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庄子·齐物论篇》解说(2·5-2)

(2018-12-30 15:53:29)
2·5-2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而况自有适有乎!无适焉,因是已!
 
【解说】
这是《庄子》书中极为有名又存在很大误解的文字,需要仔细辩析一下。

1、前四句要注意:
“天下”不是地点状语,乃是“天下万物”的简称,而且是四句的共同主语。“莫”是代词,相当于“没有什么”;“秋毫之末”是指秋天时鸟兽身上长出的新毛的末端,故常用来状写某物之小。“而”相当于“却”;“大山为小”是陈述“天下之物”的“观点”,前面略去了“视”字(“大山”即“太(泰)山)。——后两句与前两句同构,可仿照理解,只需知道:“寿于殇子”是说比殇子活得久一些:“寿”是“夭”的反义词,“寿于”、“大于”并提,“寿”字就也是用作形容词。“殇子”是指死于襁褓中的婴儿,“彭祖”是一个传说活了八百岁的高寿者。
②可见前四句不是要对四个特定对象作比较,而是申述天下万物的“本性”;庄子在这里说这样的“怪话”,是以上文说的“俄而有无矣”,也即“变化的观点”为根据的,同时又是更具体地申述这个观点:一个东西要是“俄而”变来的,又可能“俄而”变为他物,那就不好问它“自身”是什么了,它就根本没有大小、寿命可言了,换言之,说它有多大就有多大,说它存在多久就有多久(反过来,这证明“俄而有无矣”必是我解释的意思)。
2、接下两句是根据上面四句表达的意思,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上观察同一物得到的结论:“并生”的“生”是生存、存在义,“为一”是“无别”的肯定说法。注意:“我”字在这里也不是作者的自称,而是泛指“万物”,因为这是借用“天下万物”中的“任何一物”的口气说话。——可见庄子这是用“瞬息万变”的观点论证“万物齐一”亦即“道通为一”,也是从事物自身的性状出发,对前文阐述的“齐是非”的思想和“泯是非”的合理性作进一步的论证。
3、再下面是从“既已为一”出发作长篇推论,近似语言游戏,没有多少“思想性”了,喜欢抽象思辨的人才会感兴趣。前四句的意思是:“为一”了,没有事物间的区别了,就不需要有言,也无可言说了(因为“言”总有对象,其必要性和可能性都源于事物有别,即不“为一”);但另一方面,“为一”这个“认定”本身,就是给世界存在状态起“一”这样一个名字,而这就是“言”。——后文是又作推论说:对象本身(作为世界存在状态的“一”)与它的称谓(作为“言”的“一”)理当不是一回事,即“为二”了;这二者作为一个统一体,与原先认定的两个“一”自然也不是一回事,于是共有三个东西了。“三”作为统一体自然又与“一”和“二”都不同,一、二、三的统一体又与一、二、三不同……这样,就会“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了(“巧历”是指当时做历法计算的人,要求有极强的计算能力;“得”是能够办到的意思;“凡”是指普通人)。
4、“故”字引出的结尾几句需要知道:这个“故”字是发语词,相当于“夫”;前两个“适”字是到义;“无适焉”的“适”是“适合”义,“焉”是“适”的宾语,相当于“此”;“因是已”的“因”是“依照”义,“是”指上两句说的“方式”,“已”是“完成”义。——最要紧的是:末两句是承接前句说的,故“无适焉”的“无”当是“自无适无”的意思,所以这两句是说:从无到无同样如此,也按上述方式推导就行了。
 
辩析

1、这段话,注家们的解读多种多样,即使译文相同,实际理解也可能不一致。例如《今注》给出的头两句的译文同我的差不多,但译者在注中说:“在庄子看来,大小长短是相对、比较而言的,不是绝对的……所以每一个东西都是大的,也都是小的。”这是把庄子说这两句话的根据,归结为他的“相对论”观点了,可我认为,就文论文,庄子明明是从变化的观点达到这两句表达的思想的。

2、最后五句,《方注》的译文是:“所以我现在为了说明大道的大致情形,已经从无言到有言,而达到了‘三’的地步,何况是百家辩士从有言到有言呢!我不必再往下说,唯因袭顺从自然罢了。”——我不明白为什么这样翻译,但我要说:这译文让我心生疑虑,担心我的理解可能有误了。
 
译文
天下万物,没有哪个东西大过秋毫之末,同时它又可以认为泰山比它还小;也没有哪个人比夭折的婴儿长寿,同时他又可以认为彭祖是短命鬼。因此,任何东西都可以说“天地与我共长久,万物与我无差别”。既然万物齐一,哪还用得着说话呢?既然说出世界是“一”这话了,又怎么说没有说话呢?作为世界存在状态的“一”,与指谓它的“言”自不同一,这就说明有两样东西了。这二者作为统一体与原先的“一”也不一样,加起来就是三样了。这样推演下去,就会多得计算能力极强的人都数不出有多少,更不要说常人了。根据从无到有的观点都可以推演出三样东西来,何况从有到有呢?这推演方法也适合于从无到无,就是说,采取从无到无的观点,也按这方法推演就行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