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赵又春
赵又春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7,567
  • 关注人气:71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庄子·寓言篇》解说(5·1-1)

(2018-06-12 16:59:16)

 

五、寓

 

  “寓言”篇内容、文辞都非常接近《逍遥游》《齐物论》,公认为庄子派早期的、正统的作品,在《庄子》全书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头一章。但也有人说本篇是“由七章文字杂纂而成”。解说完后,我们将回头审视一下这个论断。

 

5·1

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

寓言十九,藉外论之。亲父不为其子媒。亲父誉之,不若非其父者也;非吾罪也,人之罪也。与己同则应,不与己同则反;同于己为是之,异于己为非之。

重言十七,所以已言也,是为耆艾。年先矣,而无经纬本末以期年耆者,是非先也。人而无以先人,无人道也;人而无人道,是之谓陈人。

 

【解说】

本章很长,我分两大段做解说,为了读者阅读方便,我还解说哪几句就重复一下那几句的原文。

1、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  这开头四句不是介绍《庄子》的文体和文风。“寓言”,就是我们今天理解的意思,指有所寄托之言,即下文所谓的“藉外论之”。“重言”的“重”是“重复”的“重”,故“重言”直接是指重复他人的话,由于这“他人”多为古代先贤圣哲,其言最为现代人、一般人所信服,所以使用“重言”乃是为了增强所要表达的思想、主张的权威性。“卮言”是什么“言?”这名字怎么起的?说解颇多,我的猜测性想法是:“卮”与“智”同音,故“卮言”就是“智言”(充满智慧之言),但不是同寓言和重言并列的“第三种言”,而是蕴含在寓言、重言之中,因为是作者本人提供的,不便就叫做“智言”,于是起了“卮言”这样一个怪名字。——“十九”、“十七”是十分之九和十分之七的意思,据一种说法,这是说的“可信度”,即“寓言十九”是说‘寓言’的可信度也即真理性有十分之九”(按此说,“重言”的可信度比“寓言”低)。我认同这个理解。接下的论述,是对前四句话再分别作较详细的说明。因此,我要把“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句留到后面去讲解。

2、寓言十九,藉外论之。亲父不为其子媒:亲父誉之,不若非其父者也。非吾罪也,人之罪也:与己同则应,不与己同则反;同于己为是之,异于己为非之。  这里,第二句是对头句作说明:“论之”的“之”字是指寓言所寓的道理,“外”字是指“处于那道理之外”的、亦即与那道理没有直接关联的事情、现象;所以全句是说:(因为寓言是)借助于同想要申说的道理没有直接关系的事情、现象来间接地揭示、论证一个道理。——接下是交代要“藉外论之”的原因,即是打个比方说明这样做的“目的因”:就像做父亲的一般都不给自己的儿子做媒一样,因为那样就要自己夸儿子,不如让别人夸来得有效;还指出,为人父者这样办乃是出于不得已,故错不在他,而在世风,即人们总是附和、肯定“与己同”者,对于“不与己同”者,则抱相反态度(“非吾罪也,人之罪也”是模拟为父者的口气说话):这显是解释说,采用寓言这种文体是为了更方便地表达观点,减少别人对于论者用心的怀疑,也即增强所要表达的道理的可信度。

3、重言十七,所以已言也,是为耆艾。年先矣,而无经纬本末以期年耆者,是非先也。人而无以先人,无人道也。人而无人道,是之谓陈人。  头两句是说,重言,也即引用先贤的话,是用来“已言”亦即止息人们的争论的:这“已”字是动词,止义;“言”字是谈论义,此指争辩。这里不再是申明“重言十七”的理由,可见作者是把重言具有“十分之七”的可信度,看作是不言而喻、无须论证的,因此他就只指出它有“平息争论”的作用,并指出有此作用的原因在于它们是老人说的。请注意,第三句乃是“耆艾为是”的改装:“耆艾”指年长者;“是”为代词,指代“重言”;“为”是借作“谓”,相当于“说”(老人经验丰富,中国人,特别是古代中国人,又有尊老敬老和尊师敬师的传统和心理,所以凡有意见分歧,常由老人出面,或引用老人的话,来加以仲裁,平息争论)。——既如此,重言何以只有十分之七的可信度呢?下文就对这个潜在的问题预作回答,意思是:也有人虽然年龄大(“年先矣”),但并无由经验升华而来的洞见(“而无经纬本末”。“经纬”、“本末”是指根本的道理),从他那里也就得不到人们常常希望从年长者那里获得的指引(“以期年耆”。“期”是期望、要求义,后面可加“于”字),这种人(“是”)对别人当然不具有认识上的优势(“非先也”。“先”是“占先”、“胜过”义);言外之意是:这种人的话尽管没有什么水平,但重言中难免混入他们的言论。应该承认,这是说得很实在的。

4、最后四句,是针对上文说的意思顺带发点感慨,说:一个人要是(“而”是连词,相当于“如果”)直到暮年都未能获得比一般人高明、先进的认识(“无以先人”。这个“先”字与前一“先”字同义),那就是一直都没有懂得做人的道理了(“无人道也”),而人要是不懂做人的道理,就不足以教导世人,这样的人(“是”)只能称为“陈人”。——这里说的“人道”似乎意带双关,既指做人的道理,也可视为“(引)道人”的倒装,即“无人道”是说“不足以道(引导)他人”;“陈”有陈列义,也有陈旧、陈腐义,若取前义,“陈人”就是指陈列在众人之中的平常人、普通人;若取后义,则是“过时的人”、“陈腐的人”的意思。我倾向于前一理解,因为“陈人”显是相对于认识上的先进人物而言,一定是人群中的大多数,作者理应只是不把他们列入导师、是非的仲裁者之列,没有对之加以贬抑的必要,他也不会认为每个老人都“有以先人”的。

 

辨析

1、 头两句说的“十九”、“十七”,一般认为是寓言和重言在《庄子》全书中占的比例,所以《今注》头两句的译文是:“寓言占十分之九,重言占十分之七”。——《方注》也是作这种理解。

2、 这段话的末尾四句,《今注》的译文是:“做人如果没有才德学识,就没有做人之道;做人没有做人之道,就称为陈腐之人。”——《方注》的是:“人如果没有才德学识先于人,那么就不能尽其为人之道。人如果没有为人之道,那就叫做老朽之人。”

 

译文

本书中的寓言,可信度大概有十分之,重言略低,大概为分之七;因此,这二者中蕴含的卮言,其作用就像太阳升上天空一样,用赤子的童真凝聚人们的心,使之彼此交融,互相贯通。

寓言的可信度达到十分之九,是因为它是借助于同想要申说的道理没有直接关联的事情、现象来间接地揭示、论证那个道理:就像做父亲的人一般都不给自己的儿子做媒,因此媒人介绍他儿子的话也就难得被人怀疑一样。做父亲的自己来夸儿子,不如别人来做这事。但父亲夸儿子的话遭人怀疑其实错不在他,而在世风,因为人们总是附和、肯定“同于己”者说的话,对于“异于己”者说的话,则多半是抱相反态度。

只有十分之七的可信度,但可以用来止息们的争论,因为它们出自前辈老人之口。一个人年事已高,要是还没有人们期望于他的由经验升华而来的洞见,那他就配称为长者。一个人如果没有一点比后辈高明的见识,也就不足以指导后人一个不足以指导后人的人只能称作庸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