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则阳篇》解说(3·3)
(2018-05-22 17:53:52)3·3
旧国旧都,望之畅然;虽使丘陵草木之缗,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况见见闻闻者也,以十仞之台县众閒者也!
冉相氏得其环中以随成,与物无终无始,无几无时,日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阖尝舍之!夫师天而不得师天,与物皆殉,其以为事也若之何?夫圣人未始有天,未始有人,未始有始,未始有物,与世偕行而不替,所行之备而不洫,其合之也若之何?
汤得其司御门尹登恒为之傅之,从师而不囿;得其随成,为之司其名;之名嬴法,得其两见。仲尼之尽虑,为之傅之。容成氏曰:“除日无岁,无内无外。”
【解说】
这一章很难懂,我只希望我下面的解说能够逻辑上自洽。
1、 前一段是以人们难以或者说绝不会忘怀“旧国旧都”(即故乡故里)为例、为据,说明人是不愿、不会失去其自然本性的:因为对故土的感情是天生本能,属于自然本性(这无疑是作者的预设)。这几句话中的“虽”字是“即使”义,故引领出的长句是说:即使你故乡所在地草木茂密,以致它绝大部分都被掩埋了,你见了后也仍然会心情激动、畅快(“之缗”可能是“至盛”义;“入之”是说“没入到草木丛中了”;“十九”即十分之九;“犹之畅然”的“犹”字是仍旧义,后面脱漏了“望”字)。——接下用“况”字领起的两句,是相对于“虽使……入之者十九”的情况而发,所以意思是:见到完整无损的故土,就更是如此了。注意:
①“见见闻闻者”是未予说出的“故国故都”的“同位性定语”,意指故土未被掩蔽,全部可见可闻,亦即完好无损。
②“以十仞之台县众閒者”是又比喻地说:像悬立在众人之间的高台一样,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仞”是量词(八尺为一仞),“县”同“悬”,“閒”通“间”;此句头上的“以”字是“似”字之误或借作“似”(古人写字时往往“认音不认字,认偏旁不认全字”)。
③最后两句末尾的“也”字,是用来表示肯定的语气。
2、 同上章一样,第二段也是对前段的意思做发挥和指证。头句是直接作指证,说冉相氏(事迹不详,一般认为是指一位古代圣王)之所以能够与时俱进,总是与外界环境的变化保持谐和关系,就是因为他有一点是决不“化”的,那就是始终保持自己的自然本性真情不变,从不背离。对此句要特别注意:
①全句的基本结构是“……者,一不化者也……”,前一“者”字的作用是指明它后面的话是对前面讲的意思作解释,故此句可以改成这样:冉相氏这个人之所以……的原因,是他……。
②“得其环中以随成”这说法,是《齐物论》篇“枢始得环中,以应无穷”句的缩略表达,喻指一个人总是居于中心不变之地,就能始终顺应外界一切迁移变化,故此句也像是重复本篇第一章介绍公阅休时说的那几句话的意思:“随成”是随顺外界的变化同时也就成全自己的意思,前面的“以”字是表示顺从关系,相当于“因而”。
③“与物无始无终,无几无时”是接着前面的“以”字说下来的,“日与物化”这是进而对这个表达加以明确。——这里, 前一“与”字是及物动词,亲近义;“物”是指众人;“四无”是说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几”字是借作“畿”,边际义);“日与物化”的“日”字相当于“每天”,“物”是指外界环境,“化”是变化义,“与”是跟从义。
④“一不化者也”的“一”字等于说“有一点”,是暗指“冉相氏作为人的自然本性”;“化”也是变化、改变。——此句末尾的“者也”是表示语气完毕,后面又添上一句“阖尝舍之”,从语法上看是不恰当的,只因作者意犹未了,才追加了这四字(“阖尝”即“何尝”,“舍”同“捨”,“之”字是指代也即复指前句的“一”)。
3、 接下用“夫”字领出的“师天而不得……若之何”句,同上章第一段说了头句之后,就说个“忧乎知……若之何”句一样,也是用疑问句的形式“从反面重复前句的意思”,说:如果只是心里想“师天”,实际所行却做不到始终“师天”,那就会自己与交往的对象都受到伤害,这样(做不到“一不化”)的人,结果会怎样呢?—— “师天”同于上章说的“以天为师”,“不得”是(实际上)未能做到的意思;“与物皆殉”的“物”是指交往对象,“殉”是指为了某个目的而死,这里当是“受损害”的意思。
4、接下又用“夫”字领起的、也用“若之何”收尾的长句,是针对前句“作反问”,所以四个“未始有”是强调地申明圣人也“师天”,但不是“有意地”即“有所意图地”师天,而仅仅是客观事实上在师天,就是说,在圣人的主观意愿中,他只是“本能地”依从其自然本性待人接物行事,根本没有关于天和人、始和终、人和我的观念;惟其如此,圣人师天不会是“所行无几时”,必是“与世偕行而不替,所行之备而不洫”。——四个“未始有X”是“不曾考虑过X”的意思(“有”是存有义),从前两句是“人-天”对言看,中间省略了或脱漏了“未始有终”和“未始有我”两句;“不替”即“不替换”,从而也就是“终(恒)无已”的意思;“所行之备而不洫”句中的“之”字相当于“则”,“备”是完满、充实义,“洫”是“备”的反义词,所以理当是“空”、“虚”义,甚或是借作“虚”(“洫”与“虚”音近);“其合之也”等于说“所有这些综合在一起了”。5、“汤得其司御门尹登恒为之傅之”以后的话,我实在读不懂,也未见到过似乎可通的解说或译文,只好不说什么了。——我觉得,到上一句为止,此章可以也应该结束了,所以怀疑后面的话是“羼入到这里的 ”。
【辨析】
1、 本章头句中的“缗”字,《今注》和《方注》分别注曰:“缗:芒昧不分的意思。”“缗:葱茏茂盛。”我以为二者可以统一:草木“葱茏茂盛”,远远望去就是“芒昧不分”;所以有本古汉语词典径直将“缗”释义为“盛”。——《今注》又有注曰:“见见闻闻:指亲身见闻到本来的面目”,并引林希逸说作支撑;《方注》似乎认同这种理解,所以第一段末两句,两书的译文是:“何况是亲身见闻到本来面目的呢,这好比十仞的高台悬在众人之间啊!”“何况是在祖国和故乡中亲见亲闻了呢!这就犹如十仞高台悬于众人之间啊!”
2、 第二段头一句,《今注》和《方注》都断为两句(在“无几无时”后打句号),两书的译文分别是:“冉相氏出于‘环中’而随物自成,和外物契合无终无始,无日无时。随物与时变化的,内心却凝静不变,何尝舍离虚空!”“冉相氏得真空之理,随顺万物以成其道,与万物无始无终,无时无刻地运转变化。时时与万物一同推移变化的人,其内在的天性是凝一不变的,何尝背离这个原则呢!”——你会认为译者读懂了原文吗?
3、 第二段第二句,即“夫师天而不得……若之何”句,《今注》有注曰:“师天而不得师天:指效法自然若出于有心,便得不到效法自然的结果。”其译文是:“有心效法自然便得不到效法自然的结果,和外物相逐,这样做是怎样呢?”——《方注》似乎认同了《今注》的上述注释,其译文是:“如果有心效法自然,便不能得到效法自然的结果,便与追逐外物者无异,像这样用有心效法自然来处事,最终会怎样呢?”
4、 “夫圣人未始有天……若之何”句,《今注》做了四个注释,都是转述前人观点,说:“物:一说作‘殖’,即终。和上句‘未始有始’相对为文。”“替:废(成《疏》);《尔雅》:‘替,止。’(马其昶说)。”“洫:败坏(王穆夜说);泥着而陷溺之意(林希逸说。)”“合:冥合(郭《注》);无心合道(宣颖说。)”所以他的译文是:“圣人不曾心存着天然,不曾心存着人事,不曾心存着始终,不曾心存着物我,与世同行而不终止,所行完备而不陷溺,他的无心冥合是如何呢?”——《方注》的译文意思无别。
5、 本章末尾,“汤得其司”以后的话,《方注》的译文是:“商汤得到担任过司御、门尹官职的登恒做他的师傅,却不局限于师傅的教诲,因而得到了随顺自然之道。如果只是担当许多有为之名,就会产生出多余的法,因而仅能得到名与法两端。孔子也是尽其思虑,为他人做师傅。容成氏说:‘除去日便没有岁,没有内便没有外。’”——《今注》认为,“为之司其名……为之傅之”这几句“的确晦涩难解”,就把它放在括号内,且不做翻译,因此,它的译文是:“汤得到他的司御门尹登恒,拜为师傅,随从师傅而不为所囿限,得以顺物成性。容成氏说:‘没有日子就没有年岁,没有内就没有外。’”
【译文】
故乡故土,人总是一看到它就会心情舒畅,即使它上面草木丛生,绝大部分都被埋没了,也依然如此。更何况看到的故土是完好无损的,看它就像是观望一个悬立在众人之间的十仞高台一样,清清楚楚呢!
(古代圣王)冉相氏是个总处在“环中”即对人一视同仁,因而遇事无违逆,总是与人亲近,一点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每天都能够随顺环境变化的人,他之所以能够如此,其原因就在于他有一点是变的,那就是坚决守住了他的自然本性,决不稍有舍弃或违逆。要知道,一个人如果只是心里想“师天”,实际行为却做不到始终“师天”,那就会自己与交往的对象都受到伤害,这结果会怎样呢?(当然是成不了圣人)。还要知道,圣人待人接物行事是既不考虑天,也不考虑人,既不考虑怎样开始,也不考虑如何结束,既不考虑对自己有何效益,也不考虑对他人有何影响,而只是一贯地顺应世风民情的;所以他的言行才总是实在而不虚空。试想,聚这些品性于一身的人会是怎样的人?(当然是……了。)
商汤启用他的司御门尹登恒做他的师傅,而他随从师傅学习却从不拘泥于所学;能够随顺而成,为此而察其名迹;对待这样的名迹又无心寻其常法,因而君臣、师徒能各得其所、各安其分。仲尼最后弃绝了谋虑,因此对自然才有所辅助。容成氏说:“摒除了日就不会累积成年,忘掉了自己就能忘掉周围的事物。”