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庄子·列御寇篇》解说(10·4-5)

(2018-07-13 18:42:37)

10·4

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其往也,得车数乘;王说之,益车百乘。反于宋,见庄子曰:“夫处穷闾阨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

庄子曰:“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子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子行矣!”

 

【解说】

1、 这是一个思想深刻但说法很“刻薄”的小寓言,读后你会感到“骂得痛快”,同时又觉得“似乎挖苦得太过分了”。我的感觉就是如此。——文字很好懂,只需知道:“穷闾阨巷”是指偏僻狭窄的里弄(“闾”就是今天说的里、巷;“阨”通“隘”,狭窄义);“困窘织屨”是说穷困得要靠织草鞋度日(“屨”是草鞋);“槁项黄馘”相当于“面黄肌瘦”(“项”是脖子,“馘”是指脸);“一悟万乘之主”是说他出使秦国时让秦王领悟了一个问题(“悟”字用作及物动词了)。——其他难字可据译文获解,但请注意:“所短”、“所长”不是直接充当前面的“者字结构”的谓语,翻译时应添加适当的词语,把原文中确实有但未说出的意思表达出来。又,“益车百乘”的“益”无疑是增加义,但主体是谁呢?应思考一下,才能做出准确的翻译。

2、本寓言的“主人公”曹商,是自觉地以卑劣的、丧失人格的手段去获得富贵,因此也就把他的这个“敢于无耻”的性格作为“长处”来向人夸耀,所以庄子予以辛辣无情的讽刺和批判;这大概就是作者想要申明的“思想”。但是,儒家也并不肯定这种无耻行径,相反,同样鄙视之,批判之。因此,这一章不好说是针对儒家和儒学而发。又,从曹商的事例看,敢于“无耻地溜须拍马”,就一定能够获得“无耻的成功”,质言之,这里存在着必然性,曹商的行事自是以相信这个必然性为基础的,但庄子对他的批判也明显默认了这个必然性,因为他只是批判其无耻,不是揭示其愚蠢;所以本章没有坚持上章关于“圣人以必不必”的观点。还有,你庄子这样无情地讥讽、挖苦曹商之流,不也是一种“兵”吗?这就又与上章说圣人“无兵”的论断相冲突了。——足见作者写这一章时,是“考虑不周”的。

 

【辨析】

1、 “王说之,益车百乘”两句,《今注》和《方注》都直译为:“秦王喜欢他,增加车辆百乘”、“秦王很喜欢他,又加赏他一百辆车子”,似乎秦王赏给他的车子共有一百多辆。——这种小误译,本是可以避免的呀!

2、 末句“子行矣”,《今注》和《方注》都翻译为“你去(走)吧!”——我觉得,这意思同这里的语境不协调:上句听来是问话,尽管答案是肯定的,故其实是挖苦话,但接着说“你走吧”,明显不相衔接,让人莫名其妙。因此我认定这一句是继续做讥讽和挖苦,可准确地翻译为“你真行!”——在古汉语,“行”字也有“成功”、“能干”的义项。又,上句中的“岂”字,《今注》和《方注》都译作“难道”,也不到位,我以为译作“是不是”最为恰切:因为这是为了羞辱对方而“明知故问”,不是设定了对方在这问题上与自己观点一致而发的“反问”。

 

【译文】

宋国有个叫曹商的人,为宋王出使秦国。他前往秦国的时候,得到宋王赠与的数辆车子;秦王听了他的说辞后十分高兴,一百辆车。曹商回到宋国,见庄子说:我住在偏僻狭窄的里巷,贫困到自己编织度日以致饿得面黄肌瘦,这说明确有不如别人的地方;可我一旦使大国,就能说服大国君主,得到从车多达辆的待遇,这说明又有超过他人之处。

庄子说:“听说秦王有病召医生,除他的脓疮的人可获得车的赏赐,给他舔痔疮的人,则可获得五辆车的赏赐;疗治的部位越是低下,获得的车辆就越多。你是不是给秦王舔痔疮不然的话,怎么赏赐给你的车辆如此之多呢?你真行啊

 

10·5

鲁哀公问乎颜阖曰:“吾以仲尼为贞,国其有瘳乎?

曰:“殆哉圾乎!仲尼方且饰羽而画,从事华辞,以支为旨,忍性以视民而不知不信受乎心,宰乎神,夫何足以上民!彼宜女与?予颐与?误而可矣今使民离实学伪,非所以视民也为后世虑,不若休之。难治也。

 

【解说】

1、哀公问话中的说的“贞幹”是筑墙用的夹板,此处是喻指国家重臣;“瘳”是病愈义,这里喻指国家走上兴旺之途。——颜阖是鲁国实有的一个有名的贤人(是孔子的学生),所以哀公特地征求他的意见,问是否可以任用仲尼(孔子)为辅政大臣。但在这个寓言中,颜阖乃是道家代言人,批评孔子倡导的礼乐文化只会“使民离实学伪”,而且用语刻薄,所以其实是个虚拟人物。

2、颜阖的回答不好懂,我得细做解说:

头两句:“圾”通“岌”,是“殆”的同义词,也是危险义。——“方且饰羽而画”的字面义是:正准备修饰他的羽毛,而且在上面绘些图画;要予表达的意思,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正在包装他自己;言外之意是:想谋个好职务。

“从事华辞”大致相当于“喜欢说漂亮话,唱高调”。——“以支为旨”是说:把枝微末节的问题当做主旨要义来谈论。这一句显是对上一句作解释。

“忍性以视民而不知不信”,总的意思是:可以昧着良心地对待民众,全然不顾自己说的话是不能兑现的。——这里:“视”是对待义,“忍性”是“视” 的状语(“以”字相当于“而”,因后面有个“而”字就改作“以”了);“不知”的“知”是知觉、感觉义;“不信”是不能应验的意思 ,自是指他对民众做的许诺不能兑现。

“受乎心,宰乎神,夫何足以上民”三句,不是继续讲仲尼的品性,而是根据上文的介绍作结论了,说:这样敢于昧着良心、违逆天理(行事)的人,怎么能够作民众的领导人呢?——这里,“受乎心”就是上文“忍性”的意思(“忍”“受”同义,“心”“性”相通),“神”是指神明、天意;“宰”是宰杀义;“上民”的“上”用作及物动词了。

“彼宜女与?予颐与?”两句中,“彼”指仲尼,“宜”是适合义,“女”通“汝”;“予”是授予、赞许义,宾语是“彼”,承前省略了;“颐”是“颐养天年”的“颐”,宾语是“民”,也承前省略了;两个“与”字都是疑问语气词。——他发出这两问后说“误而可矣”,意思是:如果早先误用了这个人,那就算了(“可”是认可的意思,意指不再追究);所以接下说:如果现在让民众抛离朴实的生活方式转而学习仲尼倡导的那一套虚伪的东西,那就不是对待民众的正确方法和态度了。于是最后表态说:为后世考虑,您不如打消“以仲尼为贞幹”的想法。最后又补说一句“难治也”,是直接针对哀公“其国有瘳乎”之问,所以意思是:你任用仲尼的话,国家是不可能治理好的:这个“难”字相当于“不可”。

 

【辨析】

1、注家们对本章的理解,同我多不一样,所以给出的原文,同我的标点也不尽一致。例如《今注》和《方注》,就都在“受乎心”句前用逗号,在“误而可矣”句后打句号;“受乎心”以下六句,《今注》的译文是:“这样承受在心,主宰着精神,怎能领导人民呢?他适合于你吗?让他安养人民吗?那就一定要误人了。”——《方注》的是:“他不依自然天道,而以自己的心神为主宰,怎么能够成为人民的统治者呢?他果真适宜于你吗?让他养育人民吗?如果是出于误用,也就无话可说了。”

2、颜阖最后说的“不若休之”句,我相信一定是我理解的意思,因为“休”字正是用来劝阻对方停止做某事,可《方注》不做注释,翻译为“不如不举用他”。——这并不违背原文作者的意思,谈不上“误译”,问题是:这个译文说明译者没有读懂原文,“注译”读物这样翻译,只会“误导”读者。又,《方注》对“以支为旨”句做的注释是:“支:支辞,比喻荒谬之言。旨:正旨,比喻真理。”我觉得这训释也通,但我不知道他的根据是什么,所以不敢采用。

 

【译文】

鲁哀公颜阖道:如果仲尼出来为我辅政,国家有希望了吧?

颜阖说:那就危险了,危险!仲尼正在包装他自己(想谋得一个好职务)但他其实只会唱高调,说漂亮话,支微末节的问题说成主旨要义还昧着良心对待民众,不顾他做出的承诺能不能兑现。这样敢于昧着良心、违逆天理(行事)的人,怎么能够作民众的领导人呢?他真适合于辅政能够把民众交给他去教吗?要是早先误用了他,也就算了,您现在来起用他,让人民背离朴实的生活方式转而学他倡导的那一套虚伪的东西,那就不是对待民众的正确方和态度了。因此,为后世子孙着想,您不如打消“以仲尼为贞幹”的想法。你任用仲尼的话,国家是决不可能治理好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