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赵又春
赵又春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7,567
  • 关注人气:71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庄子·外物篇》解说(4·8)

(2018-06-07 17:56:43)

 

4·8

庄子曰:“人有能,且得不乎?人而不能,且得乎?夫流遁之志,决绝之行,噫,其非至知厚德之任与!覆坠而不反,火驰而不顾,虽相与为君臣,时也,易世而无以相践。故曰至人不留行焉。

夫尊古而悲今,学者之流也且以狶韦氏之流观今之世,夫孰能不波?唯至人乃能游于世而不僻,顺人而不失己。彼教不学,承意不彼。

 

【解说】

1、 本章两段话都是庄子说的,前一段很难懂:开头四句中“遊”字的含义实在不好确定,“覆坠而不反”以下五句同上文的意念联系更是讲不清,也未见有哪个注家的解说、翻译能够勉强说得过去。我最后认定:四个“遊”字都是交往义,即是《知北游》篇最后一章讨论过的那个“遊”;两个“能”字是借作“耐”,禁得起的意思,还带有“愿意”的意蕴;“覆坠而不反”以下五句,则本来是接着“决绝之行”句说下来的(也即说了“易世而无以相践”句之后,庄子才抒发“噫”字领出的感叹),后来被错位成了现在的样子了。——按受我这意见,前一段就是我的译文转述的意思,就“文从字顺”了,我就只须还解释以下几点了:

开头四句中的两个“人”字是指“他人”、“某人”,两个“且得”都是表示反诘:“且”字相当于“却”,“得”字相当于“岂”;头句中的“有”字无义,第三句的“而”字是表示假设,相当于“若”。——可以将“有”字改作“而”,也可以去掉“有”字和“而”字。又,前面说“有”,后面改说“而”,当是为了显示对比,突出后句。

前四句是提出一个人际交往的原则:尊重对方意愿,不要强求。但世人多做不到这一点,用发语词“夫”字领出的七句,就是批评式地陈述某些人对待交往对象的粗暴心态和行为:前两句是从“志”(思想、心情)和“行”(行为、做法)两方面作概括,接下两句是夸张地作具体的描述,最后三句是讥讽式地转述他们心中的辩词。——“流遁”、“覆坠”、“火驰”等难词的含义请参看译文获解(这些词语极少遇到,不必记忆),只解释一下末三句:“相与”是名词,指谓“合伙人”或合作关系;“时也”的“时”字是暂时、时机义;“易世”是说世风、时代变了(“世”字可以指时代、世风);“相践”的“践”是践行、遵守的意思。注意:在古人心中,君臣关系是最重要的人际伦常关系,所以头上加个“虽”字(即使义)。

“至知厚德”是指谓具有“至知”和“厚德”的人;该句中的“任”字是承当义,“之任”可意译为“之所为”。

末句中“不留行”的“留”字,是借作“流”,兼有虚浮无据、放纵过激的意思;“行”指行为;“不”字是动词,即是借作“鄙”,“视……为鄙陋”的意思。

2、 后段要注意的是:两个“流”字,我以为是借作“旒”:此字也读“流”,本指旌旗下面的饰物,后来就借以泛指旗帜了,这里似可翻译为“旗号”或“标榜”。狶韦氏必是当时人知道的最古的“古贤”,在《知北游》末章列举的众多古贤中,狶韦氏就排在第一位。“夫孰能不波”句的“波”字,是由波动义引申而来的“偏离”义,下句末的“僻”字是躲避的意思。最后两句中的前一“彼”字是代词,指代上句中说的“顺人”的“人”,也即“世人”,后一“彼”字通“非”,非议、责难的意思。注意:“学”在这里是仿效义,所以相应地,“教”是特指“身教”,故而是“榜样”的意思了;“承意”等于说“顺从(他们的)意愿”。

3、 本章有个“中心思想”吗?我以为,也有的,那就是宣扬至人的处世态度:前段“从横向”讲他们坚守尊重对方意愿的“人际交往原则”,后段则“从纵向”讲他们不尊古卑今,能够与时俱进。这也就是看似没联系的两段之间的“意念联系”。——这后一点,同“庄文”中也多有颂古非今,甚至把古代社会称作“至德之世”的文字,明显有矛盾。这说明:“庄派作家”的观点并不一致,《庄子·杂篇》的作者可能多是庄子的“后学”。

 

【辨析】

1、 我对本章的解读可说是“颠覆性的”。《今注》给前段做了九个注释,有八个是征引前代林希逸等“注庄名家”的说法,最后给出的译文竟然是:“人若能游心自适,哪有不悠游自得的呢?人若不能游心自适,哪得能悠游自得呢?流荡忘返的心志,固执孤异的行为,唉,那都不是至知厚德的人所为的!陷溺世俗而不回头,逐物如火而不反顾,虽然相互易位有的为君有的做臣,只是一时之争而已。时代变易便都不得视人为低下了。所以说至人无偏滞的行径。”——《方注》做了八个注,其译文只有后几句同《今注》的有较大区别:“流遁者濒临覆灭而不知自返本性,拒绝者火速离世而不知回头,这两者虽然贵贱不同,但只是各因一时,世代经过一番更易,便不能再用原来的贵贱标准来衡量了。所以说至人不留滞于流遁、决绝之迹。”

2、 第二段,《今注》的译文是:“尊古而卑今,乃是学者之流。如果以狶韦氏之流看当今之世,谁能不随波逐流呢?唯有至人才能游心于世而不偏僻,顺随人情而不丧失自己。他们的教条我们不学,承受真义而不认同于它们。”可说对每一句都是作“望文生义”的解读。——《方注》的译文颇有“特色”:“尊尚古代而卑视当今,这是不明大道的读书人的偏见。用狶韦氏一类人的德行来衡量今世,谁能没有偏颇呢?只有至人才能与世俗混同而不流入邪僻,随顺众人而不丧失自己的本性。至人虽然不学世俗之教,但也稍承其意而不完全拒绝它。”对这译文,我只指出这一点:将前一“流”字译作“偏见”,可说“颇有见地”,可惜未能贯彻于后一个,而这两个“流”字在原文作者那里明显同义。

 

【译文】

庄子说:“人家愿意同你继续交往为什么与他交往了呢人家要是愿同你交往了又为什么还要同他交往呢(这理当是人际交往的正确原则,但世人却往往)生出抛离已交盟友的想法单方面做出与对方决绝的行为,以至于对方因他此举而濒临覆灭都不愿转身一望,心急如焚地请求维持友好关系都不肯回头一顾,即使原先是君臣关系,也会在心里说:那本来就是暂时的关系,时世变就没有理由再遵守当初的‘道义约定’了。唉,怕不是具有最高智慧和深厚道德修养的人能做得出来的吧!所以说,至是鄙视偏颇过激的行为的

“推崇古代鄙薄当今,这股思潮乃泥古不化的读书人打出的旗帜,但实际上,举着狶韦氏时代的旗号来评价今世之人,谁能完全符合标准而没有一点偏离呢?因此,也就只有至人才能做到既与世人交往而不躲避,依顺众人又不自己的本性真情;换言之,至人不仿效世人的榜样,只是顺从众意而不予非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