔子首先发出“譆”的惊叹,接着说的头句话中,“若”字是用作第二人称代词,“殆”字是表示推测的副词,“往”字是死、亡去义(《左传·僖公九年》:“送往事居。”杜预注:“往,死者;居,生者。”)“刑”字是杀戮义。——所以孔子是一开头就给颜回泼盆大凉水,说:唉,你恐怕要死了,而且是被杀戮。
接下五个“连锁句”是说明他做这推测的理由:“夫”字是发语词,用来转换话题;“道”自然是指道理,但这里是针对颜回将去向卫君宣讲的“道”而发;“欲”是喜爱义,“不欲”引申为“不该”、“不可”的意思了;“杂”字的本义是指“五彩相会”,在这里是作为“道”的固有品性“朴素无华、简明易懂”的“否定词”使用的。——所以前两句是说:因为不可以把道讲得五光十色、光彩夺目,那样的话,你宣讲起来就会叠床架屋,不得要领。接下三句中,“扰”的本义是烦、乱,“忧”有“闭塞不通”的意思;“救”的一个义项是“止”(“救火”的“救”),可引申为纠正的意思,这里是指“纠正卫君的错误”。
③孔子说上面五句的深意是:你颜回对于“道”的体认还很不深透,还不能据以自保(所以他接着就借古人的榜样告诉颜回,学道是“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以此暗示颜回:这样,你当然更不可能凭着你现在的水平去“谏卫君救卫国”。——注意:“存诸己”的“诸”字是“之于”的合音,未予说出的“之”字是指代“道”;“存”字则是问义,而且是责问、追究的意思(“唯你是问”的“问”);所以“先存诸己”等于说:首先是用()来律己。“后存诸人”应仿此理解。
④接下两句中,“未定”的“定”字是完成、成熟的意思;“何睱”的字面义是“哪有功夫去……”;“至于”是“将道运用到”的缩略表达;“暴人”即残暴之人,自是隐射卫君。
2“且若亦知夫”以后的话,是转而从“暴人”接受施教的可能性方面,说明何以“不救”,也即从卫君(诤谏对象)方面说明“去不得”的理由。——这里面要注意:
①“德”和“知”对言,是分别指谓人的德操和知识,但从后文可知,这“知”字有贬义,即是特指智巧、心计。—— “所荡”是说被毁坏(“所”字相当于“被”,“荡”是毁坏义);“所为出”等于说“所以产生”(“为出”被用作一个合词,创生出来的意思)。
②“名”是指名分,这里是与“争”并举,故是用作动词,讲究、维护名分的意思。末尾三句中的“轧”是倾轧义,“器”是工具义,“尽行”的“行”是指德行,“尽”是“全部用出”义(“尽力而为”的“尽”),这里当是“使……达到最高水平”的意思。——这是告诉颜回,卫君缺德乃因他处于君主地位,所以你别想用说教去感化他;他为了争权夺利,一定培养出了使用心计玩弄权术的本领,你也就别想他会诚恳地聆听你的布道。至此,对于颜回去卫国将凶多吉少,已经将得很明白了。还有,在这里,庄子是把孔子道家化了,是借寓设人物孔子之口来批评历史上真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
 
辩析

1、孔子知道颜回是要去卫国规劝卫君后说的头一句话,《今注》翻译为:“唉!你去了只怕要遭受杀害啊!”《方注》只是把“杀害”二字改作“卫君的刑戮”。——足见两位译者都认为“往”字是“去”义,我不这样理解,原因之一是:这个理解和译文没有落实“而”字的意义和作用。

2、“夫”字领出的五句,《今注》的译文是:“‘道’是不宜喧杂的,喧杂就多事,多事就受到搅扰,搅扰就引致忧患,忧患到来时自救也来不及了。”《方注》的是:“学道应当专心一志,而不可使心志杂乱,心杂就会多事,多事就会自扰,自扰就有忧患,有忧患就会不可救药。”——不说别的了,只需问一下:这意思能用来说明前句推断(“若殆往而刑耳”)的理由吗?或者,这意思同上下文有关系吗?就可肯定这译文必是误译。
3、讲“古之至人”的几句中,“存诸己”和“存诸人”当是必须注释的,但注家们却一律不作注释。相关的几句,《方注》的译文是:“古代的圣人,先以道德充实自己,而后才去帮助别人。现在你自己的道德尚未充实,哪有闲工夫去纠正暴君的行为?”《今注》的文字多有不同,但意思无别。——我猜,译者是先望文生义地把“存”字理解为贮存义,于是引申为“充实”的意思,进而对这整个“意群”作“猜译”和意译了。
4、末尾几句,所有注家都把“名”字理解为“名声”,所以对“荡”、“出”、“尽行”等也都理解错了。看《今注》的译文:“你知道‘德’之所以失真而‘智’之所以外露的原因吗?‘德’的失真是由于好名,‘智’的外露是由于争胜。‘名’是人们互相倾轧的原因,‘智’是人们互相争斗的工具;这两者都是凶器,不可尽行于世。”——《方注》只是最后一句翻译得很不相同:“不可以作为处世的正道。”它有几个注释是:“多:多事。”“荡:流荡,丧失。知:智慧。出:显露。”
 
译文

“唉!你恐怕会死了,而且是被杀戮!”要知道,你拿去向别人宣讲的道理,不可以显得五光十色,光芒四射,因为那样的话,你必定会讲得滔滔不绝,头绪繁多却不得要领,而这样一来,听者就会感到心烦意乱,他一心烦意乱,就会心智闭塞不通,难以接受新的东西,既然如此,你当然不能促使他纠正错误结束暴政了。要知道,古代的至人总是先用他信奉的道理律己,然后才拿去教人的,现在你对大道的修养还不成熟,怎么可能拿去应对裕如地教导别人,帮助那暴君改弦易辙呢?况且,你知道一个人的德性是怎样败坏的,以及心计智巧是如何产生的吗?人的德性是被维护名分的要求败坏的,智巧是由于争权夺利的需要而产生的;名分,本来就意味着身份高低相轧;智巧,不过是进行争斗的工具:这二者都是凶器,不是用来完善人的德操品行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